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畢業生看課綱古文爭議

2023/12/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雖然我是中文系畢業的,但讀文言文向來不是我的強項。大學畢業後,主動拿起古文閱讀的機會屈指可數,雖然我喜歡看身心靈成長、與生命真相有關的書籍,但沒仔細讀過老莊,佛經中我只讀過金剛經、背過心經,主因就是「文字障礙」,明明每個字都看得懂,但與現代用語很有距離的文言文語法,加上本來就深奧的內容,無法轉譯成我頭腦能吸收的資訊,所以我都是看現代開悟大師的白話文著作居多。

直到我看到體佛法師講解《華嚴經》(妄盡還原觀)的影片後,茅塞頓開,才知道佛經講述真理如此完整,其廣度、深度、層次性都遠遠超越現代人的演譯,但《妄盡還原觀》是唐朝賢首國師從80萬字《華嚴經》中摘錄出來的佛法精要,用唐朝的文言文書寫,現代人讀來艱澀難懂,若不是有補教名師出身、又讀通了佛經的體佛法師,用現代語言與情境來解釋,我無法跨越那座如高山般的文字障礙,了解經典中的真實義。

 

現代人為何覺得古文經典難讀?

文言文經典對現代人的為難處主要有兩大層面,一是文言文難讀懂,二是古今思維模式差異大。

現代世界不管東方西方,思維方式都是唯物主義、強調自我重要感與二元對立的,這跟古代書寫經典的開悟者思維模式有極大不同。再加上中學生年幼缺乏人生經驗,即使是閱讀文字較淺白的論語,也無法懂得「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孔子的人生智慧;也不會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多遠大的人生志向。

可以說,古代經典所闡述的是一種人生境界,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由內而外的處世之道,若是由一個受過現實折磨、想尋找人生出路的中年人來看,比較有可能領會看懂。若要介紹給十幾歲的中學生看古文經典,是蠻需要教學的功力,首先老師要看懂經典的真實義,再用現代人的語彙、挑選青少年能理解的情境來解釋,才能入學生的心、應用在生活裡,或者至少放在頭腦裡思考。不然他們只會當成教條八股來看待,讀過、考過就忘了。

古人也知道經典裡談論的道理是年輕人無法懂得的,所以都是請莘莘學子先背誦下來、照著經典裡的道理來走就好,等到成年以後人生經驗多了,自然就能跟經典相印證。

這種教學法經過千年的傳承,逐漸產生流弊,其實也就是上位者並沒有展示出能讓後生晚輩佩服嚮往的道德操守,反而只是用經典條文來要求別人,想靠晚輩、下屬、人民守規矩來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庭、社會,讓自己舒服好過。由此,愈被長輩(政府)推崇的經典,愈被年輕人(人民)討厭,這是經典的內容有問題、過時了嗎?

 

經典不會過時但會被誤用

只要是被人類社會認可的真理,就沒有過時的問題,流傳千年的華嚴經中,佛陀已經提到了量子科學裡的奧義。而所有中國的經典,道家、佛家,包含儒家的四書五經,都是在教人如何有目標、有品質的過生活,如何自利利他、活出此生的最高價值……,以上的境界,難道不是現代人也想要追求的?如果人只需要物質生活豐盛就好,為何更富裕、更長壽的現代人,得憂鬱症的比例反而比生活困苦、壽命短的古人還高呢?

古文、經典之所以被討厭,是長期被統治階級、上位者誤解與誤用的結果,導致學生、年輕人、不解經義的人,聽到文言經典就反彈。所謂誤解誤用,就是看到經典內容時,心裡想的都是別人、社會不對之處,都在檢討外界,把經典內容變成教條規定,要求別人遵守。

這並非經典的原始義,經典都是要人反省自己,向古聖先賢的人格典範看齊,因為只要是大徹大悟之人,都知道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那是一條死路),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期許自己成為社會、地球正面力量的「分母」,發揮諧振的力量來影響周遭,進而影響世界。

古代真正有修為的聖賢,是低調、謙虛,看什麼都順眼,聽什麼都順耳,看起來好像不大聰明(大智若愚),但他深知自己的原則與道路,也理解人性裡的種種障礙,所以不求別人認同,「都得跟我一樣」。但在關鍵時刻,能站出來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態度不卑不亢,才能自然而然成為一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以上德行的代表人物,就是顏回。我也想找時間寫文介紹這位為人低調的「復聖」,孔子最愛的學生。小時候讀論語時,我對顏回毫無感覺,只知道他很窮而已。人到中年以後,才明白「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多難得境界,代表顏回是得到孔子心法、心中有道的人,才能把財富名利看得如此淡泊,逆境與困厄才無法折磨到他,而「不改其樂」。

 

了解真理才能有道德

以四書《中庸》裡的「君子慎其獨也」為例,文言文短短六個字,延伸出無窮無盡的思考空間:人在獨處之時,最能顯示自己的真實品味與道德水準,我們對自己當下的真面目是否有自覺?是否知道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形象、為了給別人交代,是為了安自己的心、給無所不知的老天爺看的?

所謂的「老天爺」,不是外面的神祇,就是人自心本性的顯現,所以做了壞事即使沒有被抓到、沒被法律制裁,還贏得大富大貴,但心裡都知道自己做錯了,一輩子不會心安。例如最富貴顯赫的帝王家,可以支配國家的一切,卻最難體會到人情溫暖與無條件的支持,很多帝王晚年都很寂寞心苦,可能罹患了身心症,或是妻離子散,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逃不了這樣的命運,這就是歷代帝王得到人間富貴要支付的代價(因果律),現在很多宮鬥劇都演給觀眾看了。

道德不該是外在的規範(因為也規範不住討厭聽人說教的現代人),而是內心明白真理後的一種選擇,就像任何人都知道爐火不可徒手觸碰,碰了一定會燙傷的道理一樣。道德是古代智者自證而歸納出「最順暢、最省力、最不會內傷跟惹麻煩」的人類生活守則,傳給後生晚輩,就看人的福德慧根,是否可以在狠狠摔一跤前就領會前人的智慧,而少走些人生冤枉路。

 

學習讀文言文有實用性

不管是古今中外,能經過數百、數千年時間考驗流傳下來,被稱之為「經典」的著作,都有其不平凡之處,都蘊藏了人類智慧的精華,這點請不要懷疑,不要在自己沒看過、沒看懂經典的情況下就妄加批評,因為很可能這些經典裡就隱藏著你我當前生命課題的解答。能及早找到生命出口、離苦得樂的人,都是較無主觀偏見、保有赤子之心的。

所以我覺得教中學生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還是蠻重要的,可以減少他們日後閱讀中國經典的文字障礙。況且文言文實屬一種優美、充滿音律與想像空間的高層次文學。以杜甫描述春雨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為例,也只有文言文,能用短短十個字,就把春天夜晚下著毛毛雨的畫面、意境,如此傳神地讓讀者心領神會,翻譯成落落長的白話文,不管文筆再好,都難達成這詩句的效果,不是嗎?

以前這種文學只屬於貴族、士大夫階級,沒有普及民間。是現在透過國家義務教育,將原屬於少數人的文學與經典向普羅大眾公開。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知識的傳播不再依人的階級不同而有差別待遇,但是否能夠學到、吸收其精華,還是看個人造化。

對許多人來說,文言經典也許永遠只是學生時代應付考試的負擔而已,那麼忘光光也無所謂。況且有極少數的人,是不需要讀聖賢書,也能把生活過好、甚至開大智慧的,例如禪宗的六祖惠能,他不識字,無法讀經,只是偶然間聽到有人唸「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裡的某一句經文),就大徹大悟了。

但如果是感覺人生有苦、想探究生命真相的人,閱讀、研究古文經典是一條充滿可能性的出路,我也是到了中年以後才明白老祖宗留下了很殊勝的智慧寶藏,祂是不會被政治風潮所影響,因主流輿論的捧或貶而改變的,祂不過是靜靜地待在經典裡,等待有緣人、識貨者前來翻閱並印心,人類的智慧火炬就是這樣時隱時顯、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是《異能少年系列》作者經營的專題,會在這裡把系列小說中無法細寫的情節與人物設定補強。想要更了解這套東方奇幻少年文學的世界觀嗎?來這個專題找到想要的拼圖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