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獎勵,和處罰一樣有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讀書會中,講師和我們分享了一則故事:有一群很愛打棒球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會約在一塊空地一起打棒球。

然而住在空地旁的老伯伯,卻感到很困擾,有時候是孩子們喧鬧的聲音讓他很難受、有時候棒球真的會飛來打破他的窗戶。

老伯伯試過好好跟孩子們說、也試過很兇的趕走他們,但沒過幾天,孩子們又再次聚集到空地打棒球。

於是老伯伯想到了一個方法......

一天下午,老伯伯走到正在打棒球的孩子們當中,跟孩子說:「以後只要你們來打棒球,我每個人給10元!」

孩子們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但老伯伯真的掏出錢來,給了每個孩子一人10元。很快地,這個訊息傳開來,每天有愈來愈多人來打棒球,老伯伯也照例每個孩子給10元。

過了一陣子,老伯伯又召集了孩子們,跟孩子說:「從今天開始,只要你們來打棒球,我每個人給5元!」

孩子們哀鴻遍野,有的孩子大聲嚷嚷說:「那麼少!我不要再來打球了啦!」隔天,人數銳減了一大半。

再過一陣子,老伯伯再次召集孩子,說:「從今天開始,你們來打棒球,我不給錢了!」

孩子們不甘心的要老伯伯別這麼做,但老伯伯很堅持,於是大部份的孩子生氣的說:「我再也不要來了啦!」

隔天,空地只來了零零星星兩三位孩子,但人數不足沒法成局。而之後,也就真的沒有人來打棒球了...


從故事中,你看到了什麼?原本孩子因為興趣而打棒球,從打棒球當中獲得成就和快樂。

但當老伯伯運用『獎勵』之後,孩子的焦點便從打棒球的興趣,轉移到獎勵上頭,也就是來打棒球是為了獎勵。

當獎勵減少時,動機、樂趣、成就也就隨之減少。最後沒有獎勵了,也就完全沒有動機、樂趣和成就了。


和許多朋友聊到孩子在幼兒園、在小學的狀況,絕大多數的朋友都會提到,老師採取集點、集章、集貼紙...等等的獎勵措施,試圖希望孩子表現出正向的行為。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故事,就應該可以瞭解我們對於如此措施在教育現場大量被採行的憂心和擔心了!

外爍的獎勵,讓孩子為了「獎勵」而努力,而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著。

而「獎勵」往往是由「具有權力者(如老師或父母)」所決定給誰、給多少,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學會討好、學會撒嬌,只為了獲得「權力者」的青睞,給予獎勵。

也因為「獎勵」由權力者決定,因此對於孩子而言,只要自己得不到獎勵,往往會遷怒在權力者身上,覺得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甚至開始攻擊拿到獎勵的「對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也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獎勵,而自我否定、自我放棄,認定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是壞的。

之所以醉心於如此外爍的獎勵,也是因為它太好用來控制底下的人了!

有的人說,既然沒有辦法處罰,那用獎勵不是很正向嗎?不是很正面嗎?卻忽略了獎勵背後的意涵,仍然是一種不平等、不對等、不尊重的角色對比。彷彿學生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彷彿握有尚方寶劍一樣,彷彿自己是吹著魔笛的人。

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因為他對這個大千世界充滿好奇。

孩子為什麼要成長?因為他內心擁有強勁的成長動力。

孩子為什麼要進步?因為他有自信可以讓自己更好。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的努力、我們可以欣賞孩子的成果、我們可以為孩子喝采、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如果採用獎勵,設立「最佳學習獎」、「最佳成長獎」、「最佳進步獎」,或許激發了大家的鬥志和戰鬥力。但當沒有了這些獎勵,孩子也就不學習、不成長、不進步了。

值得嗎?


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嚴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可能幸福學院
39會員
14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可能幸福學院的其他內容
2024/02/11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2024/02/11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2024/02/11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Thumbnail
2024/02/11
隨著社會氛圍愈來愈強調自由與平等,一代比一代的孩子更「有種」了,孩子不再「打到會怕、罵到不敢」,而是「愈打愈欠打、愈罵愈討罵」!
Thumbnail
2024/02/11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Thumbnail
2024/02/11
當孩子有積極的事務可以幫忙時,既不會無聊、又能展現能力與價值,自然就不需要呈現不良行為,而大人也就不用再烙下威脅的話語了,親子關係的正向循環,或許就從超市採買這裡展開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影片中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衝突,帶出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之重要性,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了教育者另一個思考方向。文章訴諸於身為教師或父母者,覺察自己的自卑感及優越目標,並發展出『正言溝通』的方式,以降低與學生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影片中的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衝突,帶出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之重要性,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了教育者另一個思考方向。文章訴諸於身為教師或父母者,覺察自己的自卑感及優越目標,並發展出『正言溝通』的方式,以降低與學生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要練習先說兩句話:「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這麼做一定有需求未滿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