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一段時間的量子力學之後,
開始能夠更深入與進階的運用在生活上,
包含了教育、親子教養、身心靈學習的整合。
量子力學可以很複雜、很深入,
也可以用簡單的概念去在每時每刻的覺察中,
快速地讓自己進入很棒的下一步。
下面的文,是一個整合性的吸收。
如果對你有點硬,或很長,就可以分段看或重複看個幾次。
這樣的書寫統整,對我幫助很大,也希望可以分享給有興趣的你。
從1801年的雙縫實驗開始,
量子力學的觀點是這樣子的。
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物質」組成,是由微觀粒子,或者光子組成的,
它呈現出「波、粒」二象性,
也就是說它可以表現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現出波的特性。
但這兩樣子在被觀察和測量的時候(關注),就可以形成粒子的狀態。
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人觀察的時候(關注),光子是同時出現兩種狀態的,
同時是波,同時又是粒子。
但是一旦被觀察到,就會變成粒子狀態。
科學家把這種稱為是量子理論的觀察現象。
這很神奇,也就是「人的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狀態」~「你怎麼想,就怎麼發生」。
這會產生兩種量子現象,一種是「量子疊加狀態」,一種是「量子糾纏」。
我來解釋一下「量子疊加狀態」意思是,量子是多種可能性的狀態同時存在,
如果沒有受到干擾、測量,或觀察的話,它的狀態呈現多重概率,
就是「不確定的」,隨時都可能改變,正面來看就是「有機會改變。」
因為它們同時存在,但有些微觀事件的存在,
有可能我們也看不見,可是卻在發生。
如果把這個概念轉換到生活中,可以這樣去理解。
比如說命運好了,你出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家庭?那是不可控的,
但是我們出生後,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任何一個點上。會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命運當中,
過去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現在,現在影響我們的將來,
而將來可能就呈現了過去和現在的疊加放大。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多重狀態」的話,
我們父母的過去,可能就是我們的現在,我們的現在可能就是我們的將來。
過去有一種說法,三歲定終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是一個可能性而已,
但這個說法可對,也可能不對,這端看你相信什麼,
你相信是對的,就會是對的,你相信錯的,那在你的觀點就是錯的。
因為你對這幾種可能性,進行了「干預」,讓它坍塌成為你的「現實」。
但根據量子理論,其實有可能有機會改變這種疊加的條件,就是要「干預」這個狀態。
讓這個不確定的狀態,變成我們希望的狀態。
這的確也有點複雜,但同時也帶著希望。(我覺得未每個人的來是很有希望的)。
不過這跟我們傳統的理解大大不同,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認知和想像。
一位科學家叫做羅傑;彭羅斯,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在202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編排的客觀約化」中,
彭羅斯提出,大腦的微管(大腦的神經元結構)在客觀約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彭羅斯猜測這種量子活動,與我們的意識緊緊相連。
而根據這理論,人的意識有能影響微觀的世界。
而微觀的世界,會影響人的宏觀世界,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
當這個「量子干涉」的概念,應用到我們生活中,
也就是我們人要用信念和意識承無我們想要的現實時,
首先在量子世界進行干預,讓過程疊加的可能性坍塌為我們的理想現實。
這一點令我再一次相信我所相信的諸多可能性與練習。
這很科學一點都不迷信。
如果把量子世界形容成精神世界,或五維空間,
那麼我們所說物質世界就是現實,也就是三維空間。
我們先在五維空間進行量子干預,然後讓它變成三維空間的現實,
這似乎就能改變當下的各種狀態,而未來也因為當下被改變了,就不一樣了。
這完全可以改變宿命論的無奈。
這以上叫做「量子疊加」。
那什麼叫做「量子糾纏」?
在量子力學裡,兩個或多個的粒子,再彼此互相作用以後,
既使它們後來分離了,不管距離有多遠,不管時間有多久,
它們仍然會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
如果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測量或觀察,會立即影響,另外一個糾纏的狀態。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態,彼此欣賞的、喜愛的、正向的、美好的
或者 討厭的、憎恨的、怨懟的、八卦的....,
你怎麼想別人,或他人對你怎麼想,都會形成當下的影響力。
也就是說這邊提供你一個思考「你現在的當下是怎麼想你的孩子的?」
「你的孩子是怎麼認知你的?」
你的愛人、你的父母、你的主管同事、你的朋友.....無論是誰、多久遠
它都會對你造成影響,從這裡來看,是否可以得知,
你似乎可以決定了外在世界的命走向與路徑。
再舉個例子,
愛因斯坦稱這個現象「非常令人困擾」,
因為這顛覆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因為在我們三維世界裡,(物質世界)我們遵循的是牛頓的經典力學原理,
其中一個就是「因果關係」。而量子理論就顛覆了這種因果關係。
因為在量子領域哩,因和果是互相改變的,
而雙縫實驗證明,只要你對光子進行干預。
光子就可以針對過去進行改變,
只要你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改變,另一個粒子也會跟著改變,
同時產生變化,這就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前因後果。
說到這裡,就更應證了在教育上,我常常提到父母或老師跟孩子相處,
在意識上得先改變(干預),而我們這一方部論是父母或老師,
或是與其互動的人,去相信著孩子,孩子同時也會感受到這股力量,
進而相信自己能做到,或是認為自己就是個好孩子。
原來在教育上量子理論有著可執行的力道來實踐。我們常常希望孩子努力認真讀書,
用知識來改變命運,這是一個傳統上的因果關係~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實踐你的夢想。
但在生活當中,有時努力了不見得有好結果,這會讓人氣餒。
努力了之後就開始灰心失望,會認為努力一切都沒有意義。
有人產生了怨恨,有人怨懟責怪,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社會的不公,
或怪父母怪朋友,怪家人,有的人就會報復社會,自殺,絕望跳樓,
人的生命中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到好結果。
所以認識了量子理論,學習量子力學,量子規則,
或許可以改變一些思維、觀點與作法。
其實中國的易經講的就是量子力學。其中的八卦形成的六十四種疊加狀態,
如果你相信其中一種狀態,它就會坍塌為現實。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他稱這種現象為Synchronicity,
意思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發生的現象或事件,不是偶然發生,它們都是有意義的互相關聯的。
首先是你的思想、你的意願、你的信念導致了這個事件的發生,這兩者是合而為一的,
要如何對量子世界、精神世界、五維空間進行干預呢?
先講一個故事,特斯拉和馬克吐溫,是好朋友,兩人一起研究文學和科學,
特斯拉跟馬克吐溫講解了量子力學的奧妙,
後來馬克吐溫,對此總結了一句名言,
他說「If you do’nt mind,it does’nt matter」。
「如果你的思想不進量子世界進行干預的話,你就不可在能三維空間實現你所要的物質狀態」
愛因斯的公式「E=MC2」〉左邊是Energy,
意思是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可以稱做精神世界是非物質的,是摸不到的。
在另一方面呢?右邊看到的是物質,如果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微原子,
我們就進入了量子世界,所以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其實是相等的。
是一個形式的兩種狀態。
換句話說,我們的思想,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物質世界的現實。為什麼呢?
從神經科學來看,人的思維是從大腦複雜的變化活動產生的,
神經元通過化學物質或電信號進行傳遞,
這種活動可以產生可測量的能量,以電脈衝的形式存在。
這些傳遞物質包含了多巴胺,血清素,所以情緒可以產生正能量,正能量,
或負能量,它會影響物質世界。
經過分解後,所有的物質都是原子粒子組成的,可以被觀察以可以被干預,
E是能量,M是質量,而C就是物理學中的光速,物質乘以光速的平方就等於意識。
意思就是說,物質在一定狀態下,它也是形成,
也就是說如果要打破三歲定終生的魔咒,就要對量子進行干預,
來改變我們的命運,那些因為各種狀態,
而自卑自殺結束生命的人,如果從小就能培養自信的信念,而不是自卑抱怨、
也或者他們的父母從各種量子干預下,從自身改變自己的信念來正向看待孩子,
那麼未來也將會不一樣。
如果他們從小就相信,
如果他們從小就可以相信它們可以成為他們希望的無論是何種職業,
對社會做出貢獻,進而產生各種回饋,
如果大人們相信量子干預會對未來產生質變,那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