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有所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們身處充滿各種刺激的環境中,無時無刻擁有各種感受,有限的注意力及時間限縮了我們對感受的覺察及容忍度,終究,「習慣」會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善用那個最常出現的框架來限制視野,以利從感受到反應的過程不至耗費我們太多心神。慣性成功的幫我保留了一些精力,也同時也拒絕了更多對感受覺察的機會。

對於感受,大部分的我們很陌生,除了只能用非常簡單的詞彙來形容當下的感覺外,我們也很常將激發情緒的「事件」和感受混淆。

「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是事件

「它這樣對我,讓我很火大」當中的「火大」才是感受

父母和教育時常提醒我們,產生情緒對於事件本身很少會有正面影響,所以對於感受我們總是避而不談。當我們問對方好不好,大多出於禮貌,對方回覆我們很好,也不代表他真的感覺很好,生活以某種方式壓抑著我們實際的感受。

我的大女兒今年六歲,時常因為玩具被小女兒玩壞而悲傷哭泣,我狀態不錯時,會對他曉以大義:「玩具終究會有壞的一天,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若我當下很疲憊,他可能就會接收到我的咆嘯:「哭甚麼,哭可以解決問題嗎?」

「哭甚麼,哭可以解決問題嗎?」說這句話陪伴著大家長大應該不誇張。其實,無論我的狀態好壞,我都沒有打算針對女兒的感受有所著墨,我通常比較在意是否要買一組新玩具給她,我是在逃避女兒的情緒感受,也在逃避自己對於該事件的情緒衝擊。不允許哭泣同時也壓抑了哭泣背後的悲傷感覺,被壓抑的悲傷沒辦法為我們提供更多成長的動力,之所以有勇氣繼續往前走,是因為我們充份感受了悲傷,我們知道悲傷的原因,然後了解悲傷沒辦法長時間撼動我們的生活,對於感受有所掌握後,我們獲得了下一次如何處理它的Know how,這才完整了成長的歷程。

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是過去需要倚賴父母照顧的孩子,我們有責任照顧自己,甚至持續成長讓自己過得更好,而擁抱當下的感受永遠是那第一步。最後,我們仍要互相提醒,感受不分好壞,即便對我們來說某些感受讓我們不舒服,但它仍提供了許多價值,包含可從中了解自我價值觀、理念甚至是累積成自我的種種童年經歷。近年來流行「情商」一詞,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逐漸對於心理相關的議題有所重視,提升商情商的眾多技巧中,允許感受才能有所掌握。

如何提升對於感受的覺知,目前我也在多方嘗試,也會針對書籍資料及我自身嘗試的做心得整理,屆時再與大家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打一打的沙龍
5會員
20內容數
一打一打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9
【致勝心態】這本書說明了一個人的心態對於工作表現、學業表現、運動表現,甚至整體人生的影響如何被成長心態及定型心態左右。瞭解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差異,對於掌握自己的心態在各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1/29
【致勝心態】這本書說明了一個人的心態對於工作表現、學業表現、運動表現,甚至整體人生的影響如何被成長心態及定型心態左右。瞭解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差異,對於掌握自己的心態在各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1/22
這本書由Google的快樂一哥陳一鳴著作,旨在透過靜觀帶來的正面影響,提供各種練習方法以及作者自身的觀點和經驗談。透過靜觀冥想可增加註意力、培養善心及靈活處理情緒。
Thumbnail
2024/01/22
這本書由Google的快樂一哥陳一鳴著作,旨在透過靜觀帶來的正面影響,提供各種練習方法以及作者自身的觀點和經驗談。透過靜觀冥想可增加註意力、培養善心及靈活處理情緒。
Thumbnail
2024/01/12
【沉思錄】的作者即羅馬皇帝安東尼努斯,他透過隨筆的方式勾勒出他對哲學及人生的理解,書中對於人生的終極目標追尋、心中保有平靜及宇宙萬物的解讀都各有一套脈絡,有些想法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有些過時,或推崇理性至上的概念和我既有的認知有些格格不入,但當面臨挫折時,這本書總是可以翻閱到恰如其分點明狀態的一句話。
Thumbnail
2024/01/12
【沉思錄】的作者即羅馬皇帝安東尼努斯,他透過隨筆的方式勾勒出他對哲學及人生的理解,書中對於人生的終極目標追尋、心中保有平靜及宇宙萬物的解讀都各有一套脈絡,有些想法對於現在來說或許有些過時,或推崇理性至上的概念和我既有的認知有些格格不入,但當面臨挫折時,這本書總是可以翻閱到恰如其分點明狀態的一句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當人有情緒的時候,並不全然是那時的「我」在反應,而是跟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孩」在一起。內在小孩可以是潛意識那個不知道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而觸發的每一個「我」,可能是五歲、十四歲、二十八歲前「我」的集合,一起站在情緒的大雨中淋濕。 「內在小孩」名詞,指的是大概八歲前,在自我意識還沒具體的時候,給
Thumbnail
當人有情緒的時候,並不全然是那時的「我」在反應,而是跟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孩」在一起。內在小孩可以是潛意識那個不知道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而觸發的每一個「我」,可能是五歲、十四歲、二十八歲前「我」的集合,一起站在情緒的大雨中淋濕。 「內在小孩」名詞,指的是大概八歲前,在自我意識還沒具體的時候,給
Thumbnail
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是過去需要倚賴父母照顧的孩子,我們有責任照顧自己,甚至持續成長讓自己過得更好,而擁抱當下的感受永遠是那第一步。
Thumbnail
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是過去需要倚賴父母照顧的孩子,我們有責任照顧自己,甚至持續成長讓自己過得更好,而擁抱當下的感受永遠是那第一步。
Thumbnail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Thumbnail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Thumbnail
前陣子因為穠穠(長子)實在頻頻挑戰理智線了~ 也因此太常罵他,忘記什麼是情緒管理, 和他關西變得有點緊張。 所以他會變得過多情緒、常哭、更胡鬧, 最近大量瀏覽資訊,也重新審視自己與調整頻率, 發現這讓我跟他關係變好外, 他情緒也更平和穩定,也更好溝通! 現在知道越多,小孩長大越好帶,
Thumbnail
前陣子因為穠穠(長子)實在頻頻挑戰理智線了~ 也因此太常罵他,忘記什麼是情緒管理, 和他關西變得有點緊張。 所以他會變得過多情緒、常哭、更胡鬧, 最近大量瀏覽資訊,也重新審視自己與調整頻率, 發現這讓我跟他關係變好外, 他情緒也更平和穩定,也更好溝通! 現在知道越多,小孩長大越好帶,
Thumbnail
你家也有兩三歲左右的幼童嗎?是否也常被他們的各種「不要不要」、各種「秩序敏感」、「不如他意就崩潰」搞到身心俱疲呢? 我們家也是。 我與周遭的人嘗試過好多方法來試圖面對小童的情緒風暴,
Thumbnail
你家也有兩三歲左右的幼童嗎?是否也常被他們的各種「不要不要」、各種「秩序敏感」、「不如他意就崩潰」搞到身心俱疲呢? 我們家也是。 我與周遭的人嘗試過好多方法來試圖面對小童的情緒風暴,
Thumbnail
認真生活,認真理解自己 流於表面的談話,只是不想,也不願他人走入自己的心裡。又或者連自己也不在那裡,自己也站在自己的心門外。 聽說,時間可以稀釋那些哀愁與悲傷, 我說,時間是不是也帶走了感受的能力, 堅強了,是因為突破了?還是封閉了? 看見真正的情緒 看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那些教育專家們
Thumbnail
認真生活,認真理解自己 流於表面的談話,只是不想,也不願他人走入自己的心裡。又或者連自己也不在那裡,自己也站在自己的心門外。 聽說,時間可以稀釋那些哀愁與悲傷, 我說,時間是不是也帶走了感受的能力, 堅強了,是因為突破了?還是封閉了? 看見真正的情緒 看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那些教育專家們
Thumbnail
「我們對孩子感受到的喜悅、幸福、熱情等正面情感通常很寬容,但對悲傷、憤怒、眼淚卻很吝嗇。」 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不去,彷彿每一個字都寫進了我的心裡。孩子開心的時候,我們樂於分享笑容,並用力延續那一刻的情緒;但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卻盡可能地想立刻解決她的眼淚,只求得一刻平靜。
Thumbnail
「我們對孩子感受到的喜悅、幸福、熱情等正面情感通常很寬容,但對悲傷、憤怒、眼淚卻很吝嗇。」 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不去,彷彿每一個字都寫進了我的心裡。孩子開心的時候,我們樂於分享笑容,並用力延續那一刻的情緒;但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卻盡可能地想立刻解決她的眼淚,只求得一刻平靜。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回溯我們在成長與求學的時期,有人真正教導我們分辨各種情緒嗎?當心情飛揚或陷入低潮時,別人給予我們的回應又是什麼呢? 很奇妙地,當我們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時,很多時刻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支持與鼓勵,反而希望我們不要太過得意忘形而刻意打壓我們愉悅的情緒;被同學霸凌而感到委屈難過時,也被要求
Thumbnail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Thumbnail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