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2024年1月接受范姊「范琪斐的美國時間」Youtube 邀訪的題目,對個人而言,這是經營自媒體之後接受到最有影響力的一次邀請,而訪綱中討論的議題也是這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在思索的答案。
雖然范姊的主持流暢又專業,但上鏡的時候我想自己還是有些拘謹,為了讓普羅大眾能夠有感覺,影片中比較多討論過勞及組織溝通的實際案例,事前準備的回答沒有能全部呈現,蠻可惜的,所以把一些論述性的內容,整理過來這裡。
先放一個數據,因為所謂的「不想當」可能是 A.從一開始就不想當 ,B.中途不想當了;所以我簡單地拿考選數據(A)、跟辭職數據(B),看看是哪個趨勢比較明顯:
粗略的結論就是:A 的人還不能說很明顯的趨勢變少,111年跟112年剛好遇到疫情、考選制度改換的問題,波動很大,111開缺只有平常的一半,可能要看看接下來幾年比較確定走勢;B的趨勢則是從109之後連續兩年上升。所以至少近三年看起來,「想進去」的人沒有變少,只是「想離開」的人變多了。
相關文章:2024年起高普考減科誰受惠?高普考減少考科的影響為何
在此要先補充一下,因為我的懶惰,這個比較表是很粗略隨便,只是讓大家看一下趨勢,例如我考選算的是高考三級的人數、而且分母是報考人數(畢竟報考人數跟到考人數意義又有所不同)這都會讓數據詮釋有所改變。此外,銓敘部的辭職原因調查本身就是一個很沒誠意的統計報告(不想面對問題XD?),未來若真的要檢討公務環境,這個辭職原因報告,應該至少要包含辭職人的年資、年齡、職等、近年考績,會比較可以看出意義、變得有參考價值許多。
另外,在讀辭職原因報告,發現很有趣的事情是,「一般人員」(也就是普通公務員)的辭職率跟辭職人數是最明顯增加的,一般人員也是相較於警察、醫事、司法官中、辭職比例最高的;反而在公務員服務法修法後,勞權惡化的警察,辭職率有增加、但仍是這幾種人中最低的,大約都在0.3%上下,只能猜測「教育方針」(警校比較奴?)跟「選擇能力」(是否覺得自己能做其他事情)真的對職涯很重要。
以下是各種我在職涯諮詢、讀者互動中,感覺到的原因;或許也可以說,如果克服了這些矛盾,有可能公職仍然會是你的理想職涯:
※延伸閱讀:公務員工作壓力十年翻兩倍
延伸閱讀:消失的鐵飯碗|2023年公教退撫新制上路,退撫基金提前破產如何解?
以下是范姊團隊從國外媒體蒐集的「不當了」原因,逐一分享一下我回應的觀點:
延伸閱讀:
一言以蔽之,就是「國家很難變得更好」
我國政府的基礎行政運作已經是非常成熟、流暢的,在地方層級以下的政策跟事務,要符合大家日常所需,基本上絕對不可能產生問題;但我在中央遇到的政策,尤其是未來性的、要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有些真的很「大」很「難」,中央政府又非常仰賴某些特定的智庫、法人,而這些智庫法人說實話,有時比公務員還更官僚,比學者還不接地氣,沒有能夠駕馭這個的高品質事/政務官,前瞻性的策略就是一直原地打轉。
現在的流動性有諸多限制,看似為了「留才」,其實反而造成不適應的人直接用辭職或重考解決,機關也更不會去檢討管理面的問題,導致既有存在分工和管理問題的職場的永遠更不改善,這才是整體勞動環境惡化的原因。
相關限制如「考上後綁三年六年」「商調要原機關同意」「離職人員再任程序」都是應該要調整的制度;另一層面則是「降低進入門檻」,這有在做、高普考剛減科,效果可以觀望看看;此外就是「退撫與勞退制度的合併轉換制度更明確、公平、可攜門檻降低」增加公私部門間的流動性。
話說機關現在會一直想要把商調的人多留好幾個月、禁止商調、綁三年六年(實際上分發來的人又不一定好用,為何不早點放生),也是這種制度的惡性循環,一個缺動輒要補半年以上才補得滿,只好一直壓榨走不掉的人;加速流動才是雙贏局面。
選才體制的思維,忽略了「流動性、彈性、自由、選擇性」本身就是一種職業的價值,永任制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少子化 + 政府工作膨脹,政府財力能給員工的薪資跟退休報酬勢必不能如以往,要考慮給予其他的價值。
就算不在公職內做一輩子,短暫幾年在政府工作的人,仍然可以有很好的職涯機會,甚至類似「資格制」考取高普考資格之後,隨時可以用這個資格身分去機關面試,這對個人而言是增加機會、對機關是提高人力增補時的選擇性。
經濟學有一句話「長期之下,我們都死了」,等到大環境調適到最完美的狀態時,我們早已不知道去哪裡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件事。
我的文章一向不批判體制,我的價值觀是「個人選擇」至上,如果你沒有其他更好選擇,就摸摸鼻子適應體制,如果有更值得追求的目標,就勇敢前往;因為,身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個人,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上、不要花時間謾罵你自己選擇的東西,除了變得更怨天尤人、更負面更無能為力之外,對人生沒有幫助。
不過,對公務員的人力資源管理我確實有觀點、也有意見,趁這次范姊採訪的契機可以分享出來也很好,如果考試院、銓敘部、人總等能夠看到,那當然又更好了。但願慢慢變好的那天會慢慢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