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第二)。
《詩經》由春秋各國流傳的詩歌彙集編撰而成。包括風、雅、頌。風是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宮廷樂歌;頌是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古人不會記樂譜,所以只有歌詞流傳下來了,樂曲就失傳了。
按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的說法,『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就是說,原本流傳的古詩有三千多首,經孔子整理刪訂,去掉重複的,刪去不合禮義的詩歌,就只剩下300多首。約為原有的一成。
那這300多首,按孔子的篩選標準,就是『思無邪』,內容健康,『可施於禮義』。言外之意,刪掉的,就是『思有邪』,思想不健康。
《詩經》開篇的《關雎》篇,就是一首描寫男女相思之情的歌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詩尺度比較含蓄,符合孔子『樂而不淫』的標準,沒有被孔子刪除。可以想見,古人原來沒那麼些禮義的束縛,直抒胸懷的情歌比較多。『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熱戀中的情人更需要表白。而歌曲是最好的方式。
估計孔子刪掉了不少比《關雎》尺度大的淫詞浪語。像原生態的陝西民歌之類,『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見想死個人,呼兒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這些歌曲,在孔子看來,就屬於靡靡之音,會擾亂人們的思想,激發人們的欲望,人們就會不守禮法規矩了。不利於安定團結、社會穩定。
要說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審查,就算孔子刪訂《詩經》了。孔老夫子自以為天之木鐸,眼見禮樂崩壞,『退而修詩書禮樂』(《史記•孔子世家》)。晚年,孔子結束流亡由衛國返回魯國,又繼續整理詩書禮樂,根據多年在各國收集積累的資料,把詩樂訂正了,讓詩經中的雅詩和頌詩各自配上失落的樂曲。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第九)。
無怪乎後世儒生尊孔子為『素王』。雖然無王者之位,但卻有王者之德之能,幹了王者的事。越俎代庖地為統治者操刀,制定大略方針。
顯然,孔子瞧不起人民大眾。認為民眾道德和智力低下,沒有分辨力和自製力,是『小人』。只能由他來替民眾做出選擇。如果相信民眾有或能培養出分辨能力,那他就只需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不需要刪書禁書,而讓民眾自己去判斷選擇。
所以,這段話並非是在談詩,而是在論政。理所當然被收錄在『為政篇』。且序列第二,足見孔子及其弟子非常重視這個論述。
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孔子這段話就相當於儒家社會的文藝路線。『思無邪』就是儒家社會文藝政策的總綱。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為防止『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侵蝕,禁唱鄧麗君的『靡靡之音』,禁穿喇叭褲,同屬意識形態管控,服務於政治。
201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