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不想上班症候群:最強腦科學改善工作焦慮,擺脫職業倦怠的身心配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手上多個項目同步處理,腦中一個念頭讓你起身,或許只是想拿個釘書機整理報帳單據,或許只是想跟同事確認個什麼小事,但就在你起身的剎那,你就突然忘了你原本要做什麼。隨著電話進來,你急忙接起應對,便又再次緩緩坐下。一日下來你筋疲力竭,待辦清單刪除許多,卻又無限新增。「我心好累,我要下班了」你暗自忖道,但回到家後,工作思緒塞滿腦海,你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好不容易睡著後,又在朦朧中聽到鬧鐘響起,新的一天已翩然而至......。
《不想上班症候群:最強腦科學改善工作焦慮,擺脫職業倦怠的身心配方》作者群「易思腦 ExeBrain」聽到你的痛苦心聲,作為提供大腦保健的公司,本書嘗試以科學方式切入,提供心倦了的上班族面對工作焦慮及職業倦怠的紓壓方法,協助大家能保有健康的身心靈,學習與無所不在的壓力共存。

原理:心倦其實是大腦疲乏,大腦可透過訓練加強韌性

本書宗旨一以貫之:想要讓人生更好,就要有一顆健康的大腦。我們必須時常覺察大腦發出的警訊,當一個人時常出現記憶中斷,甚至發生個性改變的情況,就有可能是大腦疲倦的徵兆,進而影響記憶儲存與決策反應。但大腦疲倦並非不可逆的絕症,大腦的神經具有再組織能力,也就是神經可塑性,可以透過訓練與學習,調節神經元的連結方式。
作者群認為,藉由神經生理回饋訓練,可以調節心智功能,有效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及創造力。大方向的訓練可從以下啟動:
  • 加強4大認知技能向度:記憶、問題解決(如抑制情緒衝動的能力、思考彈性與變通能力等)、視覺空間、注意力。
  • 轉念:練習用不同角度思考,改變既有的思考慣性。
  • 心思抽離:找出專屬的休息方式,暫時抽離惱人的心思,平衡情緒能量。運動、靜坐、寫日記、畫畫/塗鴉、聽音樂、探索新景點、學新東西等都是作者群建議可以嘗試的方法。
  • 保有掌控力:好好安排自己工作及休息的時間,讓自己對生活保有掌控感。

運作:潛意識是大腦的自動導航模式,留心不要跟著負面潛意識走

在人們心累時,腦子已經動不起來,所以只能靠大腦下意識去採取應對措施。但若這些應對措施又無效,那無助感便隨之而來,這時該怎麼改善呢?作者群諸多建議中,我覺得有兩點特別值得一提:
第一、時間管理,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情。作者群提出「不注意視盲」這個概念,說明當人們對某件事物投注越多專注力,那對其他事物的注意力就會明顯下降。因此,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是較有效率的做法。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大腦多工處理只會使效能下滑。可利用番茄時鐘工作法,提醒自己需要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時,在特定時間段內就專注做好這件事,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避免被其他事情干擾。
第二、正面迎擊負面暗示,學會梳理消極的潛意識。大腦會感到疲憊的原因,也來自於比較心與批評。作者群講了一句至理名言:「大腦產生思考,思考形成語言,語言決定命運。」所以若潛意識接受了某種信念,無論該信念是非對錯,便會開始自動執行,支配人的行為,而成為自證預言。
鑑於此,作者群建議,負面暗示出現時,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舒服,學習處理這種感覺,可透過LEAD法則,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
  • 觀察面對逆境的反應(Listen to your response to adversity):觀察自己碰到困難是情緒先行還是理智行事,了解自己的認知迴路。
  • 探索困境並承擔責任(Establish accountability):為事件評分,了解事件對自己的難易程度;分析事件,透視自己覺得困難之處;評估可承擔或解決的範圍。
  • 分析困境及影響自己往前的障礙(Analyze the evidence):了解心態(如何轉換心境去面對困境?)、挑戰既有認知(練習用不同方式處理事件、不要被情緒主導等)。
  • 開始行動(Do something):利用「1:3法則」,當出現1個負面想法時,便鼓勵自己想出3個自己做得好的點。另外,適時尋求協助並不丟臉,盡力做好自己可控範圍內的任務即可。

職場上層層升級的倦怠:如何面對無力感、無助感、無望感?

作者群將職業倦怠分為輕、中、重三級。輕症為開始出現無力感。造成疲勞的因素有四:把馬拉松當百米衝刺跑、無給予合理報酬、不穩定的變動、跟充滿負能量的人共事。另外,若工作環境常讓人產生「反正做什麼都沒有用」的心情,也容易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而對工作抱持消極以對的態度。
在該階段,可嘗試改變的做法例如:
  • 誘發動機:作者群認為動機是心智的燃料,人要保有動機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決定」。因此找到興趣,才有機會找到天賦,也較易誘發工作動機。
  • 培養成長思維:成長思維的人會希望自己的工作帶來成長,讓自己持續變強,所以專注於過程中的過關斬將。但若是目標導向的人,則要提醒自己不要患得患失,試圖將重點放在找出自己達成目標的方法上,而不是目標本身,有助於維持幹勁。
  • 3A技巧:覺察(放寬視野,留意自身曾忽略的事物)、接納(面對新事物不要急於排斥)、行動(有所行動才有機會帶來改變)。
到了中症,會出現無助感。人們在工作上,須滿足3大需求才能免於倦怠:生存需求(物質面,如薪水福利)、關係需求(與重要他人關係)、成長需求(自我發展)。若這些需求未被滿足,很可能會讓人失去職場上的歸屬感,進而否定自己,例如冒牌者症候群發作(表現優異卻覺得自己沒那麼好)、被刻板印象威脅(被交付沒做過的業務,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進而放大懷疑而驚慌失措)、自我設限(覺得自己既然無法完成,便給自己設定幾個障礙,放棄掙扎),而這些心態又反過來加強「我不屬於這裡」的疏離感,導致不想上班症候群。
面對中症族群,我覺得作者群提出最重要的一點建議便是「中斷自動化的負面思考」。當負面思考開始擴大,作者群提供SOS方法讓人們自救:
  • 暫停負向思考(Stop):讓自己回到當下,進行正念呼吸,留給自己空白時間。
  • 重新定位(Orient):讓自己先離開現場,做些能提升能量的事情,專注於放鬆,冷靜下來後再試圖轉念重新看待事件。
  • 自我檢查:(Self-check):重新檢視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並學習找到正向之處,賦予感恩。
倘若走到重症地步,那便會出現無望感、焦慮與憂鬱。在該階段,不要與焦慮對抗,要學會自我監控。壓力不會消失,只能找出共存模式。當壓力來臨時,作者群建議應抱持以下心態:
  • 接受壓力的存在,不要否定與逃避。
  • 信念與想法會影響結果,找出憂慮的背後根源,詢問自己希望事件如何發展?該壓力是否帶來能讓你學習的功課?
  • 善用壓力帶來的精力,將之轉化成動力,採取行動。另外,可嘗試將「我應該」轉換成「我可以」,將擁有更多可能性與選擇,避免被僵化的思維綑綁住手腳。

終極功課:練習正念,覺察當下,學會放下與感恩

有關正念練習對大腦的影響,其實坊間已有許多書籍討論及提供教學指引。作者群也在本書說明正念練習之所以有助活絡大腦的科學基礎,並提供入門練習。正念其實一言以蔽之,在於覺察當下,讓腦中想法自由來去,不加評斷,以平緩過熱的大腦。從觀察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腹式呼吸,讓心肺同步,穩定自律神經。
正念是一門覺察當下的學問,除了身體的放鬆,我覺得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引領人們學會活在當下。逝者已矣,來者難測,放下對於過去的執念與對未來的憂慮,要學會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事情,接受已然發生的事實,放下糾結,專注於當下你所能努力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付出。
另外,作者群也提倡感激法,定期紀錄最近身邊發生的3件好事,讓大腦熟悉正向的人生觀。這可以是對特定人物抱持的感謝、每天自己做的3件好事或讓自己開心的事、運用優勢潛能幫助別人。後者總歸一句,專注自身長處,才會讓人更有動力精益求精。
作者群在書頁最後,留了句發人深省的話:
「休息就是為了好好休息,並不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對於責任心重的人而言,似乎容易在意工作而放不下,也因此對休息或放假感到愧疚或不安。然而,平心靜氣想想,倘若應盡的責任已盡,有好好執行被交付的任務,在疲倦的時候稍作停留有何不可?趁著自己尚未燃燒殆盡,趕緊退一步海闊天空。唯有先好好照顧自己,才有餘力去照亮別人,對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71內容數
🌏 小小的國家與島嶼 💼 微型事業與職涯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安小室 的其他內容
所謂「為自己而活」到底是什麼感覺?這可能是許多人奔波於工作生計,在夜深人靜之時會不經意想到的問題。但為了生活,隔日鬧鐘響起時,我們終將把夜晚心靈深處傳來的回聲遺忘腦後,重新投入新一輪的奔走,直至夜晚下班走在寂靜的人行道上,驀然再次聽見心靈的疑問。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過勞(Burnout)」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顯示職場過勞已經不是個人層次抗壓性高低的問題,而是全球職場環境的普遍性狀態。你也曾在職場上,有過那種已經耗盡一切氣力,卻再也提不起勁去面對明天的倦意嗎?或許翻開《倉鼠累了嗎?》,能幫助你不要當隻燃燒中的倉鼠,避免消耗殆盡的命運。
所謂「為自己而活」到底是什麼感覺?這可能是許多人奔波於工作生計,在夜深人靜之時會不經意想到的問題。但為了生活,隔日鬧鐘響起時,我們終將把夜晚心靈深處傳來的回聲遺忘腦後,重新投入新一輪的奔走,直至夜晚下班走在寂靜的人行道上,驀然再次聽見心靈的疑問。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過勞(Burnout)」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顯示職場過勞已經不是個人層次抗壓性高低的問題,而是全球職場環境的普遍性狀態。你也曾在職場上,有過那種已經耗盡一切氣力,卻再也提不起勁去面對明天的倦意嗎?或許翻開《倉鼠累了嗎?》,能幫助你不要當隻燃燒中的倉鼠,避免消耗殆盡的命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26 篇文章|41555 字 作息觀|健腦法|生活指導 序 我們的心靈與大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常常在無形中遭受壓力的侵襲。 《腦疲勞》大腦整理與休息的科學,是一本致力於探索大腦與情緒互動的指南,透過簡潔的敘述與深入的分析,希望讓你認識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為人注意的細微變化。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現代人腦袋常覺得超累,壓力大到爆、資訊多到炸,心理健康真的會受影響。要讓大腦恢復活力,平常就要記得好好放鬆,多動一動,還有睡飽一點。如果累到快撐不下去,真的不要硬撐,找專業幫忙比較保險。聽自己的身體講話,給它一點空間,像手機沒電一樣,充飽電才能繼續好好生活!
現代人常常覺得腦袋卡卡的,工作沒效率、生活也累累的,這其實就是大腦太疲勞。像是注意力變差、記性不好,常常東西放哪都忘記。其實,該休息就休息,試試深呼吸或冥想,還有運動不用很激烈,散步就很棒。別人要你幫忙,不行的話就婉拒,別硬撐!照顧好大腦真的很重要,調整生活習慣,慢慢就會發現自己更有精神、也更開心。
現在生活這麼忙碌,每天壓力大到不行,很多人腦袋常常累得轉不動。如果長期壓力太大、睡不好、又懶得動,腦袋就真的會累到快壞掉啦,像手機用太久一樣,越來越卡、越卡越想丟。其實要改善也不難:多睡一點、動動身體、該休息就休息,還有學會說「不」。這樣,腦袋會清爽很多,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喔!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充滿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情,但又不能不做?想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培養一個新的習慣,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感到無趣、煩惱、焦慮或壓力大?做的事情雖然是對的,但是沒有任何的樂趣和動力? 首先我們先來看以下三點: 一.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事情? 就是那些能讓你感到快樂、滿足、自信、充實、成
26 篇文章|41555 字 作息觀|健腦法|生活指導 序 我們的心靈與大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常常在無形中遭受壓力的侵襲。 《腦疲勞》大腦整理與休息的科學,是一本致力於探索大腦與情緒互動的指南,透過簡潔的敘述與深入的分析,希望讓你認識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為人注意的細微變化。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現代人腦袋常覺得超累,壓力大到爆、資訊多到炸,心理健康真的會受影響。要讓大腦恢復活力,平常就要記得好好放鬆,多動一動,還有睡飽一點。如果累到快撐不下去,真的不要硬撐,找專業幫忙比較保險。聽自己的身體講話,給它一點空間,像手機沒電一樣,充飽電才能繼續好好生活!
現代人常常覺得腦袋卡卡的,工作沒效率、生活也累累的,這其實就是大腦太疲勞。像是注意力變差、記性不好,常常東西放哪都忘記。其實,該休息就休息,試試深呼吸或冥想,還有運動不用很激烈,散步就很棒。別人要你幫忙,不行的話就婉拒,別硬撐!照顧好大腦真的很重要,調整生活習慣,慢慢就會發現自己更有精神、也更開心。
現在生活這麼忙碌,每天壓力大到不行,很多人腦袋常常累得轉不動。如果長期壓力太大、睡不好、又懶得動,腦袋就真的會累到快壞掉啦,像手機用太久一樣,越來越卡、越卡越想丟。其實要改善也不難:多睡一點、動動身體、該休息就休息,還有學會說「不」。這樣,腦袋會清爽很多,生活品質也會跟著提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