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人類學家窺看廚房

2023/12/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從獨中圖書館借來《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此書已出版好幾年,風評很好,我終於有機會一讀。雖然沒跟上潮流,略嫌落伍,但總比從未看過好一點。

書名相當有趣。一般人可能不太瞭解,人類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早年人類學家主要研究古代文物,後來有些人類學家遠赴非洲、南美洲等偏遠地區,研究不為人知的原始部落,人類學家對他們研究的領域統稱田野。歷經多年發展,除了挖掘金字塔、古墓等古蹟之外,人類學領域擴大至所有人類社會,包括現代社會。總之目前的人類學家,研究領域包山包海,吃飯穿衣亦為很好的主題,那是文化人類學其中一個分支。

書名相當有趣。一般人可能不太瞭解,人類學家到底是什麼意思。早年人類學家主要研究古代文物,後來有些人類學家遠赴非洲、南美洲等偏遠地區,研究不為人知的原始部落,人類學家對他們研究的領域統稱田野。歷經多年發展,除了挖掘金字塔、古墓等古蹟之外,人類學領域擴大至所有人類社會,包括現代社會。總之目前的人類學家,研究領域包山包海,吃飯穿衣亦為很好的主題,那是文化人類學其中一個分支。

作者莊祖宜未完成論文,放棄即將到手的人類學博士學位,轉身找到她更為熱愛的田野——廚房。少了為稻糧謀的焦慮,莊祖宜在廚房的姿態相對從容,旁觀名廚、同行種種,人類學家窺看廚房,果然有不一樣的趣味。

全書分為三個部份,廚藝學校、餐廳實習、飲食雜文,文章長短不一,搭配一些作者烹飪的食物照片。讀者沒機會品嚐她的手藝,不過照片看來美味精緻,讓人忍不住浮想聯翩。

紐約某廚藝學校,是她踏入專業廚房的第一步。為期十個月的課程不輕鬆,一週兩天半,先聽理論,再進入廚房練習,一班十位同學,各自製作一、兩樣菜。隔週隨堂筆試,期中、期末有理論和實務大考。莊提及為了期末大考,同學與她在家勤奮練習,甚至某同學在期末考前夕,哭了一夜。可見為了順利畢業,學生壓力極大,看來廚師並非容易入門的職業。

廚藝學校主要課程是法式料理,從「優雅的橢圓形」、法式清湯、烤春雞,讓我略知法式料理的繁複與講究。儘管法國宮廷料理如今不大流行,然而橢圓形卻以高貴的形象流傳下來,很多法式菜餚以橢圓形端上桌,十分有趣。義式料理則強調新鮮食材、傳統食譜和作法,那又是另一種美味標準。

莊提及白人婆婆,愛用罐頭與微波料理,不太欣賞她的廚藝,還擔心大蒜、芥末燒壞舌頭,其實這也是工商業社會的產物。當婦女走進職場,長年在家裏醃肉燉湯成了奢望,為了減輕烹飪負擔,一般家庭普遍食用加工食品。且經由許多專家長年倡導,食物的價值亦從美味轉變為營養。很多美國人相信,宣稱添加許多營養素的加工食品,比天然食物營養,且更方便。食物美味與否,有時純屬主觀,習慣也是美味的一部份。

莊祖宜吃過德國的米其林三星餐廳,驚豔不已。也曾在香港某星級餐廳實習,略知為了餐點的美觀和口味,耗費了相當多的勞力,也捨棄許多仍可食用的食材,換句話說非常不環保。她坦言,米其林標準,可說是追求精益求精的極致完美,且品質穩定一致。但這就只是米其林標準,美食尚有許多選擇,定於一尊未免無趣。倒不如熱愛自己喜歡的味道,大家開心就好。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內容深入淺出,適合喜歡食物的人閱讀(我似乎沒遇過對食物完全沒興趣的人)。儘管大家每天吃吃喝喝,但食物從農場到餐桌,我們多瞭解一點,總是好的。尤其飲食背後的風土與文化現象等等,有許多迷人的故事。食物,也有說不完的學問。我喜歡精彩的飲食著作。

20會員
2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