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的差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0 分鐘

科學,可以給你標準答案,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把個人意見說成標準答案,必須有詳細的數據資料證明。

人文學科,每個人的見解可以不同,還有很多問題可以討論上千年,誰也沒法說服誰,仍然沒有標準答案。

就義利之辨而言,義不是不存在,每個人都一條義的底線,這條底線是任何利益都無法撼動的,但這只是每個人自己的標準,無法規範社會,所以義之上還要有公義,是大家都要遵守的。

政見上的爭論,大概只是義的層面,還沒有到公義的層次,只不過因為這個政見在社會上有不少人支持,就成為這群支持者之間的公義。


2020.12.18

avatar-img
29會員
858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有位研究甲骨學的教授說: 做學問,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才能做出新的研究。沒有新方法新材料,你在舊東西裡面一直挖,是很難做出新的東西來的⋯⋯
傅斯年說他從來不讀錢穆的書⋯⋯
最近聽說一位研究《左傳》、《史記》、宋詩大半輩子的老教授⋯⋯
Instagram專頁「築字室」抄寫了「無道」二字,內文引用《尚書・武成》說明「無道」意指「國君無德,不行正道」⋯⋯
畢竟學術圈不是「孔顏樂處」⋯⋯
兩年前就已經說要出了⋯⋯
有位研究甲骨學的教授說: 做學問,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才能做出新的研究。沒有新方法新材料,你在舊東西裡面一直挖,是很難做出新的東西來的⋯⋯
傅斯年說他從來不讀錢穆的書⋯⋯
最近聽說一位研究《左傳》、《史記》、宋詩大半輩子的老教授⋯⋯
Instagram專頁「築字室」抄寫了「無道」二字,內文引用《尚書・武成》說明「無道」意指「國君無德,不行正道」⋯⋯
畢竟學術圈不是「孔顏樂處」⋯⋯
兩年前就已經說要出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術競爭太激烈?別再跟風抄別人的路線或硬拼誰的數據多、字數長了。與其盲目比較,不如選擇「做出自己的差異化」,反而更容易被看見。 ▋1. 當別人只講「數據」,你就講「連結」 • 同行發表只追求結果和理論,你試著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講出來。 • 例子:你的研究有產業或社會應用價值?講清楚
Thumbnail
首先 停個三十秒或一分鐘 想一下「實話」、「事實」與「個人主觀意見」 這三個的定義是什麼 然後 我想說的是 很多人其實是分不清楚這三者的差異 因為這三者經常被觀念置換或錯誤使用 常常有人以為自己說的是實話 但那其實是他的個人主觀意見 也有人以為自己在陳述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學術競爭太激烈?別再跟風抄別人的路線或硬拼誰的數據多、字數長了。與其盲目比較,不如選擇「做出自己的差異化」,反而更容易被看見。 ▋1. 當別人只講「數據」,你就講「連結」 • 同行發表只追求結果和理論,你試著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講出來。 • 例子:你的研究有產業或社會應用價值?講清楚
Thumbnail
首先 停個三十秒或一分鐘 想一下「實話」、「事實」與「個人主觀意見」 這三個的定義是什麼 然後 我想說的是 很多人其實是分不清楚這三者的差異 因為這三者經常被觀念置換或錯誤使用 常常有人以為自己說的是實話 但那其實是他的個人主觀意見 也有人以為自己在陳述事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