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發展,我們採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瑞克森認為人是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而持續成長,一方面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會的要求(要求他必須遵守社會規範)與限制(限制他不可率性而為),使他在社會適應上產生心理上的困擾,艾瑞克森稱此為「發展危機」。
我請父母想像,如果你是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手腳不能動、也不會說話,而你肚子很餓了,該怎麼辦?「哭」是一種方式。
此刻有一位大人走過來,看看手錶說:「還有一個小時才能吃東西」,而你又愈來愈餓,是不是會哭的更大聲?
好不容易大人定的時間到了,可以解決你肚子餓的危機時,你所學習到的,有可能是下回到哭的很大聲、或是週圍的大人是不會協助你的,於是產生了極端的「不信任」性格,對於外在的人事物感到不安。
如果你的哭聲,想要表達的是肚子餓了、想吃東西,但身旁的大人卻只是抱你起來一直搖、要你睡覺,你也會衍生不被瞭解的無助感。
也有可能你並沒有哭、沒有表達任何需求,但照顧的大人卻三不五時的要餵你吃東西、要檢查你的尿布有沒有濕,打斷了你原本很穩定的生活步調,你就有可能過度的依靠大人的照顧,不太需要練習自己表達需求,而形成的依賴的性格。
我在當全職奶爸時,面對孩子的哭聲,已經可以分辨出這是餓的哭聲、尿布濕的哭聲、想抱的哭聲,然後給予孩子即時又合適的協助,孩子自然愈來愈穩定。
我詢問父母:「你們覺得孩子幾歲應該成熟懂事?」最多父母認為是6~10歲之間,其他父母認為在11~15歲之間。事實上,掌控人類心智、能夠抑制不恰當的行為與想法的「前額葉」,大約要在20歲時才能發育完全。這也是很多國家的法令,明訂20歲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完全責任(成年)的主要原因。
然而只有生理的發育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理的成長,也就是艾瑞克森談的「發展危機」是否在父母、我、環境的協助下變成「轉機」。否則就會養育出很多生理年齡長大、但心智年齡卻很不成熟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