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好習慣的壞處

2024/02/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我們建立習慣之後,我們的某些行為會自動化,自動化的好處,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這一個行為;但缺點則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會落入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之後,我們對於回饋會變得不敏感,我們不會注意到要如何讓這個習慣變得「更好」。James Clear在《原子習慣》一書中就提及:某些研究顯示,一旦精通某項技巧,隨著時間過去,表現反而會有些微退步。

因此,如果我們要有菁英級的表現,我們就需要刻意練習。我們需要將自動化的習慣與刻意練習連結起來:

自動化習慣+刻意練習= 精通

如何讓自己避免陷入自動化習慣的缺點,保持警覺並持續精通呢?Clear建議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反省與複查的系統,透過反思與複查系統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否走在錯誤的路上,同時進行改善。Clear舉出自己的反思與複查系統:他在每年十二月,會進行「年度審核」的反思,他會思考當年度為習慣打分數的方式,可能是計算自己發表了多少篇文章、健身了多少回、造訪了多少個新地方等等。接著,透過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來反思自己的進步(或缺乏進步):

1. 今年什麼事情很順利?

2. 今年什麼事情不順利?

3. 我從中學到什麼?

六個月後,當夏季到來,他會進行「誠實報告」,讓他明白哪裡出錯,激勵他重回正軌。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並思索自己的身分認同,看看應該如何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在每年的誠實報告中,他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驅動我的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觀為何?

2. 我現在如何誠實地生活與工作?

3. 未來如何設定更高的標準?

Clear提醒我們,當我們可以自動化一項習慣後,我們會產生一個新的身分認同,而這樣的身分認同會讓我們變得自滿甚至驕傲,但這將會阻礙我們的進步。他在書中舉出一些例子:學校老師無視創新的教學法,堅守行之有年的課程計畫,資深經理堅持「用自己的那一套」做事;外科醫師對年輕同事的想法嗤之以鼻。我們越是堅守一個「身分認同」,越難取得進步。而且當這個身分認同消失之後,我們會變得脆弱,甚至於會喪失自我。

要克服身分認同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Clear認為關鍵就在於「重新定義自己」。這樣可以在特定角色改變時,仍保住我們身分認同中的重要面向,例如:

- 「我是運動員」變成「我是那種心理強悍且熱愛體能挑戰的人」。

- 「我是執行長」變成「我是那種創造與建立東西的人」。

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將原有的身分認同放大,不再拘泥於一個特定的角色。如此一來,身分認同可以更有彈性,以便適應變動的環境,而不像原有緊抱著單一身分認同那樣的脆弱。

天底下的事物大多有其正反兩面,好習慣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但壞處就是自動化會讓我們落入對環境變化不夠敏感。檢討與反思,是每個人養成習慣後,所不可或缺的。

圖片來源:Dall.E生成

圖片來源:Dall.E生成



8會員
17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