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於心理學有些認識,那麼,一定會知道「歐文.亞隆」--存在主義治療大師,他提出了人類的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關於這一位大師,網路隨便搜尋一下,就會有很多很豐富的介紹資料,這篇文章想就他近期的新書:「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寫下自己讀後的一些感動與想法做為記錄。
首先,這一本書並不是一本心理學知識的書,也不是工具書,而是一段記錄亞隆與其愛妻瑪麗蓮在面對癌症治療期間,甚至最後得面對死亡的「手記」,一位談論存在主義,談論死亡與悲傷治療的大師,得自己親身面對與示範的歷程,不過,閱讀時,我從文字間讀到更多的,不僅是如何面對失落、死亡的反思,還有那一份愛與不捨的處理,常常讀著,熱淚盈眶。
書籍誕生的背景介紹:
如果沒頭沒腦地就寫下自己的讀後感,而少了這些感動背後的背景脈絡,會不會讀起來不知所云?因為這層思考,所以決定先把這本書誕生的緣由也書寫下來。當然,其實在買書時,大概也看得到書籍介紹。
亞隆與瑪麗蓮相識於14歲的那一年,然後,幾乎是一見鐘情那樣,亞隆就跟定了瑪麗蓮,瑪麗蓮也在眾多追求者中選擇了亞隆。他們就這樣一路相識、相戀、結婚、生子,至瑪麗蓮死亡(87歲)前,他們已共渡65年婚姻生活,並且養育了4個孩子,一路走來甚少有爭執。
在瑪麗蓮87歲那一年,被檢查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在此之前,亞隆才因為平衡問題,在心臟附近安裝一個盒子來幫助心臟工作,面對這樣的變化,在瑪麗蓮的邀請及堅持下,亞隆因此放下手邊正在書寫的另一本書,轉而跟妻子一起一人一篇,共同寫下這一本,於是有了此書的誕生,卻也同時因為書寫,在喪偶期間,療癒了亞隆自己。
有人死得太遲,有人死得太早。要死得其時。
不知道你會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死亡」呢?
我聽過有一些陷入憂鬱絕望的朋友,會想要一死了之,什麼都不用再面對;也聽過另一些朋友說不害怕自己死亡,但比較難以面對家人朋友的死亡;當然,還有一些人抱持「活著就有希望」的信念,希望生命可以盡可能的延續,而另一些人則傾向與其承受病痛折磨,不如一死來得痛快。
死亡,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吧,至少,很難用簡單幾句話,就把死亡這件事談得清楚。
在網路上,也一直流傳一份調查關於人在死亡前最常有的遺憾:
1.我希望自己有勇氣做自己、為自己而活,而不是過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2.我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3. 我希望我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情緒。
4. 我希望我有和朋友保持聯絡。
5. 我希望我有讓自己更快樂一些。
我在想,可怕的或許不是死亡,而是那一天來臨之前,我們會不會後悔不曾好好活著?
而在亞隆與瑪麗蓮面對死亡將至這一件事情上,他們反倒是平靜的,亞隆說,他們二個全都充實度過一生,活得無畏,也不輕易放過任何嘗試的機會,正因為活得沒有遺憾,所以也就了無遺憾。書中亞隆也引用了幾位哲學家的話,而「死得其時」正好敲中了瑪麗蓮的心。
瑪麗蓮,在她的文字中就曾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