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無論各方面的知識、概念、理論)都是能無師自通的
尤其是關於人生、生活、經驗等體悟、體會類型的道理
更是需要自身浸入場域內、自行感受
並攫取箇中滋味、自飲冷暖
才能從中得到自己且只能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與領略、甚至頓悟後的開展啟示與自我反思
在往後的日子裡帶著過去的經歷繼續向前
或實踐改變、或痛定思痛的轉換心境、操持模式
就是一種鑑往知來
因此世上無數的道理是不需透過所謂「老師」(懂、能體會的人或專家)去教授傳予不懂的人的(但有老師傳授教導也不是不行)
不懂的人自己歷經過、做過後自己會知悉、領悟、感受、意會
或者
老師不存在不會有助於不懂的人懂、甚至還會干擾、降低不懂的人吸收該道理的效率(不能有老師傳授,會反而變得更差)
因為某些特定的道理之習得本就是藉由不懂的人(學生、學員)自己探索、挖掘、發現、從中找到修習的興趣
再來才能在主動學習、自主接收的情況下知曉那個道理
也許需透過研讀、實作、或自我感知、體驗以習得
但無論透過若干方式得取技/能、知識道理
老師或懂的人的身份與存在目的都是且只能是輔助性的支線角色
幫助、支援不懂的人、提供一些資源、有效好用的工具
或採用激勵、鼓舞、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讓學生自己樂於學習、自願(而非被動的、背後有利益或目標、好康或福利驅使的)的投入學習的領域中
並接著透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進度安排(可能由學生自己或老師擘劃)
一步步的實作、練習、吸收、嫻熟
或將意境體會、將意識存入
或將實際技巧熟稔、將動作活化
到最後內化於心、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想施展就施展、能信手拈來的無限發揮
不懂的人從不懂到完整接收、懂、到體會、到內化、最後產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與反思、心得感想(延伸應用)
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圍繞在學習者自己身邊進行的
學習的人應當才是主導權擁有者
會的人或老師的出現意義就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喜歡上(至少不排斥、能主動學習)該領域的道理體系
若能做到這一點
就代表老師的角色扮演成功、有存在的價值
接著就應「退居幕後」、是學生的場了
因為此時學生就應自主學習
透過老師所給的資料與資源
深度的、自發性的、無條件的接收知識或技能
甚至自己尋求方法開疆闢土的解決問題
拓發管道門路以追討更深更廣的學習內容
沒有任何人的介入、干預
規則、範圍、計畫皆自己訂定
這些行為都須奠基於學生本體對於該領域內的知識道理式有興趣、熱情的
甚至不用他人脅迫、威嚇、用各種利誘目標、條件利益來促使其自主學習
自己就能領悟、意會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體驗與經歷來充實精進、累積道理的存儲量
然現今許多學科的學生大多數都並非如此
因此老師灌輸、硬塞知識或技能
學生就照單全收、囫圇吞棗的全盤吸收
完全不考慮這內容是否適合自己、自身有興趣、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
「乖乖」聽取、迎合、為了達成某目標(取悅周遭的人、害怕失敗或被「周遭的人」奚落唾罵)
造成這樣的原因還得拉遠來歸咎至角色期待、社會結構與產業趨勢
人們依從、隨附流行、往人多的地方跑去
才進一步導致如今歪斜偏差的普遍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