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剛好在Dcard上看到一篇,工地板模師傅將年輕人低薪或找不到工作的問題歸因於引進外籍勞工,因為覺得太倒果為因,希望能再提出自己見解之於,也邀請各產業界大拿提出觀點,避免受困於單一產業侷限。
這裡沒有瞧不起板模師傅的意思,畢竟人家月薪可能比我還高QQ
純粹是因為作為從藥廠Sourcing到系統廠採購工程師,不僅公司皆有設廠於中國,更因需留意供應鏈狀況,十分關注於中國經濟政策與產業動向,希望能提出更貼合現實面的討論。
既然要拿中國跟台灣比較,就不得不先比較兩邊所謂青年失業率、產業結構,並且了解相關聘雇外籍勞工成本,才能做出分析。
首先,台灣根據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公布數據,0至24歲者失業率為12.44%,隨著年齡層提高,25至29歲者失業率為5.82%,30至34歲者則降至3.79%。1
該數據與年輕族群失業率偏高與統計月份恰逢畢業季有相關性,但大抵落在12%附近。
而中國1—6月各月分別為17.3%、18.1%、19.6%、20.4%、20.8%和21.3%。 自4月開始就超過2022年7月的19.9%,屢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且該數據僅討論城市中青年人口,不包含農村青年人口。2
另外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6月15日在記者會上公布了中國五月份起失業率的統計方式。按照其「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標準」,就業人口是指,16歲以上人口在調查參考期內(通常為1週),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1小時及以上,和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開崗位的人,都屬於就業。3
這一統計方式,連中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副教授都表示被嚴重低估,光將該處於就學年齡段未就學未尋工作者1600萬算入勞動人口,視為應就業但未就業,就可能將青年失業率拉升至46.5%。4
如果有留意「孔乙己的長衫」系列文章,就會發現目前中國與二十年前的台灣一樣,有大專院校過多,導致供給大於需求,開始鼓吹年輕人要放棄選擇白領投身於藍領,其實內在問題仍是產學銜接。
而關於這點,台灣的產學銜接同樣有問題,學校並未清楚產業界需要那些人才,大量的培育理論知識,然後將就業相關履歷撰寫和面試技巧在最後一兩個月填鴨拋出,讓年輕人必須要在出社會的前幾年自己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經驗,還領著相對低的薪資。
許多人甚至到大四才開始思考自己未來要去哪裡。
當然追根究柢,原因就是這些教授並未具備產業相關知識,他們多半都是在校完成博碩後直接入職學界,與產業界脫節,當然這幾年這點有被意識到,就業輔導中心也有相關培訓課程,但是就業輔導中心的問題也導致大量輸出讓一個產業的薪資瞬間下降,例如電腦、烘焙和前端網頁設計都曾經紅極一時,然後薪資大幅下降,對企業來說或許填補人才是好事,但勞工的薪資卻原地踏步。
雖然經過產業轉型,中國近十年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人口較二級產業多,但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製造業相關加工,佔GDP比重達33.2%;其中製造業增加價值佔GDP比重為27.7%,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之冠。5
以上文字,可以說明中國也是認可他們做為世界代工廠的能力。並且我們也能進一步搜尋到,他們佔GDP高的製造業。
台灣的第二級產業/工業雖然與中國佔比相似(28.1%與35.4%),但一級產業僅約5%,故服務業佔整體人口60%以上,這點也反映在台灣的前十大集團有富邦金融公司,甚至前二十大中還有另外的永豐與中信集團。
且製造業也偏向電子與半導體的高知識加工產業,有著足夠護城河相對要拷貝學習不是那麼容易。當然2023年兩邊都受到各國去庫存的影響,不論中高或初級勢必都會有營收下降問題。
我認為兩邊的產業結構是有高度差異性質的,要說台灣接下來會有比中國更高的失業率我是不能理解的。
原文認為造成低薪的原因在於產業沒有做好本國技術保護,讓更能吃苦更願意接受低薪資的外籍勞工衝擊市場行情,並舉例日本國內建築業或是重技術傳承的工作,一般只接受本國人。
但我的觀點是,不引進外勞,基礎勞動密集行工作沒有年輕人要做。
對藥廠來說,目前在現場攪拌桶槽之類的工作,因為沒有冷氣又需要配合日夜輪班,人力根本補不齊,基本上為了方便溝通還是希望以台灣人優先,但是即使一直招募只要求高中文憑都不夠用、留不住人,才會選擇外勞。
以我在藥廠的經驗,外籍勞工除了薪資外,還要負擔文件申請、住宿、交通、翻譯、餐食費用,整體下來不見得聘僱成本較台灣勞工低,因為他們肯輪班,甚至薪資比不少坐辦公室的還要高薪。
更傳產的行業,除了溝通問題還要擔心外勞後續逃跑,不僅要協助找人還要想辦法填補突然出現的缺口,其實很多人也意識到相關問題與隱形成本。
重點不是引進外勞,外勞也不是影響年輕人就業率、或者找不到工作的關鍵,而是政府以企業為主,默許集團扣住盈利、壟斷市場,還有產學沒有銜接,讓年輕人必須要在出社會前幾年自己在社會跌跌撞撞、摸索經驗,還領相對低的薪資。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的經濟在2021年繳出成長率突破6%的亮眼成績單,半導體、電子業居功厥偉,但從國內生產毛額(GDP)分配面來看,企業的營業盈餘占比大幅躍升至36.53%,寫下歷史新高,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卻下探43.03%,為歷史新低。2016年時,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44.09%;營業盈餘占比35.06%。7
但考慮政治獻金,沒有任何政黨黨派敢去動集團的蛋糕。
企業為了營收持續成長,並沒有花足夠的心力在優化現場環境與製作流程,好減低作業傷害,自然地就沒有新人想投入該產業,或者變成一個免洗職缺大家來過過水就往更好的公司或職缺邁進。實質薪資的下降也使勞工產生剝削感。
在選填志願時,也沒有足夠的資訊讓年輕人意識到不同科系的選擇,將有可能對未來薪資造成難以撼動的結果,依舊抱持著由你玩四年的心態。當然近幾年不少大學有開始採取就業博覽會,和暑期實習等活動協助銜接,但實際上這些依舊是單點、短暫式的接觸,並非長時間去理解業界想法。
目前因為半導體需求下降,自2022年科技業就開始凍起來,除非是真的有急需的崗位,大多數職缺放在那邊多為蒐集資料。今年很多畢業生應該都有感受到。
我自己也是年初就更履歷,直到五月才有合意的系統廠願意跟我面試商討跳槽事宜。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歐美國家,這十年來日本和新加坡有都有面對相同問題,目前的解法幾乎也都是接受外籍勞工並使高知識價值落地生根。
因為人口減少與薪資,勢必年輕人會優先選擇工作環境與待遇更好的工作,要求企業讓利才是關鍵,而不是單純抬價將薪資漲幅轉嫁消費者,並優化產業環境,改善流程和升級設備。
如果只是擔心技術的傳承,外籍勞工為什麼就不能作為徒弟呢?如果擔心語言不通的問題,那師傅同樣需要進修磨練外語,而不是把問題都丟給年輕人。
再補充說明一下,中國的失業潮和失業率,這主要是由於美中關係導致,各國減低中國來源供應鏈,還有前幾年科技業囤貨,目前需去庫存,動搖以製造為根本的中國就業率。後續GDP下降,雖然中國美化數據,但政府意識到問題,也開始對公務人員下手,如果中美持續僵局,我認為失業率持續惡化是很有可能的事。
導致台灣年輕人低薪的問題不是外籍移工的進入,而是企業壓低薪資,政府沒有積極作為,勞工再怎麼喊著加薪沒有公權力介入企業依舊我行我素,再者即便薪資增加勞動環境不改善,職業傷害仍會是個問題,加薪最後也只是變成去診所買藥的錢罷了。
1.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6/7388081
2.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6506966
3.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8540
4.https://www.dw.com/zh/%E4%B8%AD%E5%9B%BD%E6%9A%82%E5%81%9C%E5%85%AC%E5%B8%83%E9%9D%92%E5%B9%B4%E5%A4%B1%E4%B8%9A%E7%8E%87-%E6%8E%A9%E8%80%B3%E7%9B%97%E9%93%83%E8%A7%A3%E5%86%B3%E9%97%AE%E9%A2%98/a-66538413
5.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9/content_5747420.htm
6.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08/post/202304190003/
7.https://www.pttweb.cc/bbs/Stock/M.1697941439.A.E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