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當管理者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或許在於沒在用數據進行管理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篇貼文?大意就是當開會在檢討業績下滑的原因,就看到各部門只會互相怪其他部門,反正罵天罵地就絕對不是自己的問題,我相信這個場景各位絕對屢見不鮮,這篇貼文通常拿來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是站在一個管理者以及多年的企業顧問,看的問題可不止於此。

如果是我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先做個背景假設,這間公司絕對不是一個剛起步的公司,畢竟業績可以跟做 YoY 比較,公司絕對開超過一年以上。另外這間公司分部門清楚各司其職,當然也有可能一個「部」只有一個人,但最少這間公司包含檢討的人最少 7 人,以平均月薪 45K 來說,再加上 1.6X 的管銷成本考量,輔以 333 法則的計算,目前這家公司的營收平均最低在 150W/月。但財務說「再增加人力,就沒錢發薪水了」,表示目前的營收即使下跌了 14% 還有餘力發薪水,再加上財務相對保守的個性,年度收入應該要以 18 個月來計算,並且加上 20% 的預留額度,算一算現在這家公司的月營業額應該在 250~270 萬之間,年營收大概在 3,500 萬上下,這樣公司的體制才會合理。

現金流的增加應該重於大多數的事情

所以第一個檢討的應該是「提出檢討者」的判斷是不是有問題。如果這間公司的月、年的現金流還沒到達這個程度,那就可能陷入「過早優化」的問題。檢討業績不是問題,但如果月營業額從 10 萬掉到 8萬4 ,這個階段來檢討問題就很大。畢竟當你的基礎營收連固定成本都撐不起來的時候,你應該是要先把讓應收先達到損平營業額,再來進行細部的優化。

這個時候 BUG 再多都沒關係,系統再不穩也沒關係,因為總有人會為了產品的價值主張會買單,因為從組織架構來看,這個產品的 PO (Product Owner)就是檢討者本身,其他人都只是執行單位,所以檢討者應該先回頭思考:我的產品價值主張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產品永遠都會有人抱怨,如果太過在意「客戶」的意見,有時候容易讓產品走歪掉。

綜合多年的顧問以及自身經驗下來,在營收還沒衝高的階段,應該是先回頭檢討產品定位問題,並且優先解決「價值主張是否有足夠的受眾來支撐營收」的問題,否則營收衝不高公司都生存不下去,檢討再多也都是無用檢討。

本段關鍵心法:大多數公司該要有的損平營業額是固定成本的三倍。

損平之前的行銷跟業務平衡

前段我們提到了「定位」跟價值主張,身為 PO 的檢討者該負起相關的責任,那下一段該扛起責任的我會覺得是「行銷」。同為一個行銷人,可能部分的行銷操作者看到這邊就要跳腳了:怎麼又是行銷部門的問題?沒辦法,在我的行銷論述裡面,行銷本來就要扛起更多的責任。畢竟當 PO 初步確定了定位跟價值主張之後,行銷該做的事情就是:

  1. 貫徹定位跟價值主張,無視客訴(除非超出合理客訴比例五倍十倍太多),先找到能夠接受定位跟價值主張的受眾讓他買單。
  2. 透過行銷做出數據,找出其他合理的定位跟價值主張回報給 PO ,讓數據協助找出更好的方向。

通常這種問題一開始我不會怪業務,畢竟業務的工作是把單收回來,當然業務的話術跟定位及價值主張有沒有一致這可以再討論,但以檢討順序來說,提升流量的品質應該是優先的事項。

那如果是數位行銷的評估指標是什麼?

數位行銷簡單分類的話有B2B跟B2C領域,對於B2C零售來說,因為可以在線上直接買單,這時就不會有業務部的存在。所以好的到達頁就扮演著業務的角色,不論是商品頁或是活動頁,都是收單的重要關鍵。但是「客戶名單品質」如何掌握,關鍵的指標應該要先看的就是「文案素材吸引度」,實務上通常使用點擊率 (CTR) 作為評估的指標,當文案素材能夠明確地提出跟表現定位跟價值主張,能否吸引到對的受眾進到到達頁 就變成了名單品質的關鍵。

因為除了到達頁扮演著業務的角色以外,行銷技術中的「 再行銷 (retargeting)」 也是扮演著業務追單的工作。在B2C 電商領域,除了透過 Pixel 像素( Meta, LINE, TikTok 共用同一個名詞) 或是 Google Analytics 追蹤來訪者,並透過各廣告系統進行再行銷廣告(業界有時稱 RT廣告),這個時候就可以額外追蹤的就是「加入購物車」的比例。

本段關鍵心法: CTR會依據產業跟媒體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但如果以多數人常操作的 Meta 來說,連結點擊率最好都要追求 3~5% 以上會比較好。

沒有直接下單的數位行銷模式如何評估?

同樣是數位行銷來說,有些B2C並不像電商可以直接下單,譬如保險、房地產等等,跟B2B一樣,主要還是得要靠業務進一步跟進才有辦法成交。所以這時候到達夜的工作,反而是讓目標受眾進到網站之後,增加他留下 email 或是電話的意願,希望業務能夠跟自己聯絡。

不過不得不否認,網路上亂填資料的並不在少數,或是留下資料之後,業務並沒有馬上跟進,受眾已經忘記有在品牌這邊留過。這些要素都會影響到名單品質,所以這個工作又落在了行銷的頭上(偉哉行銷人)。

留下email跟電話是最直接的做法沒錯,但是當消費者後續不接電話、不開email,這個名單可能就會變成無效名單。為了避免這個潛在的負面要素,通常會盡量搭配LINE官方帳號(或是WS, 微信)作為後續聯絡的手段。當然還是有被封鎖的風險,但是至少當你再傳訊息給已經成為好友的受眾的時候,他還是會看過自己講過(寫過)了什麼。

行銷部很可憐我知道,但我也同時做過業務,加上我也不喜歡陌拜,所以名單品質一直都是我在做行銷很看重的事情,因為這是行銷花費要變成的 數位資產 ,其品質不可不慎,如何讓目標受眾不是留下名單,而是拜託跟我聯絡,正是行銷的關鍵工作。

更大的問題在於公司內沒有數據的態度

但如果已是初具規模的公司,要看的重點則完全不同。

首先推諉塞責這個行為其實我還蠻能理解(但不接受),畢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人有保護自己的習慣。但不能讓這個陋習變成影響公司運作的因子,其中從文中其實你會看出,除了提出檢討的 PO 以外,所有部門都在講「形容詞」而不是探討數據。

  • 名單品質很差,怎樣叫很差?
  • 品牌形象太差,是你覺得還是有明確的正負評數據?系統很不穩定,怎樣叫不穩定?
  • 客戶每天都客訴,請問本期客訴率跟去年同期相比是增加還是持平,如果數據沒有太大改變,為什麼你可以把業績下滑的原因歸咎於系統穩定度?

這是業務、行銷以及客服部最嚴重的問題,當開會在檢討事情的時候,任何的判斷都應該基於「數據」來作為論述的基礎,公司內部可以接受用數據來咎責其他部門,譬如

  • 業務部可以提出:得到的客戶名單其中有 20% 打過去是空號,40% 的 email 會被退信。
  • 行銷部可以提出:根據口碑監測,這近期關於品牌的討論聲量提升了 150% ,但其中有 80% 是反映客服的態度敷衍,並引發抵制效應。

有數據至少可以找原因,而不是只淪為體感批鬥大會。

本段關鍵心法:身為會議主持者要能夠適時的阻止沒有數據的非理性討論

人跟錢永遠不會有夠的一天

如果業務、行銷跟客服的問題在不會用數據說話,那資訊部的問題就是另外一個常見的公司內的抱怨:人不夠、預算不夠。

說實話,經歷過這麼多年的職涯、顧問跟看學生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是人手充足、資金足夠的,我這邊說的是員工的「體感」,所以常常會把問題歸咎在其上。但是要知道絕對是所有公司的常態,資訊部看來是應該有其他成員的,但資訊部同仁的管理就真的不是我的專長了,但我知道有一個被稱為 敏捷管理 的方式,是可以讓資訊部的人力做更有效的提升,畢竟人就這麼多、錢就這麼多,只能從效率提升方案來著手,畢竟這樣回答看起來客服的抱怨也是其來有自啊。

但客服團隊還是得要把問題明確數據化,可以與資訊部共同進行消費者調研,進行使用者旅程分析,來找出在產品哪些階段對使用者是痛苦的,哪些 BUG 是真的影響消費者放棄使用產品的關鍵。還是回歸到一開始講的,不是每個客訴都要處理、也不是每個BUG都一定要修,找出問題嚴重順序讓人力做更有效的發揮。畢竟產品還是要繼續往前的不是嗎?

本段關鍵心法:如果他能動就不要動。「技術債,不是一定得立刻還,還不還得看它的價值。(by gipi)」

請把數據管理當作業績關鍵救贖

當然人資跟財務部有沒有問題?在整個業績下滑的問題中,我只能說他們所提出的「問題」跟業績並沒有辦法直接掛鉤,所以在這個階段並不會把問題歸責在他們身上。只要內控機制有管理好,都有按照內控的 SOP 來,問題當然還是出在業績沒提升才是關鍵。

不過不論這是一間剛起步的新創,還是已經有了一定營業額的企業,這家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沒在用數據進行管理。當然有些人會說這是偏見,但這句話不僅張忠謀先生講過,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也都講過類似的觀念:「沒有數據就無法管理」("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著名的統計學家和管理顧問愛德華茲·戴明(W. Edwards Deming)也說過:"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must bring data(我們信仰上帝,其他人則必須帶來數據)"​

所以身為 PO 的檢討者也要回頭檢討一下自己,為什麼沒有讓團隊成員擁有數據觀念,因為根據經驗談,YoY 下滑 14% 的主因其實是:用運氣賺的錢會靠實力全部賠回去,數據管理不可不慎。

這是一個以電商為主的電商行銷教學基地,希望在這裡能夠透過文章知識的傳遞,能夠建構電商所需要的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拒當夾心餅乾,中階管理者最需要的2個軟性技能受到公司晉升,開始擔任主管職通常是職涯發展的一大里程碑,作為公司內部的中階管理者,不僅開始要學習與組織高層報告,同時要管理下屬單位,說實話,還真不容易。中階管理者作為高層與基層間的橋樑,既要擔任高層的執行者,也要同時兼任基層的領導,適時的為基層發聲、爭取。
Thumbnail
avatar
斯理想生活
2023-09-14
作者:sweet 憶校園生活往事成雲煙<<<< 當我們同再一起,,,學習歡樂歡笑一籮筐!!! 當掌聲響起,,,滿堂喝采!!! 珍重再見,,,道別離!!! 我悄悄地來,也悄悄的走,,,,, 不帶走一片雲彩!!!!
avatar
sweet或sweet99186
2023-06-28
遠端工作會影響溝通和效率嗎?管理者可以讓同事反而更願意主動進公司上班公司已推行 Work-From-Anywhere 三年多,團隊已經自主地建立了固定見面的模式,包括會議、增能上課、聊天等,人際交往並未變淡,並且團隊的氣氛持續正向。管理者可透過堅持固定的 1-1 會議和提高非同步溝通的效率等方式,更好地維繫團隊合作。
avatar
傑夫蕭
2023-04-23
獎懲---棒子與蘿蔔運用得當,管理者才能得到部屬信服。在你主管的工作場域裡,一切由你作主,一切由你控制。
Thumbnail
avatar
職場法蘭克
2022-11-15
SMART原則|比起管理者,執行者會更懂,合理比什麼都重要執行力依靠的是細節,而SMART原則卻都是執行面需要考量的,張敏敏在OGSM提到,「企業界每位經理人都能琅琅上口,每個人彷彿心領神會,但是我很悲觀地發現,這個名詞並沒有真正被運用,到最後又是一個掛在牆上、漂亮的管理學裝飾」
Thumbnail
avatar
你的人生好夥伴 昆陽
2021-08-01
美好期待來臨,就能找到永恆的幸福與財富,帶來好運。
avatar
心靈島嶼
2021-04-23
2020 回顧管理者必讀經典書單(上) 將知識帶入生活,再自信的踏入新世代 現代在職人士多半著重於事業管理與自我目標實現,將習慣養成設為首要目標,並學習額外技能與知識像是理財管理相關,同時重視自己在工作上的績效表現,為了提高自我能力選購書籍充實自我,讓自己在管理上能運用工具提升團隊效能。
Thumbnail
avatar
USA MBA in Taiwan
2021-02-27
從承擔責任到培植能力 新一代管理者必備基本功 隨著不少千禧世代陸續邁入管理階層,意味著個人將從完成交辦工作之餘,晉升至承擔管理責任,帶領部門創造卓越績效。如何藉由釐清工作職責、提升管理能力,達成有效的領導統御,正是每一個管理者時時刻刻都在思考的議題。         在判斷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該具備的素質時,我們可以從三大層面來看,分別是勇於承擔
Thumbnail
avatar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
2021-02-23
我想,在還珠格格創造高收視的那些日子,這首歌無人不曉。 還珠格格首播是1998年,這年我才7歲,對電視節目尚無太多印象,但這部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在不同年代、不同時間重複播出,也讓我因緣際會看了至少有四次。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也是我人生歷程中最後最常待在阿公阿嬤家的一段日子。 國中時,每天放學就騎著腳
avatar
JLH
2020-11-26
【當】新起點的新起始,未來仍然一直來。
Thumbnail
avatar
Cheeno Lin
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