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要多提升自我、我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好、相較於其他人的成就我不夠厲害⋯⋯
始終覺得不足的痛苦揮之不去,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
資源豐沛、快速的現代生活,在商業與社會環境的渲染下,告訴我們要不斷地追求更多、更好、更快。
作者稱這樣的現象為「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用可量化的成就來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在生活中無止盡的追求超越自己與他人,卻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們可以什麼都有、什麼都做的想法並不新鮮。這個神話已經流傳了如此之久,我相信今天差不多每個人都受到影響。
— 作家Greg McKeown,《少,但是更好》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焦慮可能是因為總想著「期望的自己」,但心裡卻清楚「現實的自己」不是如此,就會因為改變不了又責怪自己而痛苦。
所謂「踏實」,是一種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能讓你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踏實是一種深厚的操守與剛毅,也是一種完整,從而衍生出恆久的成功、幸福及滿足。
在追求成就時,能擁有平靜且自信的內在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被覺得「不夠好」的心理推著前進,必定會感到痛苦且焦躁不安。
作者提出了六項踏實感的原則「接納」、「臨在」、「耐心」、「脆弱」、「連結」與「運動」。書中有許多在日常養成有踏實感心境的練習,可以透過這些日常練習來逐步培養更強韌與彈性的心理。
無論事情的大小,必須認清與接受現況作為起點,才能讓事情有所進展。
我們必須學會「接納現在的自己」,而不是只想著「自己希望成為的」或「其他人認為你該成為的」。
當然光是接納現況並不能立即的為我們解決問題,但是能改變與問題之間的關係。如果只是一昧地抗拒與逃離反而會使我們更加的痛苦。
你把心力放在抗拒一個問題,就不可能同時去解決這個問題。
展現自我缺陷在很多時候會被認為是不好的,我們都會讓害怕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不足而遭到嘲笑。
但事實上根據德國曼海姆大學的一系列研究指出,當人們分享資訊時,分享自己的一方會覺得被對方式視為軟弱。但事實上,當分享資訊的一方愈是脆弱,聽取資訊的一方就會愈發覺得此人很勇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脆弱,當自己展現脆弱時,可以讓身邊的人也了解到,他人也有弱點與不足之處,會讓彼此感受到對方人性的一面。
如果一個人無法承認自我是有缺陷時,就必須時時刻刻偽裝自己,但內心仍會清楚自己與期望有落差。
相反的,如果能坦誠自己的局限性,反而會使我們放下心中的大石。能用更開闊的心胸去學習新觀點,以謙卑的心態接受世界上有不同的觀點存在,擁有更強大的心理。
獨自承擔自我的脆弱,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不可承受之重。
當投入某項事物感到興奮,是因為對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到期待。這個興奮確實能為我們帶來幫助,但追求興奮會使我們為了想快點獲得結果,希望讓一切盡快如心中的期待成真。在事情不如預期時,容易感到痛苦又焦躁。
保持耐心,任何成就都需要時間的發酵
在運動訓練中會有所謂的「突然的突破」,科學家稱為「補償」或「超補償」的循環。身體經過一連串的訓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吸收與適應精實的訓練,才能展現出成果。
就如同運動訓練,想在重要的事情上看見努力的成果,都必須付出耐心,才能突破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障礙與瓶頸。而有時看似停滯的階段,也許根本沒有停滯,只是還沒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
追求長期表現
如果將某項事物視為獨立的活動,當這件事完成後就會對結果做出「好」或「壞」的判斷,並就此結束,從此隱沒於記憶深處。
就像過去面對學校的考試一樣,在考前拼命的努力讀書為了取得好的成績,但當考試結束,就將所有的學習內容拋諸腦後。
但如果能以練習的心態追求長期的進展,將一切都視為練習,即使經歷「好」與「壞」、「成」與「敗」的起伏,也會了解這只是過程中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並非是最終的結果,而是不斷自我精進的過程本身。
與其偶爾拼命,經常倦怠,還不如持之以恆的長期提升自己的平均表現。
在閱讀的過程,書中有許多以運動舉例的部分,都讓我想到自己在日常的運動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只是沒有將這些經驗延伸到生活其他部分而已。要擁有踏實的生活,也要有逐步踏實的行動,才可以獲得真正踏實的人生。就如同書中所說:
大多數的日子往往是介於順利與不順利之間。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並不是要做到最好或完美,而是要努力、務實的逐步成就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