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二)瑞芳連續隧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跡踏查系列將鎖定在因為改線而失去鐵路運輸功能的隧道,尋找這些隧道現今的模樣。

raw-image

總督府鐵道部在1910年代初期完成縱貫線與阿猴線(今高雄到屏東)之後,花蓮到台東的鐵道建設工程也如火如荼進行,長年被擱置的東西部聯絡鐵路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鐵道部於是在1916年提出了預算總額1000萬圓,從八堵到蘇澳、屏東到枋寮的兩條鐵路的五年建設計畫。宜蘭線八堵猴硐間於1917年11月正式開工,共分為由澤井組承包起點至3哩53鎖50節的第一工區(0公里至約5.9公里)、鹿島組承包3哩53鎖50節至6哩61鎖的第二工區(約5.9公里至10.9公里),以及大倉組承包6哩61鎖至9哩的第三工區(約10.9公里至14.5公里)。上次拜訪了四腳亭連續隧道後,這次腳步來到瑞芳至柑坪之間的第一、二瑞芳隧道。

由鹿島組承包的第二工區大致起自第一四腳亭隧道,終至第二瑞芳隧道,區間涵蓋了第一、二四腳亭隧道、深澳隧道(現役中)、第一與第二瑞芳隧道等五座隧道,以及現今的瑞芳車站。不過,瑞芳連續隧道其實有三座,另一座第三瑞芳隧道(今瑞芳隧道-西正線)則位於大倉組承包的第三工區內。工區劃分為何不是以瑞芳車站為分界點?場長猜測可能是因為瑞芳車站並不在當時的瑞芳,當年的瑞芳市街其實是位於今日的柑坪里,現今的瑞芳車站則是位在龍潭堵,從招募工人和交通便利考量才選擇了以當時的瑞芳市街作為工區劃分點。

瑞芳車站的位置在紅色圖釘點上,但在臺灣堡圖上可見當時的市街其實位在今日的柑坪地區

瑞芳車站的位置在紅色圖釘點上,但在臺灣堡圖上可見當時的市街其實位在今日的柑坪地區

從瑞芳車站往東走,經過第一個平交道之後就能看到現今使用中雙線標準的龍潭隧道,位於龍潭隧道海側的便是今日踏查目標的第一瑞芳隧道。第一瑞芳隧道長178.034公尺,於1918年1月15日開工,並在1918會計年度內完成。根據鐵道部年報的描述該地為青色粘盤岩,由於地質脆弱而需要在掘進過程施以支保工支撐。有趣的是同為鹿島組承包的隧道工程,第一瑞芳隧道並不同於四腳亭隧道以紅磚構成洞門,而是採用砌石,隧道內則是下部為石砌、拱圈為紅磚合造的形式。1980年代為因應北迴線通車帶來的大量運輸需求,臺鐵成立了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處進行宜蘭線雙線化與路線標準改善,第一瑞芳隧道旁改由新建的龍潭隧道取而代之,於1984年竣工,舊隧道今日則做為地方居民的通行道路。

沿著鐵路邊前往九份的公路繼續走,看到「柑坪社區」的石碑就代表到了第二瑞芳隧道。第二瑞芳隧道長54.315公尺,於1917年12月26日開工,沿線地質為砂岩與粘盤岩交錯。在宜蘭線鐵路雙線化後,第二瑞芳隧道改由其海側新建的柑坪隧道取而代之,目前第二瑞芳隧道的北口位於公路旁,十分容易親近,但南口緊鄰柑坪隧道而難以前往。

第二瑞芳隧道北口就在柑坪社區石碑附近

第二瑞芳隧道北口就在柑坪社區石碑附近

隧道口目前已被封閉,上頭有礦坑彩繪為地方特色印象

隧道口目前已被封閉,上頭有礦坑彩繪為地方特色印象

其他宜蘭線舊隧道踏查系列: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一)四腳亭連續隧道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二)瑞芳連續隧道
【時光土場】尋找宜蘭線舊隧道(三)猴硐連續隧道群

參考資料: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九年報 大正六年度》,頁44-48。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年報 大正七年度》,頁39。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台鐵縱斷全圖》(1940)
北投埔林炳炎,〈鹿島組在台灣
維基百科: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

探訪時間:2021.6.
完稿時間:2024.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光土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30
宜蘭線百週年的舊隧道尋幽指南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時光土場
53會員
248內容數
隨著日本進入令和時代,日本國鐵分拆民營化已超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段期間不少國鐵時代的路線與車輛一一退場,成為我這個平成人類未曾參與到的旅行經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日本旅行,我希望能在旅途中回味那些逝去的鐵道元素,抓住過去的鐵道風景。
時光土場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過去行駛在臺灣各大支線,透過電影為世界所知的「藍寶寶」DR2100-2400型藍皮柴油客車,終於在今年4月正式於內灣線復駛,投入臺鐵遊輪式列車商業運轉的行列!從各界將他們從廢車場救出算起,這條復駛之路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實在是相當得來不易。
Thumbnail
2025/04/27
過去行駛在臺灣各大支線,透過電影為世界所知的「藍寶寶」DR2100-2400型藍皮柴油客車,終於在今年4月正式於內灣線復駛,投入臺鐵遊輪式列車商業運轉的行列!從各界將他們從廢車場救出算起,這條復駛之路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實在是相當得來不易。
Thumbnail
2024/05/13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2024/05/13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2024/03/06
宜蘭線北段工程通車至猴硐後,終於來到了計畫中最為險峻的三貂嶺。將基隆河與雙溪流域分隔開來的三貂嶺,早從清代便是往返台北與宜蘭的必經之路,但在過去得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徒步翻越。三貂嶺隧道在工程計畫中接續在猴硐至三貂嶺的第四工區後,再度由大倉組承包下這個宜蘭線上數一數二的大工程。
Thumbnail
2024/03/06
宜蘭線北段工程通車至猴硐後,終於來到了計畫中最為險峻的三貂嶺。將基隆河與雙溪流域分隔開來的三貂嶺,早從清代便是往返台北與宜蘭的必經之路,但在過去得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徒步翻越。三貂嶺隧道在工程計畫中接續在猴硐至三貂嶺的第四工區後,再度由大倉組承包下這個宜蘭線上數一數二的大工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拍攝於2018年左右,現已消失,以前每次要去大潤發、迪卡農搭火車到鳳山車站總是要穿過這個地下道,一開始看到入口處很多塗鴉又昏暗的樣子實在不太敢進去,不過鐵路地下化後,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Thumbnail
造訪牡丹車站及穿越三貂嶺生態隧道的經歷,介紹了隧道的建築結構、歷史及周邊景點。 2024/04/10
Thumbnail
造訪牡丹車站及穿越三貂嶺生態隧道的經歷,介紹了隧道的建築結構、歷史及周邊景點。 2024/04/10
Thumbnail
之前要去白沙屯拱天宮路過這裡,好多人好多車,一直好奇這裡有什麼。趁著今日非假日過來看看,一看頗為驚奇。「後龍過港隧道」---這個隧道很特別,有一個名稱為「彩虹燈光步道」,整理得很不錯。 . 這裡有三個隧道,分別是編號一號,二號,三號隧道,據稱是日治時
Thumbnail
之前要去白沙屯拱天宮路過這裡,好多人好多車,一直好奇這裡有什麼。趁著今日非假日過來看看,一看頗為驚奇。「後龍過港隧道」---這個隧道很特別,有一個名稱為「彩虹燈光步道」,整理得很不錯。 . 這裡有三個隧道,分別是編號一號,二號,三號隧道,據稱是日治時
Thumbnail
宜蘭車站前後站之間的跨站體驗、車站的特色、印章、交通號誌和轉運站等景點,並提到了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可以欣賞宜蘭的照片、蓋印章,逛超商和伴手禮店,以及進入圖書館乘涼。文章中提到的宜蘭車站、交通號誌、紫色花朵結合艷陽和幾米裝置藝術主題等
Thumbnail
宜蘭車站前後站之間的跨站體驗、車站的特色、印章、交通號誌和轉運站等景點,並提到了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可以欣賞宜蘭的照片、蓋印章,逛超商和伴手禮店,以及進入圖書館乘涼。文章中提到的宜蘭車站、交通號誌、紫色花朵結合艷陽和幾米裝置藝術主題等
Thumbnail
2011年起不短的10年裡,泰安舊站經歷曇花一現的復駛,而後陷入發展停滯的時光裡;這也使當年自己曾與旅伴走過,自車站循鐵路走向大安溪鐵橋的500公尺路途,變得雜草叢生、綠樹成蔭,就連百年鐵橋也早已封閉且大面積生鏽。
Thumbnail
2011年起不短的10年裡,泰安舊站經歷曇花一現的復駛,而後陷入發展停滯的時光裡;這也使當年自己曾與旅伴走過,自車站循鐵路走向大安溪鐵橋的500公尺路途,變得雜草叢生、綠樹成蔭,就連百年鐵橋也早已封閉且大面積生鏽。
Thumbnail
  談論南迴鐵路前,先讓我們認識關於南迴鐵路的十大冷知識: 1. 共98.2公里,西起枋寮車站,東至台東車站。 2. 共14站(含起訖車站、2個號誌站)。 3. 歷經12年,1980年動工興建,1991年12月16日通車典禮(履勘尚未通過),1992年1月12日正式營運。
Thumbnail
  談論南迴鐵路前,先讓我們認識關於南迴鐵路的十大冷知識: 1. 共98.2公里,西起枋寮車站,東至台東車站。 2. 共14站(含起訖車站、2個號誌站)。 3. 歷經12年,1980年動工興建,1991年12月16日通車典禮(履勘尚未通過),1992年1月12日正式營運。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過去往來宜蘭得穿越數個隧道,讓「丟丟銅仔」為旅行伴奏。但因應北迴線開通而展開路線改善工程,宜蘭線從地方鐵道升級為幹線鐵道的過程中不少舊隧道就此荒廢,列車電氣化與空調化也讓乘客再也感受不到從隧道間落下的水滴。那些荒廢的隧道去哪了?這次的宜蘭線舊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