行旅念念‖那些寧靜的海教會我的事-薄荷島紀行

更新於 2024/10/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身在薄荷島,不知道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或是真的在物理上『天高皇帝遠』,這幾天我真的沒什麼煩惱。」即便我的日常不是每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類型,內在也不是思慮多的狀態,但那幾天的身心於我而言,依然是一種非常陌生的感受。

  在這趟疫情後初次離開台灣的旅程之前,種種焦慮不安,不熟悉的異地、不熟練的旅人身分、不輪轉的外語......各種未知所引起的壓力甚至讓我懷疑出國的必要性:如果只是要換個環境放鬆一下,我為什麼不選擇去台東就好?

  直到旅程發生,坐上成功用Grab叫來的計程車行駛在宿霧街道,風沙、平房、清晨揹著雙肩書包穿著制服走在馬路上的學生......新奇的街景喚醒身體裡的旅人細胞,又或者我的每一個細胞裡旅人特質的成分活躍了起來,內心深處悄悄打起小鼓,想不到不熟悉的未知的一切都使我興奮,好像想起了旅行是一件怎樣的事,是跳脫日常,是忘卻慣性,是與所有不那麼理所當然能夠預測的事物相遇。

  對未知感到不安是大腦的保護機制,無法掌握的各種碰撞可以說是一種失控,而能接受多少程度的失控,取決於我的身心有多少彈性。水壓小到不行且只有冷水澡的浴室會使我有多不舒服?午後雷陣雨結束的泥濘街道沾髒穿著涼鞋的雙腳我會崩潰嗎?和日常相異的新經驗令我覺得厭煩抑或有趣?對每件若是在台灣發生必定會氣得跳腳甚至想客訴的事件大喊一聲「wow!這樣也行?」原來世界真的沒有一定要怎樣,怎樣都可以啊!未知的同義詞是新奇,緊張換句話說可以是興奮,我的眼光決定了我如何看待正在發生的事。

「你的日常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by Dato

「你的日常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by Dato

  而在島上的那幾天,如果用言語形容,我會說像是腦袋接近真空,平時一直存在頭腦裡的「聲音」消失了。用比喻法來描述,則像是把電腦、手機裡的背景程式全都關掉,清淨、安靜到只剩下眼前的此刻,沒有什麼未來的事情,需要從現下開始計劃或醞釀,內心的空間無限寬廣,行動慢到彷彿時間並不存在。

  也許是薄荷的海太過平靜,選擇的旅宿也都在清幽的海邊,五感不再隨時隨地接收濃烈多樣的刺激,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人就像海棉材質的花瓶,裡頭裝著自己的東西,但也受身處的環境影響之深。在不知不覺的每一刻,我所在的空間、光線、外頭傳來的各種聲響、接觸的人......無一不影響了每時每刻的我。我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環境與我的互動無論主動或者被動,隨時都在發生。

  我並不討厭「被影響」,畢竟這就是我生活的本質。只是當我明白了環境也是當下狀態的一部分因素,似乎能對自己不那麼苛刻,也或者讓環境的轉變作為一種調整狀態的方法。

  感謝旅行,看見萬物的樣貌,以及看見他人如何度過時間也許不只是當下的事。曾經有過的振動全都存進細胞記憶裡,在回歸生活的每一天,想必也悄悄地影響著我,使我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人吧。

以自己的身心認識這個世界,在日常感到內心澎湃的時刻,到虛擬的山谷吶喊出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認真回想起來,這似乎是第一次從行程計畫中撤退。雖說如此,我一直都不是那種追求登頂的登山客,會有如此低的撤退比例,大概是因為在天氣預報中發現一絲的行進間降雨可能,就會提早自主倒團吧。只是涉及多天數的縱走,若不是老天保佑或是人品爆發,真的很難要求日日晴天......
  上個月經歷了一場網路身分遺失的風波:Facebook帳號被盜用,由於對方發布了違反社群守則的貼文,因此帳號在幾分鐘後就被停用,與Facebook帳號連動的Instagram也同步被禁止登入了。一瞬間我斷離所有社群媒體的世界。
  想來覺得荒謬,曾遊歷尼泊爾這個頌缽之鄉三次的我,竟一顆缽也沒買。當時看見路上的頌缽店甚至是小攤時,也曾興起:「是不是該買個一顆?」的心情,但對這樣謎之物毫無概念的我,想想也就作罷。
  有些事情的好壞似乎無庸置疑,像是吃原形食物、充足的睡眠、保持活動。那些越像廢話的論述反而越有可能是真的,已經基礎到不再有人試圖挑戰它,那麼再複雜一點、再細節一些的呢?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以及各自深入的方式,身為一個還沒有主見的學習者該如何面對這些他人的經驗及所謂的知識呢?
  還記得第一次踏上無動力跑步機時我有多害怕,雙手緊緊抓著兩側的扶手,頭也不敢亂動,深怕重心一改變,跑步機的履帶會失控加速,跌落在地的畫面早就出現在我腦海了,我可以想見一不留神會發生什麼事。
回憶過往明確意識到自己活著的時刻,似乎都和死亡有關,一步之差就會死的那種。
認真回想起來,這似乎是第一次從行程計畫中撤退。雖說如此,我一直都不是那種追求登頂的登山客,會有如此低的撤退比例,大概是因為在天氣預報中發現一絲的行進間降雨可能,就會提早自主倒團吧。只是涉及多天數的縱走,若不是老天保佑或是人品爆發,真的很難要求日日晴天......
  上個月經歷了一場網路身分遺失的風波:Facebook帳號被盜用,由於對方發布了違反社群守則的貼文,因此帳號在幾分鐘後就被停用,與Facebook帳號連動的Instagram也同步被禁止登入了。一瞬間我斷離所有社群媒體的世界。
  想來覺得荒謬,曾遊歷尼泊爾這個頌缽之鄉三次的我,竟一顆缽也沒買。當時看見路上的頌缽店甚至是小攤時,也曾興起:「是不是該買個一顆?」的心情,但對這樣謎之物毫無概念的我,想想也就作罷。
  有些事情的好壞似乎無庸置疑,像是吃原形食物、充足的睡眠、保持活動。那些越像廢話的論述反而越有可能是真的,已經基礎到不再有人試圖挑戰它,那麼再複雜一點、再細節一些的呢?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以及各自深入的方式,身為一個還沒有主見的學習者該如何面對這些他人的經驗及所謂的知識呢?
  還記得第一次踏上無動力跑步機時我有多害怕,雙手緊緊抓著兩側的扶手,頭也不敢亂動,深怕重心一改變,跑步機的履帶會失控加速,跌落在地的畫面早就出現在我腦海了,我可以想見一不留神會發生什麼事。
回憶過往明確意識到自己活著的時刻,似乎都和死亡有關,一步之差就會死的那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冬陽如羊毛地毯鋪著柏油路,引人昏昏欲睡,清風拂過巍峨山尖,掀起一陣綠浪,放眼望去山路迤邐無盡。應是第二或第三個小時了吧?景象從繁華喧鬧的台中街區漸蛻成一片空袤,緊張的引擎聲被拋在幾座山頭之後,至此才能清晰聆聽風聲。 公路上唯有我們一台機車奔馳,龐然山勢如沉靜的巨人,俯瞰螻蟻穿梭彎道。我們像是追逐溫
Thumbnail
這是第二次造訪外表破舊的枋山車站,距離前一次來已晃過五年時光,卻是在同樣的時間、光線。車站彷彿沉睡在歷史裡,無論何年何歲走進來都不曾改變輪廓,沒有任何聲響能驚動它,我們的到來亦是如此。 人間喧囂止在山腰,此地反成為綠意的樂園。它是個孤僻的老者,隱居在寂靜而荒蕪的幽徑深處,若非實際在此搭乘過列車,很
Thumbnail
走進台大的快閃 台大從過去到現在匯聚著知識、學術、文化、人才的學術勝地,對於我這個粗裡粗氣,連寫個考卷日期都會寫錯的學生,只能說台大就是「風聞」有這間大學,加上之後都在中部以南活躍,也連校園一步都沒踏進過。 <<請各學員我們下週上課的地點在台大森林系教室集合,記得一定要到>> 看完森林療癒課程
Thumbnail
  「身在薄荷島,不知道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或是真的在物理上『天高皇帝遠』,這幾天我真的沒什麼煩惱。」我的日常不是每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類型,內在也不是思慮多的狀態,但那幾天的身心於我而言,依然是一種非常陌生的感受。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藝術家老師在臺灣」系列訪談是「藝術辦學」獨立研調計畫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關注介於「藝術老師/藝術創作者」以及「教學/創作」之間模糊地帶的研究與調查計畫。本階段成果共七篇專訪文章,受訪者包括中小學美術老師、全職藝術家、劇場導演、獨立研究者等。本文受國藝會研調補助支持。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一本和田馥甄、老子、愛因斯坦相關的繪本(所以我說繪本很適合大人),這本適合放在古今中外的繪本是碧翠絲.阿雷馬娜的《那些消失的事》。 封面是個穿著綠色洋裝,吹著蒲公英的女孩,被吹走的種子隨風飄散,在扉頁裡緩緩落下,蒲公英消失了嗎? 這本繪本不說故事,卻每個跨頁都是故事。第一個跨頁,左頁上
Thumbnail
其實我不能說醫美診所或是業務是騙子,當然更不能說騙子是我朋友。騙我的其實是大明星代言的醫美廣告看板、是IG 上的網美限動、是我對醫美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關於「美」的定義。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冬陽如羊毛地毯鋪著柏油路,引人昏昏欲睡,清風拂過巍峨山尖,掀起一陣綠浪,放眼望去山路迤邐無盡。應是第二或第三個小時了吧?景象從繁華喧鬧的台中街區漸蛻成一片空袤,緊張的引擎聲被拋在幾座山頭之後,至此才能清晰聆聽風聲。 公路上唯有我們一台機車奔馳,龐然山勢如沉靜的巨人,俯瞰螻蟻穿梭彎道。我們像是追逐溫
Thumbnail
這是第二次造訪外表破舊的枋山車站,距離前一次來已晃過五年時光,卻是在同樣的時間、光線。車站彷彿沉睡在歷史裡,無論何年何歲走進來都不曾改變輪廓,沒有任何聲響能驚動它,我們的到來亦是如此。 人間喧囂止在山腰,此地反成為綠意的樂園。它是個孤僻的老者,隱居在寂靜而荒蕪的幽徑深處,若非實際在此搭乘過列車,很
Thumbnail
走進台大的快閃 台大從過去到現在匯聚著知識、學術、文化、人才的學術勝地,對於我這個粗裡粗氣,連寫個考卷日期都會寫錯的學生,只能說台大就是「風聞」有這間大學,加上之後都在中部以南活躍,也連校園一步都沒踏進過。 <<請各學員我們下週上課的地點在台大森林系教室集合,記得一定要到>> 看完森林療癒課程
Thumbnail
  「身在薄荷島,不知道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或是真的在物理上『天高皇帝遠』,這幾天我真的沒什麼煩惱。」我的日常不是每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類型,內在也不是思慮多的狀態,但那幾天的身心於我而言,依然是一種非常陌生的感受。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藝術家老師在臺灣」系列訪談是「藝術辦學」獨立研調計畫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關注介於「藝術老師/藝術創作者」以及「教學/創作」之間模糊地帶的研究與調查計畫。本階段成果共七篇專訪文章,受訪者包括中小學美術老師、全職藝術家、劇場導演、獨立研究者等。本文受國藝會研調補助支持。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一本和田馥甄、老子、愛因斯坦相關的繪本(所以我說繪本很適合大人),這本適合放在古今中外的繪本是碧翠絲.阿雷馬娜的《那些消失的事》。 封面是個穿著綠色洋裝,吹著蒲公英的女孩,被吹走的種子隨風飄散,在扉頁裡緩緩落下,蒲公英消失了嗎? 這本繪本不說故事,卻每個跨頁都是故事。第一個跨頁,左頁上
Thumbnail
其實我不能說醫美診所或是業務是騙子,當然更不能說騙子是我朋友。騙我的其實是大明星代言的醫美廣告看板、是IG 上的網美限動、是我對醫美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關於「美」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