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的藝術

2024/01/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掌握話裡留白與適時沉默的藝術,收穫良好人際,放大成事機率

  有句話說「言多必失」,但為何言多就容易出差錯?如果自己本身是安靜的人,大多時候比起說出自己的想法,更擅長或習慣傾聽他人的想法,你可能在傾聽的同時會發現那位講特別多話的人,有時候講到後面就會被一些人打斷或者打槍,打斷他說話可能代表著不認同,打槍他說話可能代表著想糾正他,當然,也可能有著其他理由和原因,但往往始終安靜的人,不會突然被要求講一堆話。

  但如果你本身就是愛講話的人,一個話題一旦被開啟就會一直說,說不停,又或著當周邊的人說需要大家提出想法時,便開始說著自己的想法,首先這是一種表達,沒有錯,但可曾遇到過有人突然打斷你說話,然後自己講著另一個主題,這個行為對於每個人來說第一個想法會覺得,那個人插話很沒禮貌,但自己靜下來後也要反思,是真的那個人沒有禮貌,還是其實是自己講太多,或著講話的方式有何不妥,所以對方用這樣的方式,不讓我們繼續講下去。

  說話是一種藝術,相對的不說話也是一種藝術,不能一直說話說不停,但也不能一句話都不說,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平衡,書中舉了一個方法,善用「積極性沉默」,解鎖更深層的溝通,如以下

以書中的舉例:小孩為了升學考試焦慮,與其開口下指導棋,不如用刻意沉默誘導小孩聊聊。他們一開口,焦慮就會緩解,父母才有機會發現,表面上為了考試焦躁,更底層可能是為了大學生活感到不安。他們不期望父母解決問題,只需要知道自己不用一個人面對。

  上述所說簡單的整理一下就是,當人家提出問題時比起急著回答問題,不如先思考一下對方是真的在問問題,還是只是抒發情緒,就算對方真的在問問題,也要思考過後再說出來,並且講重點、不攏長,但如果思考過後還是不確定這個回答是否可以,不如少說兩句,先聆聽其他人的說法也是一個好方法,尤其在起爭執時,比起直接回應對方,「沉默」比直接回應還來的有效,「但這樣我就被他壓下去了」、「沉默的話他不就以為我怕他」,但就如同書中所說「當別人愈吵雜,安靜就愈有影響力。」。

  就如小時候人家說「一個銅板敲不響」,雖然一個銅板也是會響的但聲音不會比兩個銅板響的大聲,或許也是同樣的道理。

75會員
98內容數
有時好奇,人有那麼多情緒和不同的情感表現,人們會給予不同的形容詞甚至說是標籤,但真的都是符合的嗎?在這可以看成是心靈雞湯,也可以看成是對每一種情緒和情感表現的另一種自我理解,這裡是宇彗星,歡迎你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