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住民文創藝術─拉阿魯哇族前、後門神

2024/02/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底在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參觀2023度〔文資創意系列〕活動得奬作品展時,見到兩幅繪畫作品,畫的是〔拉阿魯哇族〕的〔前、後門神〕;作品由特殊的條紋元素構成,顯得非常有創意,引發我特別的關注。

我對原住民〔拉阿魯哇族〕的歷史及藝術所知不多,查詢行政院原民網站,方知〔拉阿魯哇族〕也是法定的原住民十六族之一。據《臺灣方誌》之記錄,清代就已居住在今日高雄市桃源區一帶。

〔拉阿魯哇族〕(Hla’alua)由排剪(Paiciana)、美壠(Vilanganʉ)、塔蠟(Talicia)、雁爾(Hlihlara)四個社組成,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引述自原民會網站)

阿魯哇族擅長狩獵,精於揉皮技術,因此發展出皮製工藝和製品,皮衣、皮帽是男性的主要裝扮,但是現今多半以布代替皮革,作為常服。女性則以傳統頭巾纏髮,插上公雞羽毛髮飾,服飾依照聚落可分為黑裙搭配藍色或白色長袖上衣兩種樣式。

相傳族人原居地在東方的Hlasʉnga,曾與矮人共同生活;矮人視「聖貝(takiarʉ)」為太祖(貝神)居所。每年所舉行的〔聖貝祭〕(miatungusu)原是農耕豐收祭儀,藉由祭祀貝神而衍生出的祭典,「貝神」也就成為拉阿魯哇族主要的圖騰。

聖貝祭

聖貝祭

他們擅長以藤、竹、月桃葉、網、枯木等製成工藝品。童玩品如陀螺、鞦韆、竹槍、小弓、竹砲等;樂器如口簧琴,也都製作得很有原民工藝之特色。(詳見原民會網站)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拉阿魯哇族部落有兩座大門,前門在今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檢察哨下500 公尺處之峽岩壁,名之為ararai;而後門是在桃源區勤和里對面的尖石岩,名之為curuvaka。這兩門都有門神鎮守。前門神名為Avisavulangahla ,後門神名爲Hlipurimacu 。他們擔當守護部落之平安,彼此也互相鬭法,而且留下很多口傳故事文本。

後門神名爲Hlipurimacu

後門神名爲Hlipurimacu


前門神Avisavulangahla

前門神Avisavulangahla


今天看到這個兩幅作品的前門神Avisavulangahla, 面向左方,背後是山陵和田疇。從構圖來看,像是由一粒一粒,的長條貝類條狀紋形成的。 由山陵後面的陽光,顯示的時間應該是清晨。

前門神的造型,由貝類條狀紋構成,是抽象的構造,但仍可揣摩出他的模樣,可謂介於虛實之間。用色很有特色,暗色調黑條文,中間透出海藍、橙色及黃緑色,創意十足。

至於作品後門神Hlipurimacu,同樣是由一顆一顆長貝形狀的封閉條塊構成。後門神的身體改用橙色,面向右方,同樣介於虛實之間,產生變化的創意。門神的概念,應是漢民族特有的概念,不知是否受到漢族文化影響而產生這樣的神祇。總之,在原住民藝術品中,很有特色,特別記下我個人的觀看心得,分享文友們欣賞。

raw-image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1K會員
509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