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團隊的案子又出事了,因為設計時沒有確認到配合件的細部尺寸而停止生產,並需花費大量時間與經費將已經出貨的商品召回修理。光是去年便發生了不少次類似的事件,而且幾乎年年都有。
於是乎老闆們便又依循過往的模式要求一系列的檢討報告與將防堵機制加進設計確認清單以及設計檢驗報告中。
面對著兩百多條分門別類的設計確認清單以及上百篇的歷年檢討報告,我不反對也高度認同這是組織寶貴的資產,但對於改善甚至是解決類似的問題效果到底有多高呢?
其實每個同仁面對及處理的每個專案處境都不相同,用防堵的方式的確短期內可以快速交差並且如果寫的夠好還能獲得讚賞,但我真的不相信這是根本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回想多年前我剛接任團隊主管時放一上任,便是遇到了擦屁股的狀況。當時便想著如果負責的同仁有能力覺察到應該要進一步確認,其實發生問題的機會便會大幅降低。
但如何營造這樣的工作習慣與團隊文化呢?我採用的方式不是處罰或是檢討,而是用把握每一次機會鼓勵同仁在每週的部門會議中分享我們看到願意主動進一步去探查及確認細節的行為,並且將同仁分享的紀錄與內容保留在公共網路上方便每個人去查閱以及知道如何找到有經驗的同仁請教細節。
這是一個無法如同檢討報告可以快速交卷的方式,但卻是可以用來營造團隊做事風格與文化氛圍的方法。時間要拉的很長且永無止盡,但效果卻遠比無止盡的檢討改進報告好的多。
很幸運的遇到可以願意配合我任性而為的團隊,也很開心藉由這個方式我的團隊在過去幾年中問題發生的次數與嚴重性都大幅低於其它團隊。
這條路很長而且不好走,但一旦上路後變會變的很輕鬆,紀錄一下並提供給格友們參考。
好討厭寫檢討報告的Loeb爸工作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