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扒開安全感糖衣,在未知中尋找自己|讀書筆記

2023/12/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這書名取得真好。

打中一種客群—乖乖順應某種正確而活許久,但內心又對現狀有諸多懷疑,正在想像、或嘗試、或已邁開行動勇敢順著自己的心意而過。體感覺得,符合這本書受眾的女性應該滿多的(還剛好就是會想透過閱讀書籍這個管道來增進自我的一群人)。

從小乖巧安順長大,很幸運地剛好擅長那些「正確」的事,做著「正確」的事;但漸漸地見的人多了、看的世界更廣之後,感受到自己被侷限;可是可是,看看自己現在,處在一個充滿安全感、不是頂好但已經很習慣的環境中,同時可能也缺乏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使得要做出改變的門檻很高。

這樣的描述,套用在我身上,好像也滿命中的。(怪不得我沒想幾秒就買了電子書)

這本書帶給我的三個啟發

一、扒開安全感糖衣,在不可預知的挑戰中尋找自己

整本閱讀完後,作者的血、淚經驗(書裡真的有淚也有血...)加強了我原本的一個想法:相對於「快樂學習」,我比較相信經歷過痛苦才能讓人真正成長。也不是說快樂學習就沒有收穫,確實也會有的,但是若和經過痛苦淬鍊而得的收穫相比,好像就沒那麼有價值。

舉例來說,在網路上看看文章、聽聽podcast可以很輕鬆獲知投資資訊,感覺自己增長了投資觀念;但在親入股市操作,經歷真金白銀的漲漲跌跌,情緒隨之搖擺,在每一個事件點上決定進或出,才能賺取到實質的報酬(或賠了一屁股後的體悟);再要說更有價值的成長,還是實際自己鑽研,在萬千資訊中徬徨,再啃出自己獨到觀點、化為策略投入,可能賺了一波,也可能根本看錯被殺了一波。自己研究與試錯的過程一定很辛苦、甚至痛苦,可是唯有走過之後,才能長出自己的投資智慧,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背後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痛苦的事自然想做的人少,再考慮過程中還可能選擇放棄,最後成功克服的人自然就更少了,物以稀為貴,經過痛苦而提取出的能耐,價值可能就比較高

不過,這裡所說的「快樂」與「痛苦」,也不是那麼客觀的。
例如:有人可能會說,要走在正確的路也是很不容易的啊,像是對學生而言社會公認正確的路就是把書讀好,而我選擇讀好書要付出的努力、經過的心力磨耗,相比於其他整天耍廢擺爛的同學,就痛苦許多。

可是,這是跟其他人比的情況,如果跟自己比呢?可能就不是這樣。當然,不念書,成天滑滑手機、看看小說,乍看對大腦的負擔確實輕了許多,但你也可能同時要承受很深的罪惡感,外在或心理會有聲音對你說「你這個壞孩子!」、「你這麼廢以後會一事無成啦!」…。綜合考量之下,究竟誰比較痛苦,就是很主觀的判斷了。

那麼,關於「快樂」與「痛苦」的討論,又與這本書在談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呢?
對我個人而言,「活得正確」的路剛好就是被「安全感糖衣」所包裹著,平平順順、舒舒服服。但是這樣的日子過得長了,就覺得自己停滯了,甚至,我其實有點不知道「活得像自己」是什麼意思。我模糊地知道,現在這樣不是我「最」想要的,但那究竟是什麼,卻仍藏在一團白霧之中。

我現在唯一能確定的是,選擇扒開這層安全感糖衣,一定需要走過一段辛苦的路,還不知道要走多長呢。但如果「經歷痛苦的成長相對於快樂學習更有價值」這個主張沒有錯的話,那我該做的就是從這份正確、這份安全感中出走

二、相信自己有很多潛力,不設限,它就會長出來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自身多樣的經歷為證,鼓舞人相信自己的潛力。
作者在辭職之後有了出國唸書的目標,需要先努力賺錢,其中一項找上她的工作是「以太坊台北開發者大會專案經理」。當時的她對區塊鏈毫無研究,也沒有獨立擔綱過大活動的PM工作,所以這著實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她還是接下了,在過程中也遭遇許多的困難,最後完成了這項任務。

我在看這本書時,正處在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的焦慮狀態。這種「我除了XX,別的都不會」的認知,似乎也滿大比例存在我的其他同業人員身上,這是大家不敢辭職的主因之一。我其實也有同樣的不安,只是從其它理由帶來的不適大過了這個不安感,所以我沒有因此留下來。

看了作者親身經歷之後,我被說服了。
我願意相信自己,在困境中能夠拿出即便現在還看不見的武器,突破絕境。只要我繼續往前走。

面對新的任務,即使沒有相關經歷、沒有深厚知識背景,不代表我只是一個空殼,我有過去數十載人生所累積出來的能力。它們可能還沒有專精到能直接被辨識,還可能因為久未使用而鈍化了,但只要我不先放棄自己,面對各種境遇,持續嘗試、持續學習、持續挑戰、持續勇敢,我也可以有能力勝任!現在的我不是什麼都不會,只是還需要時間去學會與磨練。

可能是作者的文筆真的很好,又或者某些類似的經歷讓我很有共感,進而產生投射。本來對自己實在沒什麼信心的我,在書中這句喊話之下被鼓動了:「你們很有力量,生命本身就充滿力量。」

三、即使是一段健康、穩定的關係,也可能讓妳無意識地丟失自主性

若要說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我想應該就是作者描述自己與兩個男人—一個是穩定交往六年的男友、一個是精神出軌對象—的對話與關係轉變。在這種具名寫自己經驗的作品中,能看到這樣的坦白很難得。也因為這段過程若沒說清楚,必會遭遇許多道德攻擊,作者把自己與對象們一次次的對話、每一層的心思轉換疏理細膩。這段內容真比爛大街的兩男追一女小說好看多了!

能夠遇上一個穩定交往的對象,扶持彼此成長,而不帶委屈、將就,真的是很大的幸運。我也擁有一份這樣的幸運。

從我們關係穩定之後,我一直覺得因著有這樣的伴侶在,心理某一塊獲得滿足,自己可以很踏實地去做想做的事情,不用害怕與世界為敵。作者的六年交往關係,也是一樣穩定,讓她長成了更好的人,甚至兩人都覺得這段關係可能會是「非婚姻形式的終生伴侶」,走得很長久。直到她遇見另一位讓她心動的男人。

作者從後來的境遇中體會,雖然,她的伴侶一直以來都抱持讓她自由選擇的態度,她自身還同時十分關心女性主義、發表過相關文章;但是,這樣行動上不受拘束、思想進步的她,在關係中仍自己交出了自主性,投身作為一個被呵護、拯救的角色,骨子裡想偷懶的惰性,讓她期待能依靠著伴侶來長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讀到這裡,真讓我心頭一驚。

過去一直很在意所處的職場工作是否限縮了我的能動性(一個人對自己行為、決策和結果負責的能力與影響力),卻沒有注意到原來我以為的穩定支持力量,可能也正限縮了我的能動性,而且還是自己不自覺地就親手交出去!

我自省了這段時間,確實已習慣身上的包袱總有人會無條件地幫忙一起揹著(不論物理上的或精神上的都是)。這樣的依賴,讓我常跟伴侶說「我好怕他死掉」,讓我不確定自己還有沒有獨立應對變局的能力?

我太好奇這個答案了,或者說太想看到自己「當然可以啊」的這個答案,所以,看完書後,我跟伴侶慎重地請了半年假,決定明年獨自去流浪,既當成尋找「活得像自己」是什麼模樣,也拉開一段距離來審視我們的關係。


小結

從這本書,我們能看到作者挑戰了哪些正確,以及「想活得像自己」的過程絕對不如這五個字寫起來這麼輕輕淡淡,需要反覆地自我辯證與提醒,深究「我為什麼想這麼做」、「我是誰」。書裡面對於「正確」的挑戰,可能超出乖乖女的經驗範疇,更直面了深層的慾望,這樣讀起來,某方面來說好像比較沒有共鳴,但某方面又給人一種安慰:她都可以做到那樣了,我做到這樣應該也不為過吧?

在看這本書時,我常聯想到在影集《六人行》中我很喜歡的一個句子:

I wish I could, but I don’t want to.

這句話是影集裡面最怪也最酷的主角菲比(Phoebe)所說,一直覺得她的灑脫、忠於自我所愛所想的性格,十分吸引人。

期許自己帶著這本書中作者赤裸拋射出的力量,踏入未知,尋找到自己。


最後想跟你說,你很棒!能誠實面對自身課題的你,一定一定是很棒的。如果現在還沒辦法下決心也沒關係,給自己更多一點的時間去思考與準備吧。

謝謝你寶貴的時間,關於辭職、成年人的生涯探索相關議題,我還想了好多,也記錄了想離職的話可以參考什麼podcast、書籍、文章。我陸續會整理出來,每週至少更新一篇,歡迎追蹤我喔!


12會員
19內容數
終於,我鼓起了這輩子最大的勇氣,裸辭,離開一個許多人追求的職場。因為我再也看不下去自己親手把自己埋沒。這段歷程有很多的孤獨、焦慮、不安,也有很多的希望、叛逆(好的那種)、成長,一路上收獲了很多,希望這些資訊和內省過程,也能帶給你一點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