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以前更快樂了嗎? 《人類大歷史》

我們比以前更快樂了嗎? 《人類大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raw-image


進步論問題

我們會運用能力來減輕痛苦和滿足願望,所以我們想必過得比中世紀的人更快樂,而中世紀的人,又比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更開心,但這種進步論可能有些問題

新的傾向、行為和技能不一定會讓生活過得更好,例如農業革命提高人類形塑環境的力量,但每個人生活不一定更好,例如農民工作更繁重、取得的食物種類變少、疾病和剝削提高;又或者是歐洲帝國殖民,為被殖民地區帶來文明,但對當地人來說不一定好事。

但是如果認為每項發明必然帶來陰影,似乎也流於武斷

我們在評估歷史進程時,經常是以二十一世紀西方中產階級的觀點,但是只看上層階級、只看歐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錯誤

期望

關於快樂的一項發現是,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即使一切順遂,但如果期望跟著膨脹,就算客觀條件其實改善,我們還是可能不滿意;反之諸事不順時,人的期望也變得保守,於是就算又碰上其他麻煩,很可能心情也不會更低落

但知道快樂有賴於主觀的期望後,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更為艱巨了

當我們猜測或想像他人(包含現在的人或過去的人)有多快樂的時候,我們會設身處地,想像自己在那個情況下會如何感受。但是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到了別人的物質條件上,結果就會失準

例如在中世紀,農民好幾個月都不用洗澡、很少會換衣服。對現代人來說,想到要這樣生活,會覺得難以接受,但是中世紀的農民似乎一點都不介意

大眾媒體和廣告業,也可能讓全球更不開心,假設在五千年前,全村子內的人可能就50個人左右,但如今會在媒體上看見各種名星或名模等

也有可能,第三世界國家對生活不滿,不只是因為貧窮、疾病、政治等,也因為民眾看到了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標準,例如在阿拉伯之春推翻穆巴拉克,可能是因為比較的對象不是古埃及,而是同時期的同時代生活富裕的西方

而如果未來醫學研究讓人可以長生不老,也可能會導致不滿,對於那些無力負擔這些醫學奇蹟的多數人,就可能會感到憤怒

生物

生物學家認為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主觀幸福感)不是由外在因素決定,而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構成的複雜系統而決定

因此我們快樂的原因,是身體內發出快感的感官感受,但因為生化系統限制,只會維持在恆定的水準,所以,人類演化的結果就是不會太快樂、也不會太痛苦,例如達成真的期望的時候,沒有真的變得比較快樂

如果我們接受生物學對於快樂的理論,歷史這個學門的重要性就大減,因為大多數的歷史事件,不會對我們的生化機制有所影響,那麼唯一能讓我們快樂的方法,就是去全力研究人類的生化機制

raw-image

意義

但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

從這角度來看,中世紀的人相信死後可以得到永恆的祝福,很有可能就會認為生活真是充滿了價值和意義,如果能用主觀幸福感問卷調查中世紀的人「對生活整體是否滿意?」他們的得分就可能相當高

還是不能排除掉人類主觀的因素。但這也就是說,我們對生活所賦予的任何意義,其實都只是錯覺,不管是中世紀那種超脫凡世的生活意義,或是現代人本主義、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本質上都完全相同。所謂的快樂,很可能只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而已

只要個人的想法能和身邊的人的想法達成一致,我就能說服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而且也能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佛教

佛教認為想要苦的根源,是在貪求著轉瞬即逝的感受,這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焦慮、不滿,要離苦得樂,不在於感受轉瞬即逝的快樂,而是要看清所有的感受都是無常,放下對這些感受的貪求

佛教與生物學的相同處,在於都認定快樂與外在條件無關,但佛教更進一步的見解認為,真正的快樂也與我們的內在感受無關,苦真正的來源,不在於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追求

如果真是如此,過去對於快樂的歷史認知就有可能是錯的,或許期望是否被滿足、感受是否快活都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問題在於人類是否了解自己

統整

學者到幾年前才開始研究快樂這件事的歷史,現在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正做出初步假設和適當的研究方法,要得出確切的結論還為時過早。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正確的問題

很多歷史書會談及社會結構的建立和瓦解、帝國的興衰、科技的發明和傳播,卻很少談論這一切怎麼為個人帶來快樂或造成痛苦,是對於歷史理解的空白,現在該是補上去的時候了

raw-image

心得

作者從很多面向去探討快樂這件事情,帶我們從不同學科去思索快樂這件事情,而之前我也有看幾本關於快樂的書和文章,也有談到這些事情

例如

「更快樂」書中提到設置目標時,也需要考慮到這個目標的意義,而目標的作用是讓我們沉浸每個當下;「從容心態」書中建議我們可以記錄時間的愉悅和意義,為兩項目評分等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提到快樂50%由基因決定,有10%境遇決定,40%可由透過行為和想法增進快樂,因此學習一些快樂和幸福的方法,並且實際運用,確實是能改善個人快樂的

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則去探討我們是否比過往更快樂,也從中體會到這真的很難去衡量,用現代觀點想像以前人生活,確實會有偏差,我們可能會認為在過去某個時代沒有某些事物,因此他們會很不快樂,但如果是在那一個時代中,想法就會與現在有所不同,因為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因為沒有存在某些事物,因此想法也會有所不同

而即使是看現代幸福報告,跟以往情況也會與以往世代有偏差,因為在貧窮地區的人民,可能會知道外界世界,因此產生比較心理,即使貧窮情況和以往相同,也會因為比較而更加不快樂

上述內容也帶動我對於未來的想像,目前有很多快樂的研究,這些研究結合不同領域,例如心理學、腦科學、生物學等,也有些研究成果,例如快樂和自主和掌控感之間有關係,那對於未來我們能否藉由科技提高快樂程度呢?

例如以後可能能將不想做的事情都外包給AI,然後讓每個人都能選取自己想要的事情做,例如學習自己真心想學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作品

或是將意識上傳機器,讓我們能用另種方式體驗這世界,可以免受所有身心上的苦,選擇不同人生副本,展開每次不同體驗,提高對於生活自主和掌控感

然後,意義這個問題,就涉及個人價值觀和目標,意義感具有主觀和客觀性,每個人認為得意義也都有所不同處,而且人生不同階段也都有所不同

意義感的部分,就可以去思索生活,不要只是因為身旁其他人說怎樣就怎樣,而是去可以定期去反思一下當前生活中認為重要的是什麼? 可以參考他人意見,但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畢竟意義是快樂的其中一種元素

此外,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會一部分認為有意義,一部分人認為沒有,所以可以去思考一下,但也不要執著到任何人都要認同

而生物機制的部分,其實也讓我想到,人類本身就不是被設定為追求快樂的,所以人經常追逐目標,目標沒有完成就不快樂,完成之後卻又想找尋下個目標,或許從歷史來看,人類總痛苦量真的多快樂許多吧

而目前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學些方法和實際運用,快樂一些吧,最近也是看一些這方面書,也有寫過一些心得,也覺得這些方法是滿是何人人去了解的

這些書中內容確實用多種角度去看快樂這件事情,以前上歷史課會看一些歷史文章或是書,多少也會去想想看我們真的有比以前快樂嗎? 確實是個滿複雜但也值得思考的問題

avatar-img
小豆pika的園地
128會員
376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這本書作者是呂捷,是台灣的歷史補教老師,以下選幾個書中內容,以及寫出我的一些心得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這本書作者是呂捷,是台灣的歷史補教老師,以下選幾個書中內容,以及寫出我的一些心得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