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33個說話領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1 傾聽,是比說話更高難度、更具涵養的人際溝通技巧。

2 被大多數人誤解是必然,但不要因此自我誤解或否定自己。

3 談話切中核心與直指問題,需要勇氣、智慧與經驗磨練。多數人都是態度直白+言語莽撞,還是說了很多,但言不及意。

4 任何關係間的議題和紛爭,都源於長期迴避、或甚至無法開啟那些艱難和不願面對面討論的關鍵對話。

raw-image
raw-image

5 心口不一的人很多。

6 現在人的語彙理解能力不比從前。這其實和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太習慣透過社群媒體信息交流取代了真實人際互動,有高度相關。

7 由於社會變遷,人際關係互動變化,能深度說話和誠實掏心聊天的人變得很少。多數人在今天喜歡講自己想說的(獲得注目),更甚於真正傾聽、懂得別人要表達什麼。

8 說「請」、「謝謝」、「對不起」是基本禮儀。不用刻意掛在嘴邊,但絕口不說或不以為意,絕不是隨性、有個性,而是沒有教養。

9 說話音量大小聲,和態度激動與否,與事實真切性永遠無關。

10 不是每個人分享的任何資訊都是腦袋必要吸收。

11 做得多、專業成就及涵養比我們精進的人,只會給建議、肯定或讚美,但從不批評。因為他們明白:在每個人生命裡最重要的比較與精進,永遠都是、也只該是和自己。

12 改變每天的自我對話,愛自己的課題會容易許多!

raw-image
raw-image

13 與其刻意仿效說話意氣或者溫柔,還是著重語速快慢,不妨多花時間找出一個你最適合、自信的說話頻率、速度、聲調、用字遣詞和態度即可。

14 不知道該說什麼,選擇不說只聆聽,會是更好的選擇。

15 很多人贊同的事,未必就是正確無誤。許多極惡之事一再被縱容發生,也不代表邪惡戰勝良知。

16 你的自我發聲,永遠比起其他人轉述或代替遊說,來得有力、切題與具真實性。

raw-image

17 任何意見想法、建議、批評或八卦,反應的多是說話者的經驗和見識廣泛或拘限,擷取了一角或方向,投射在我們的問題與情況之中。

18 別人的話和建議不用照單全收,視需要擷取適用的即可。

19 一個好的建議者,不會在意他/她的建議是否有用或被採用,幫助及分享從不是意欲控制,還是要證明「我就是對的」。

20 是刻意說話粉飾包裝,還是細心調整用語以尊重聽話者,高下立見。前者會花許多時間著墨在自己身上,後者會把焦點鎖定關注他人。

21 語言強勢或者喜歡挑釁和搶話的人,多半自知理虧或站不住腳,還是有所隱瞞。

22 對話和討論,旨在了解差異性與或能達成共識(沒有也無妨),而非只想著競爭高下和藉由說服他人以達控制目的。

23 我們的慣性話語變成生活事實:學習把說話重點放在:自己想得到更多或深深感謝的那些「想要的」、「樂見的」、「感覺快樂的」、「成就更自己的」,而不是專住在:抱怨和亟欲去除而後快的「無法忍受」、「不想要的」、「恐懼的」 、「糟糕及厄運的人事物」。

24 攻擊和故意貶低、曲解別人,不會增加論點或看法的正確性或價值,但會直接降低說話者的人格和縮限視野。

raw-image

25 讓你感到快樂和驕傲的事情與成就,最好保持低調和適度分享(給你信任和「你的人」)。許多陌生人只窺見你的生活一隅,但卻容易對這些訊息不懷好意,或產生莫名忌妒和怨懟低能量。

26 行動始終甚於言語。真心說話不等同必須說很多。花言巧語者必定舌燦蓮花。

27 感覺聽不進去的話語,要深入去思考:究竟真正是「忠言逆耳」?還是被刺激複製了童年傷害和情緒忽略的創傷反應?

28 學習讚賞與給予他人實質鼓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觀點,值得分享和被予以尊重。

29 習慣或善於說謊有更深層的心理因素,所以積習難改,勿輕易縱信。

30 因為思考太難,大多數人選擇批評。

31 換位思考是具同理心,卻也需適時善用,別被正向情緒/能量吸血鬼綁架。保護自己為先。

32 有效且適合自己風格的說話技巧可以鍛鍊,一如其他習慣與興趣養成。

33 學習拒當文字智慧剽竊者。載明來源或分享介紹創作者,會讓積極能量提昇且獲得尊重。把他人的心血結晶據為己有而成功或受矚目,都只是一時,你的能力不及和偷竊的低能量,會很快地負面反饋到自己身上。

Photo Courtesy: @lilyrose, @indg01, @athenalaz, Jason Wu , @sophia.joan.short, and The Atlantic

#說話的藝術 #說話技巧 #說話 #傾聽 #聆聽 #聽懂 #說話領悟 #溝通 #溝通能力 #懂得 #聽懂 #話語 #說話魅力 #同理 #同理心 #換位思考 #經驗分享 #批評 #讚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he AA EFFECT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網友Grace/蔡孫美華日前受邀擔任W飯店紫豔中餐廳的客座主廚(7/20-7/30),跟大家分享她的美味好消息! 和Grace認識,是在LinkedIn上。2012年當時她才從轉職創業不久,在香港元朗開了自己的小餐館其後再轉型為私廚餐廳,菜菜館。非餐飲科班出身的她,憑藉對烹調和分享美食的熱愛+堅毅
原來改變和任何不同形式的生命質變,其實多半都在微小尋常的日常時刻裡「靜靜突然發生」:沒有大張旗鼓的群鬧喧嘩,還是精心大場面開場的慶祝儀式,可能在一秒鐘悄悄不經意被過度時,那個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或者新改變、新生活階段,就如此現身了。 還來不及以著最盛裝或好整以暇的心情迎接,這才是寫實人生。...
「也許存在你生活中那些非凡驚豔的事物,取決於你所能留意到的。」 (“Maybe the amount of extraordinary things that happen in your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notice.”~Sophia Joan Short)
今早讀到@faireshart 坦誠寫下給患有心理疾病患者,鼓勵他(她)們無須自責,或與其他心理健康狀況較佳的人,去作不對等比較。也長期患有心理疾病的她,從不放棄尋求專業協助、努力療癒,選擇勇敢、慷慨地,將療癒的體驗、情緒起伏、心理學知識、及如何接受自己&病況,透過組織社群,讓需要的同路人不孤單。
前幾天,跟身邊的人不約而同紛紛聊起了家庭與伴侶關係間的控制意圖與行為,各種版本血淋淋的「情緒勒索」。 事件本身不便具名,但有共同的最大特點都在於:主要有一家庭成員或伴侶之一,長期(幾乎每天)或者經常需要控制身邊所有人的大小決定、做事的方法和流程細節,甚至他人如何感受和反應,...
「也許存在你生活中那些非凡驚豔的事物,取決於你所能留意到的。」(“Maybe the amount of extraordinary things that happen in your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notice.”~Sophia Joan Short)...
網友Grace/蔡孫美華日前受邀擔任W飯店紫豔中餐廳的客座主廚(7/20-7/30),跟大家分享她的美味好消息! 和Grace認識,是在LinkedIn上。2012年當時她才從轉職創業不久,在香港元朗開了自己的小餐館其後再轉型為私廚餐廳,菜菜館。非餐飲科班出身的她,憑藉對烹調和分享美食的熱愛+堅毅
原來改變和任何不同形式的生命質變,其實多半都在微小尋常的日常時刻裡「靜靜突然發生」:沒有大張旗鼓的群鬧喧嘩,還是精心大場面開場的慶祝儀式,可能在一秒鐘悄悄不經意被過度時,那個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或者新改變、新生活階段,就如此現身了。 還來不及以著最盛裝或好整以暇的心情迎接,這才是寫實人生。...
「也許存在你生活中那些非凡驚豔的事物,取決於你所能留意到的。」 (“Maybe the amount of extraordinary things that happen in your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notice.”~Sophia Joan Short)
今早讀到@faireshart 坦誠寫下給患有心理疾病患者,鼓勵他(她)們無須自責,或與其他心理健康狀況較佳的人,去作不對等比較。也長期患有心理疾病的她,從不放棄尋求專業協助、努力療癒,選擇勇敢、慷慨地,將療癒的體驗、情緒起伏、心理學知識、及如何接受自己&病況,透過組織社群,讓需要的同路人不孤單。
前幾天,跟身邊的人不約而同紛紛聊起了家庭與伴侶關係間的控制意圖與行為,各種版本血淋淋的「情緒勒索」。 事件本身不便具名,但有共同的最大特點都在於:主要有一家庭成員或伴侶之一,長期(幾乎每天)或者經常需要控制身邊所有人的大小決定、做事的方法和流程細節,甚至他人如何感受和反應,...
「也許存在你生活中那些非凡驚豔的事物,取決於你所能留意到的。」(“Maybe the amount of extraordinary things that happen in your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notice.”~Sophia Joan Short)...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你會說話嗎?你總是說著「自己想說的話」,而非「對方想聽的話」嗎? 但親愛的,「建立成功關係的方法並不是學習如何說話,而是看透對方內心!」更有甚者,「還要在話中提及就連他自己都還沒察覺到的潛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高段?這是《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如果你每句都想著怎樣說比較好,你反而容易講不出話來,而且心理想著怎麼回比較好時,也不會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因此如果想要交心,不仿將你真實的情感展露出來,表示接受。 不用特別否定對方,用同理與互相尊重的方式對談,就會容易越說越深入,因此意料之外反而是機會。 接受自己的真實,面對我們的脆弱,與對方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你會說話嗎?你總是說著「自己想說的話」,而非「對方想聽的話」嗎? 但親愛的,「建立成功關係的方法並不是學習如何說話,而是看透對方內心!」更有甚者,「還要在話中提及就連他自己都還沒察覺到的潛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高段?這是《一開口就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的55個方法》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只要能掌握溝通分際,是否「本來就很會說話」倒不見得是重要考量。
Thumbnail
『我-語句』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隱含了多個溝通重點。相信瞭解這些之後,能運用的更得心應手,助於有效溝通。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大家都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只有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並不夠。本文分享從《同理心對話》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及『聽者』,讓你從內心開始改善溝通,並達到更深層次的對話。
如果你每句都想著怎樣說比較好,你反而容易講不出話來,而且心理想著怎麼回比較好時,也不會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因此如果想要交心,不仿將你真實的情感展露出來,表示接受。 不用特別否定對方,用同理與互相尊重的方式對談,就會容易越說越深入,因此意料之外反而是機會。 接受自己的真實,面對我們的脆弱,與對方
Thumbnail
說不太出大眾喜歡聽的話,算不算是一種「不會說話」。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