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是寒假期間,除了大部分時間窩在家準備一場考試之外,也開始漸漸整理過往的東西,以及對於未來做規劃。
但不免對於未來規畫一些事情,感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對自身能力的侷限感。
例如,近期我開了一個新的分享中華文化的 IG 帳號,雖然開帳號前也是百般懷疑、遲遲沒有行動,但重新思考我讀中文內容的初衷是「用自己的語言分享中華文化哲學,讓更多人可以受益。」以及大概想了一下經營模式之後,便先開張了。
不過隨著持續的經營,發現到經營IG帳號最大的挑戰不是每週持續發文,而是維持或吸引著「讀者」。
是的,近期最讓我費盡心思的是「讀者」 (粉絲) 的部分。
心中持續在疑慮:
「現在的年輕族群好像大多不太喜歡中華古文化的東西,做這個會有人看嗎?」
進而是:「既然要做的讓年輕族群看得下去,如何做得淺顯易懂?如何能用中華文化哲學提供不同角度的解答?」
又或是:「IG 貼文好像有點落伍了,知識性內容字也比較多,還是來做短影音?」
然而,當我透過冥想、讀佛經,或者散步,試著從這些疑慮中拋開、抽離出來之後,我詢問自己:「要做成你想做的這件事,最關鍵的原因在哪?」
經過這樣的詢問和自我思考之後,我發現最關鍵的還是「我自己」。
「自己在中華文化實踐上做了多少?對於經典中的句子有沒有真的有所體會?」
「對於中華文化體會上,有沒有穩定輸出文章、整理所思所想?」
因此,我發現自己太執著於「討好」與「吸引」讀者了,以及單純為了推廣而推廣,為了分享而分享。
基本的內容還沒穩固,便一昧追求讀者,或許有些不切實際。就像一間剛開一週的公司,就愁著擴展全國業務一樣。
我想一切的一切都要從自己的部分先開始。
回到初衷,將自己有所體會的內容穩定輸出,隨著時間累積作品,也在吸引與培植著讀者,自然就有契合的讀者來往了。
這次「讀者焦慮」的解方,讓我想到《論語》中的兩句話:
2.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只要君子從根本上著手了、根本確立了,道,也就是道路,就走出來了。
而這邊指的為政,除了政事之外,也可以指「領導」。
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也像作者在領導著讀者,只要作者本身有德、沒有失去自我的定位,讀者就會像群星一樣,以北極星為基準般的持續環繞著作者。
回到人生中許多事情上,我總在練習從每件觀察的事當中看到根本、核心之處。
如何找到根本處呢?
可以透過從事其餘放鬆活動,或者與人聊聊天、問問其他人自己正在煩惱的事情,都可以將自我從事情中抽離開來,並且最終問問自己:「這件事最關鍵的點在哪?」
根本有了,其它瑣碎的就是分支了。由根本下手,便可以漸漸從看似繁雜的事情中撥雲見日了!
---
該貼文可於「生之道」專屬IG頻道,閱讀圖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