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有所感受

2023/10/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們身處充滿各種刺激的環境中,無時無刻擁有各種感受,有限的注意力及時間限縮了我們對感受的覺察及容忍度,終究,「習慣」會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善用那個最常出現的框架來限制視野,以利從感受到反應的過程不至耗費我們太多心神。慣性成功的幫我保留了一些精力,也同時也拒絕了更多對感受覺察的機會。

對於感受,大部分的我們很陌生,除了只能用非常簡單的詞彙來形容當下的感覺外,我們也很常將激發情緒的「事件」和感受混淆。

「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是事件

「它這樣對我,讓我很火大」當中的「火大」才是感受

父母和教育時常提醒我們,產生情緒對於事件本身很少會有正面影響,所以對於感受我們總是避而不談。當我們問對方好不好,大多出於禮貌,對方回覆我們很好,也不代表他真的感覺很好,生活以某種方式壓抑著我們實際的感受。

我的大女兒今年六歲,時常因為玩具被小女兒玩壞而悲傷哭泣,我狀態不錯時,會對他曉以大義:「玩具終究會有壞的一天,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若我當下很疲憊,他可能就會接收到我的咆嘯:「哭甚麼,哭可以解決問題嗎?」

「哭甚麼,哭可以解決問題嗎?」說這句話陪伴著大家長大應該不誇張。其實,無論我的狀態好壞,我都沒有打算針對女兒的感受有所著墨,我通常比較在意是否要買一組新玩具給她,我是在逃避女兒的情緒感受,也在逃避自己對於該事件的情緒衝擊。不允許哭泣同時也壓抑了哭泣背後的悲傷感覺,被壓抑的悲傷沒辦法為我們提供更多成長的動力,之所以有勇氣繼續往前走,是因為我們充份感受了悲傷,我們知道悲傷的原因,然後了解悲傷沒辦法長時間撼動我們的生活,對於感受有所掌握後,我們獲得了下一次如何處理它的Know how,這才完整了成長的歷程。

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是過去需要倚賴父母照顧的孩子,我們有責任照顧自己,甚至持續成長讓自己過得更好,而擁抱當下的感受永遠是那第一步。最後,我們仍要互相提醒,感受不分好壞,即便對我們來說某些感受讓我們不舒服,但它仍提供了許多價值,包含可從中了解自我價值觀、理念甚至是累積成自我的種種童年經歷。近年來流行「情商」一詞,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逐漸對於心理相關的議題有所重視,提升商情商的眾多技巧中,允許感受才能有所掌握。

如何提升對於感受的覺知,目前我也在多方嘗試,也會針對書籍資料及我自身嘗試的做心得整理,屆時再與大家分享。


5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