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鏡周刊會員專區新聞深探【時代現場】「長大還是不用心,成人ADHD的困境」
記者鄭進耀採訪撰文,本篇為受訪心得與專欄文章重點整理
最近很幸運能接受鏡週刊專欄「時代現場」的採訪,訪談內容聚焦於ADHD成人患者的生活分享,例如就醫、社會適應、人際關係…等議題。
不是所有的ADHD都會成為罪犯或成癮者,其中的差異關鍵是ADHD的生命困境有沒有被看見,並進一步得到支援。其中,ADHD的成人患者的困境便是很少被討論的。
為什麼社會大眾需要關注成人過動症的議題呢?據近年醫學統計,約有六成ADHD患者症狀延續到成年,而台灣的成人患者就醫人數卻不到百分之一;全台約有50萬名成年患者多「孤單的自己面對疾病」。其實如果過動症獲得正確幫助,也能夠大放異彩、自我實現、回饋社會,台灣社會目前對ADHD的討論多集中於小孩、青少年,甚至有許多人以為過動症「長大會自己好」。
並不會。到底誰說長大會「自己」好的?抓起來揍喔!
所有的「好」是周圍環境與正確診療加上善意的幫助才能成就的,都需要周圍環境和正確的診療加上善意的幫助才能達到;所以如果社會願意了解ADHD議題,就能讓更多人給予過動症所需的支持和幫助,讓過動症真的越來越好。
《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專業ADHD醫師陪你解決各種困擾,找回穩定的生活方式》作者奇美醫院精神科主任黃隆正醫師有個看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優缺點之間取得平衡。ADHD患者亦是如此,有時候ADHD的特質也可以是一種優勢!希望透過本次採訪,讓社會大眾一窺成人過動症患者艱辛卻也豐富有趣的日常生活(算是苦中作樂?),跟大家分享如何在過動症特質與現實生活中找到平衡!在鏡周刊專欄中我也分享了自己作為成人ADHD 患者的生活經驗,透過本次受訪更深刻體會為何社會需要更關注過動症議題。
ADHD對成年人的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很大,例如社會適應、人際關係等,由於過動的症狀,患者每天都面對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挑戰。台灣目前對ADHD的討論多集中於小孩和青少年,其實成人過動症患者獲得正確幫助也能再社會中大放異彩。
雖然ADHD無法痊癒,但只要有好的生活訓練與醫療支持,仍可將之減低到最小影響。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的孩子總是忘東忘西,大人常說他們做事不用心,誤以為這種「不用心長大就會改善。然兒晚近的研究卻發現有6成以上的患者症狀延續到成年後。台灣估計有50萬名成人患者依舊活在「不用心」的狀態,僅有千分之一的人就醫。這群不用心的大人為何集體消失在醫療現場?不用心的大人如何面對比童年更嚴酷的成人世界?
ADHD患者的生命史充滿各種坑疤,但不代表這樣的病只帶來詛咒。吳迺慧老師不擅長行政工作但創意十足,常製作出令人驚喜的教具。彥宇的工作是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又充滿變動的兒少社工,別人覺得是壓力爆棚,他卻適應其中。葉人光華從小喜歡畫畫,在繪畫的世界裡沒有邏輯也不必專心,所以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黃隆正醫師說:「並不是所有ADHD都一定要看醫生吃藥,要看你所處的環境和社會位子。」一如所有人都有缺點,我們會因自己的缺點迴避一些不適合我們的工作,ADHD也是如此。葉人華比較樂觀,她說「AD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讓這個無聊的世界更有趣一點。」
感謝鏡週刊專欄「時代現場」認真用心的編輯和採訪,讓多位過動朋友有機會分享自身故事,期盼讓更多人了解ADHD成人患者的艱辛卻也豐富有趣的日常生活,願透過這篇專欄幫助更多相同處境的朋友們找到在過動特質和現實生活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