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聊心》51|當你的問題,對方驚訝回答,還第一次有人這樣問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本文探討深度聆聽與共鳴的藝術,適合渴望理解與被理解者閱讀。


當你的問題,對方驚訝回答,還第一次有人這樣問我

表示你可能問到對方很講究的地方,但卻從來沒人發現,通常對方會驚訝後笑一笑就開心的回答你,這時對方會有種遇到知音的感覺,但也要看你接下來的回應,是否是真的想了解。

當對方開心談論講究地方時,要記得對方才是主角不要搶話,除了專心傾聽也要適時回應讚嘆一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83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表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47會員
500內容數
專門分享長久有用的知識、具啟發性的觀點 知識用在對的地方就是力量 當你自己足夠強大,整個世界都和顏悅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波士の思考 的其他內容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要先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看起來是開心的話,是滿足了什麼欲望?不開心的話又是什麼欲望沒滿足? 比如對方說「下個月我全家要出國旅行」但看起來好像沒有很高興,「你看起來不太開心,是因為去的國家沒興趣嗎?」猜對會覺得你真了解我,猜錯也會更深入聊原因。 識破對方的情緒,敏銳的捕捉到這種矛盾
比如你已經知道對方喜歡吃美食,就可問「最喜歡的美食是?」「那家餐廳你最喜歡?」等,因為要回憶過去的經驗,需要點時間思考,要耐心等待對方的答案,不要有催促對方的感覺。 問題裡加了「最」字,是最快了解對方興趣的方式,有禮貌做法是先告知對方「這問題需要點時間⋯」。 對方顯然是有時間跟你聊天,這是了
比如你正與負責銷售的朋友聊天,好奇的問對方「要怎麼看出對方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看看呢?」 你就有可能聽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爲這問題勾起對方「思考過但沒機會講」的欲望。要問出這類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對方會遇到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對方越厲害,就可問越單純的問題。 問題的簡單性和對方的專業性是成反比
比如你跟對方說你是「平面設計師」結果對方回你「喔,是做美工的呀」你可能白眼已經講不下去,而各行業有很多專門用語,你認為的,很可能別人不這麼認為,容易踩到地雷。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說出類似專有名詞的話時,最好方式就是用一樣的用詞回,有問題也是一樣用詞問。 一個詞語的選擇可以是一個溝通的轉捩點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要先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看起來是開心的話,是滿足了什麼欲望?不開心的話又是什麼欲望沒滿足? 比如對方說「下個月我全家要出國旅行」但看起來好像沒有很高興,「你看起來不太開心,是因為去的國家沒興趣嗎?」猜對會覺得你真了解我,猜錯也會更深入聊原因。 識破對方的情緒,敏銳的捕捉到這種矛盾
比如你已經知道對方喜歡吃美食,就可問「最喜歡的美食是?」「那家餐廳你最喜歡?」等,因為要回憶過去的經驗,需要點時間思考,要耐心等待對方的答案,不要有催促對方的感覺。 問題裡加了「最」字,是最快了解對方興趣的方式,有禮貌做法是先告知對方「這問題需要點時間⋯」。 對方顯然是有時間跟你聊天,這是了
比如你正與負責銷售的朋友聊天,好奇的問對方「要怎麼看出對方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看看呢?」 你就有可能聽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爲這問題勾起對方「思考過但沒機會講」的欲望。要問出這類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對方會遇到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對方越厲害,就可問越單純的問題。 問題的簡單性和對方的專業性是成反比
比如你跟對方說你是「平面設計師」結果對方回你「喔,是做美工的呀」你可能白眼已經講不下去,而各行業有很多專門用語,你認為的,很可能別人不這麼認為,容易踩到地雷。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說出類似專有名詞的話時,最好方式就是用一樣的用詞回,有問題也是一樣用詞問。 一個詞語的選擇可以是一個溝通的轉捩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其實你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從小到大,我們都經歷過許多與他人溝通的情境,特別是當別人問我們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人們似乎根本不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我記得有一次,我的朋友問我一件事情,心裡其實已經有了答案,卻還是想要我說出來,然後再反駁我...
其實也有點不敢問,你想回應就回應,不必免強。我在
最近因為好奇為何有人總在聽完解說後立即回答「好的,我知道了!」但事後提交的結果卻相去甚遠,以及看起來很善於提問,但總問些根本不在邊上的事情,所以稍微抱怨了一下。 她第一句話就反問「問什麼問題?」,才剛接著要解釋來龍去脈就直接將我的話打斷,開始說她最近生活上的一些新發現,我緩下來、靜靜的聽。 接著..
問對問題,也可以讓你在職場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找到能幫助你、指引你、給予精準建議的貴人。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思維方式不同,是否也是形成溝通過程中的一種障礙?我問著想要清楚回答的問題,想要著一拍兩瞪眼的回答。他繞著圈圈不願正面回答。我是真的不怕失去,而是只要一個明白。然後,又再度進入一樣的迴圈裡,是自己還不願走開,所以願意逗留。而他,是否也還沒想讓我走,所以說著那種不明不白,模稜兩可的回答。每每想討論些什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其實你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從小到大,我們都經歷過許多與他人溝通的情境,特別是當別人問我們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人們似乎根本不想知道真正的答案?我記得有一次,我的朋友問我一件事情,心裡其實已經有了答案,卻還是想要我說出來,然後再反駁我...
其實也有點不敢問,你想回應就回應,不必免強。我在
最近因為好奇為何有人總在聽完解說後立即回答「好的,我知道了!」但事後提交的結果卻相去甚遠,以及看起來很善於提問,但總問些根本不在邊上的事情,所以稍微抱怨了一下。 她第一句話就反問「問什麼問題?」,才剛接著要解釋來龍去脈就直接將我的話打斷,開始說她最近生活上的一些新發現,我緩下來、靜靜的聽。 接著..
問對問題,也可以讓你在職場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找到能幫助你、指引你、給予精準建議的貴人。
若想改變、如果詢問別人自己有什麼改進空間,那麼就在被點出問題時好好追問「為什麼這樣覺得」、問對方觀察到些什麼,聽聽對方提出這些背後的理由是什麼,而不是急著回覆一句:「你說的那些我都已經知道了」。 真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也好好思考過原因的話,為何還會想要不斷詢問他人意見、但一被點出問題就產生防衛反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思維方式不同,是否也是形成溝通過程中的一種障礙?我問著想要清楚回答的問題,想要著一拍兩瞪眼的回答。他繞著圈圈不願正面回答。我是真的不怕失去,而是只要一個明白。然後,又再度進入一樣的迴圈裡,是自己還不願走開,所以願意逗留。而他,是否也還沒想讓我走,所以說著那種不明不白,模稜兩可的回答。每每想討論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