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高等學術教育,有關「專精和博通孰重」之問題,已經討論得夠多了,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也是普遍的共識,但在不同的學科,仍有不同之側重和爭議。
重視專精者,強調在特定領域深度學習以取得專業知識絶對必要;然而側重博通者,則强調必須具備跨學科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才是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才。
學術界對專精和博通諸多討論中,有一種頗具代表牲的論述,就是普遍支持「T型人才」。所謂T型人才簡單來説,就是同時擁有深度專業知識(即T的縱向部分)並具備跨學科的廣泛知識和技能(即T的橫向部分)。
Leonardo da Vinci,這位知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科學家和發明家,一向被視為「T型人才」的代表,他同時在藝術、科學、工程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再如已故的Steve Jobs,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也在科技和創意領域的專業知識具備跨學科的視野而聞名於世。
衆所皆知,知識的爆炸性發展,已促使各學科領域日益精細,為解決學術研究日益專精所造成「學科鴻溝」,各大學普遍採行〔跨學科合作〕、〔跨學科課程〕、 〔學科整合〕、〔學術交流和研討會〕, 提供平台讓教師分享各自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促成跨學科的深度理解和合作交流。
然後,大學主事者會以多元的評價制度去評估學者的表現。鼓勵學者不僅重視單一學科的深度研究,還能考慮跨學科合作和貢獻。如此有助於減少僅僅着重單一學科的獎勵體系對教師的約束。
而作為初階研究生,除了建立清晰目標,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想在哪個領域深耕,也必須努力培養「跨學科的思維和能力」、「參與教授研究項目的能力」,「獲取實際研究經驗的能力」,「建立學術履歷的能力」。有機會參與學術會議及研討會,還須培養和本科或本科之外的研究者對話的能力。
作為有發展意識的學者,除了必須精研自己的學科領域,也不能不去關注其他領域發展現况。因此,追踪其他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特別是同一學院的科系),成為當今學者應具備的心態。
最近偶然有機會參與母校新聘教師審查作業,十五位應聘者都曾取得名校文科博士學位,有些甚至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每個人未來的學術研究前程都是大好的, 然而在十五之中選一,應該怎樣選呢?
最終我還是推薦其中一位粗具「T型人才」規模的年輕博士作為首選;另外,也推薦一位本科領域研究非常豐碩精湛,視野又非常開濶的某年輕教師列為第二。我衷心祝福:將來他們哪個入選,均將是本系師生的福氣。
附注:以下四本書及簡介均得之網路搜索:
1. "The T-shaped Organization: Using the Power of Balance and Innovation to Fuel Your Business" by Barry Libert and Jon Spector:本書探討如何在組織中培養T型思維,以促進平衡和創新。
2. "T-Shaped: The Secrets of Online Business Disruption" by David Byrne: 本書討論了在數位時代如何培養「T型人才」,以肆應商業環境的變革。
3. David Kelley and Tom Kelley's :"The Art of Innovation": 本書提出創新需要既有深度的專業知識,又有跨學科的靈活性,呼應「T型人才」的理念。
4. Ernest Boyer's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Boyer提出學者應該有廣泛的學術才能,包括整合知識、應用知識、傳播知識等,支持「T型人才」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