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財務自救指南:避開3個獲利陷阱,讓你的事業和錢包雙倍增長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面對新年,超過半數的企業家感到壓力巨大,且62%的小企業主每週工時超過50小時,卻有許多中小企業主因為忽視簡單的財務管理而導致事業崩塌,2022年有幸進到連鎖餐飲集團,每當有機會聆聽財務數字報告時,我都會豎起耳朵,看看這些紛飛的數字跟許許多多財務書中應對到的問題、案例有何相似之處,這其中,我對財報數字的啟蒙源自林明璋老師的《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而在財報管理上的數字陷阱跟迷思,我擇推薦郝旭烈老師的《商業獲利思維課》,兩位老師都有眾多的書籍跟線上課程,無須我贅言。

這篇文章,我想要分享去年我自己在觀察產業跟閱讀書籍後,自己很有感跟觀念被打通的觀點 (就是過去一直都是錯誤觀念,直到現在才認真搞懂的事XD),在農曆新年期間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避免常見的這3個陷阱,在新的一年實現事業和財務的飛躍成長吧!

觀念一、小錯誤,大損失:完美從不是口號,是企業存活的關鍵態度

在工作跟運動訓練中,追求完美跟卓越其實是一種必備的生活態度,為什麼說是必備的呢?假設一名百米短跑選手在訓練過程中,從飲食控制、日常訓練到休息都按計劃執行,每個環節都做得非常好,但在比賽當天,因為一個小錯誤(例如:起跑失誤、技術執行不當,甚至是緊張拉肚子),那麼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全都白費,因為在高水平的競爭中,每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

不曉得你有沒有在工作上聽同事們說過:「不就是一個小錯誤而已,不小心的,有必要這麼生氣嗎?」過去10多年的講師經驗,我確實是一個對於這些小錯誤零容忍的人,當有人會說出這樣的話,其實他心中的潛台詞是:「小錯誤,帶來的後果應該也只有小小的損失,主管這樣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但事實上,小錯誤帶來的後果可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在整個供應鏈系統跟工作流程管理來說,所有的步驟組合在一起是「乘法」的結果,而不是「加法」。

以餐飲業來說:如果是一家高級餐廳,菜餚的準備過程包括:選料、切配、烹飪和擺盤,即使廚師在前三個步驟都做到幾乎完美,但在最後一步擺盤環節時出現錯誤,沾污了盤邊甚至是打翻,顧客的用餐體驗依然是大打折扣,甚至是會寫負評,因為在餐飲業,顧客的體驗流程是整體環節的總和,任何一個小疏忽都會對顧客印象產生不良影響。如果用數學公式呈現出的餐廳工作流程就會像這樣:

選料 (100%) X 切配 (100%) X烹飪 (100%) X擺盤 (0%:打翻) = 成品 ( 0%)

其實上面的舉例,一點都不極端,這在商品上就是良率的計算方式,因為所有的小小錯誤,只要累積起來,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這也是多年前出版至今仍非常暢銷的《原子習慣》書中所說的,每個小小的累積加總在一起是非常驚人的。

1.01 的 365 次方 = 37.78343433289
1 的 365 次方= 1
0.99 的 365 次方 = 0.02551796445229

所以,如果在一個商品製程中,有100個步驟,每個步驟都完成到99%接近完美的狀態,產品最終出來的品質是多少呢?

其實就是99%相乘100次,答案會是36.6%,也就是說你做到99%的完美程度,經過了100個步驟之後,你的良率值也只有36.6%,連四成都不到,也就是依照你99%的品質率,每10個產品中,最終會有6個都是壞掉的,你現在還會認為小小錯誤沒有關係嗎?

由於工作是複雜的,因此完美其實是企業存活的最基本要求,良率的概念就必需要在我們工作流程中養成習慣。管理學大師戴明曾說:「品質是做出來的,不是檢查出來的。」那我們該怎麼樣做才能夠提高良率呢?

追求零錯誤並不斷優化流程

兩個方法,第一就是在觀念上要追求「零錯誤」,也就是任何一個小小的錯誤都要找出發生的原因,從此再也不會錯,不然在連鎖反應下會造成恐怖效應,釀成大災難。第二個方法,就是要持續不斷的優化流程,因為良率是工作流程間相乘起來的結果,因此流程步驟越多越複雜,相乘後的良率就會越低,所以縮短、合併流程,都會是提高良率的方法。

在管理學上就有一個ECRS的良率管理模式理論(四個縮寫代表的是:刪除Eliminate, 合併Combine, 重排Rearrange, 簡化Simplify),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ECRS中思考,自己的工作流程中有沒有可以更優化的部分?只有不斷的優化跟縮短服務流程,才有可能提高自己企業的存活率。

觀念二、產能拉滿,成效更低?為何留15%空白才是產能的最佳配置呢?

你是否也懷疑過,為何有些餐廳平日時去吃,菜色品質、服務態度、整體感受很好,但假日去吃,感覺卻瞬間不一樣呢?其實造成品質受影響的關鍵就是因為「太滿了」。高朋滿座當然是企業經營的期待,但是不管是餐廳、工廠、或是個人生涯,要是太滿,產能幾乎達到了臨界值,那就會無法好整以暇地面對原本的服務跟生產流程,品質自然就是不增反降了,這在管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產能利用率」,他會呈現出一個鐘型的曲線,而其中的「最佳產能利用率」不是100%,而是要少個15%左右。

raw-image

最佳產能利用率你可以把他想像成一個平面停車場,如果你為了最大利用這個停車場空間,畫滿了停車格,只規劃很小的空間讓車子移動進出,那麼無論空間再大,最後當車輛一多,就算你動線規劃得再好,最後也會因為過度擁擠造成車陣的大混亂。因為,當你的量大到一個程度時,你再怎麼管理,也很難再達到理想的狀態 (想想自己家中堆滿衣服的衣櫥或是儲物間吧!當東西一直增加,你要的就不是整理而是要斷捨離了)。

raw-image

不過說實在話,第一次讀到這個觀念時我心中其實有點抗拒,

難道你是要我打從一開始,就不要全力以赴?一切都要以「好整以暇」輕鬆面對當目標嗎?只追求85%為最大值,這樣也太沒有自我追求了吧!這樣的人生還有突破自我的可能嗎?

不過,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操好操滿,追求極限負荷為什麼不是管理上的最佳解?為何適度保留彈性空間,反而能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收益呢?如果是一間工廠,機器設備需要定期檢修,每季每年的健康檢查時間,自然就無法計算進入生產利用率當中,但這些利用率的下降卻不是浪費,而是有意保持的空白,就像是把停車格少畫一點,留下多一些的移動空間一樣,看似損失了,但你一旦將留白確定,車子的移動將更有效率,確實這個 15% 的計算有其理性上的必要。

在當今的工作環境中,一天八小時,除了午餐1小時喝咖啡吃飯聊天外,其他時候可能會需要跟同事聊聊天,離開辦公桌放空思考,根據統計,員工平均每天只有大約3小時的高效工作時間,真正在工作的產能利用率總計可能也只有60%,但正因為有大約40%的空白冗餘,才能夠在工作時專注跟創造最大化的產出,如果有一間公司,要求員工把工作時間都塞滿工作,很有可能會過度的疲勞,增加錯誤率,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這個觀念其實非常顛覆我,你也可以問問自己:平時自己的工作工時有多長呢?其中「留白」的比例又有多高?對你而言,工作跟休息的比例多少可以是最佳的產出?什麼是自己最佳的產能利用率呢?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保持一定的「空白」和「彈性」是實現持續性成功和保持健康平衡的重要策略,都將在長遠的未來取得更好的成果。

觀念三、員工老,就換掉?千萬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進入傳產讓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老員工、資深員工是公司重要的節點,非常有價值,不能輕易換掉。

其實從生成式AI科技、網路發展普及,很多老闆會緊張的想要換一批新血以保持公司競爭力,但會發現換了看似厲害的人,但業績或績效無法明顯提升,其實新員工可能科技能力更強,但資深員工卻有一些「重要卻看不見」的成本,對組織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可千萬不要因為能力而把比能力更關鍵的價值丟掉,就像是瑞典諺語說的: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 (不要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掉)意思就是不要因為想捨棄不好的地方而丟掉了寶貴的部分,本末倒置。

資深員工最讓人有感的隱形成本,就是溝通成本。那些神秘的術語、公文邏輯、縮寫簡寫、流程跟人際關係,你說老員工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的最好詮釋,合作默契跟彼此的信任感,是能力再強也無法快速補齊的。例如資深廚師能在食材短缺時快速調整菜單,或在餐飲尖峰時段有效管理廚房運作,這些都是新員工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的。

除了溝通外,資深員工的環境感知經驗跟對流程系統學習的熟悉度,更是難以被新人取代,有時候,企業光讓新人接手一項任務要調教的時間差,再加上資遣一個老員工導致的經驗流失,就會讓人覺得請新人不划算。例如一名資深肌力體能教練,能快速在幾個動作中就識別運動員的潛在傷痛,並根據觀察和經驗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菜單,這就是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企業要一個資深員工的經驗,確實不是兩、三年可以簡單培養上來,因此該怎麼讓公司的經驗可以傳承,留在系統中而非留在一兩個資深員工的腦袋中,就顯得格外重要。

老員工的老,其實從來就不是年齡,因為資歷跟經驗是能夠隨著時間累積加分的,老其實是因為不學習才變老。

但為什麼企業不愛學習?因為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跟制度,沒有讓學習與績效薪酬綁在一起,當我們走在時代的浪頭不進則退時,企業不學習不應該變成汰換掉老員工的藉口,而應該要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可以共同來學習的組織,保留下老員工的經驗、人脈跟溝通成本,並且喚醒員工想要學習的熱忱,也只有這樣,你才會有一群不衰老的夥伴,讓舊人帶新人,在正向的循環中持續提升公司的競爭力。例如:可以讓員工們在公司的KPI中設定自己的OKR,當員工實現自己設定的工作目標,就立即給予獎勵,可以是提高薪酬或是獎金,而沒有達到目標的員工可以有管理培訓的發展計劃,分階段跟評估不同的員工狀況給予不同階段的培訓,或是誰才有資格接受培訓並達標後依然獲得獎勵,才能將公司環境轉換成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彼此都持續成長。

raw-image

企業不是成長,就是死亡

成功是團隊的事,但變強從來就是自己的事,而透過閱讀、討論、社群分享讓自己持續成長,其實是最簡單也最快速的路徑了,畢竟幫助自己其實就是幫助公司。希望以上這些從書籍跟真實經驗中感受到的啟發,也能夠啟發到你,期待今年我們都能避開這3個獲利陷阱,持續學習,讓事業和錢包一起變大吧!

推薦閱讀書籍:

內容總結
商業財務
5
/5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