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練習棒式(平板式)時,時常會抱怨手腕感到疼痛,但究竟可能的問題出自哪裡?我們又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也許可從「腕關節」的伸展角度 (extension angle) 及「肘關節」的外翻角度 (carrying angle) 來做一些探討。在棒式的練習中,許多老師時常會指引學員將手掌擺放在肩膀正下方,以讓手臂能垂直於地面,並認為這是最理想且最能穩定發力的位置。但很多人卻忽略了一件事,這樣的觀念乃是來自於「機械力學」,而非人體所屬的「生物力學」系統。
一般而言,腕關節的平均伸展角度約為 70 度。但當我們將手掌至於肩膀正下方,又嘗試讓手臂垂直於地面時,腕關節將來到 90 度的位置,此時額外增加的 20 度角,通常是由體重「被動」產生,而非肌肉「主動」產生的動作範圍。雖然,被動產生的角度並不代表不好或沒有益處(因為這是人體擁有的一種「彈性」空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的確可能產生過多的腕關節壓力,造成手腕的疼痛現象。
類似的疼痛現象,也可能與肘關節的外翻角度有關。人平均的肘關節外翻角度約為 5-15 度,意即當我們將手臂伸直時,上手臂和前手臂並不會呈現一直線,在肘關節處會呈現 5-15 度傾斜角度。因此,當我們在棒式將手掌至於肩膀正下方時,肩關節將產生「內旋」的動作,此時手肘將會遠離身體向外移動(因肘關節具有外翻角度所致),讓手臂呈現非「垂直」地面的姿勢。
但通常有許多老師並不樂見這樣的情景(可能受到機械力學及傳統觀念迷思影響),進而指引學員將手肘向內收進來,讓整條手臂看起來像是「垂直」於地面一般。同樣地,這並不是不能操作的方式,但對於為數不少的人來說,可能會因為肩膀、手肘及手腕增加的額外壓力,而感受到手腕的不適或疼痛感。
因此,如果我們想在棒式練習時,讓身體以較少額外壓力,更順應生物力學的方式進行,其實可以將手掌至於肩膀前方一些的位置,讓腕關節維持在 70 度以內的主動可動範圍內;同時將手掌打開較肩膀寬,以順應肘關節自然的外翻角度。如此一來,也許就能改善許多人們的手腕疼痛狀況。
我很喜歡筋膜和生物力學專家提倡的「尊重曲線」觀念,因為人體並非是以機械力學模式來運作的,人體的關節及肌肉系統也擁有許多天然且必要的「曲線」和「傾斜」角度。如果過度強調身體的「正」和「直」這件事,有可能反而會破壞人體最理想的動作模式,進而衍生疼痛或其他身心上的問題。
【相關課程】
🧘♀️ 疼痛照護瑜珈 Level 2 團體引導師認證課程(早鳥優惠 2024/1/15 截止)
https://reurl.cc/Y0poRD
🧘♀️ 筋膜球 – 肌筋膜張力釋放與多元健康促進工作坊(最後 3 個名額)
https://reurl.cc/0ZYLMl
【相關書籍】
📖 筋膜 × 瑜伽訓練全書
https://reurl.cc/x7928E
📖 給瑜伽.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
https://reurl.cc/OGp4l3
【更多文章】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