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成長:tough love的影響和價值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幾年前開始接觸以社會教育為主要核心的青少年培育工作時,對於團隊課程培訓講師面對一群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青少年時,表現出來的嚴厲態度,我一開始有點不以為然。時間久了,大概是到第二年,經過十幾次觀課之後,發現嚴厲態度包括罵人的方式、揶揄的口氣、嚴肅的表情,都是培訓課程的「香料」。

課程內容本身如果是食材,經過不同講師的運用烹煮之後,能將「香料」運用恰當,就能讓參與者感受團隊凝聚的力量。半調子的團隊講師如果胡亂調味,或者整體參與者根本不喜歡加任何香料,都會讓參與課程者倒足味口。

如果你是五六年級的中年人,最直接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國中階段經歷升學考試時,導師建立一種激勵讀書考好每一科考試的方式,就是少一分打一下的規則之下用鞭子打手心。或者,你還記得訓導主任或教官在校門站崗,如果頭髮、裙子、褲子長度不對,就會請你到旁邊,聽他訓話一番才肯放你走。

或者你聽過日本的師徒制,或看過電影中武打練習的過程,師父一定會用很嚴厲的態度斥責或羞辱徒弟。而這種吃苦當吃補的訓練過程,徒弟總是要忍耐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有辦法媳婦熬成婆。

這種所謂的tough love,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中解釋:以嚴厲或不帶感情的方式(比如通過紀律訓練)表達的愛或關愛,尤其是為了促進對方培養負責任的行為。如果發生在家庭中,只要小孩不打電話給113,或是長大後PTSD看心理醫生,應該也不會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但如果是發生在公共空間如學校或教育機構,就容易引發爭議。

Netflix有二部紀錄片《地獄改造營:青春夢魘紀實》、《誰叫你不乖:青少年矯正計畫內幕揭秘》就是在描述在美國成立的教育機構,用極度強硬的方式教養青少年參與者,接近早期臺灣軍隊中的訓練方式,管束學生的過程甚至比監獄裡還可怕,導致青少年心靈受創。據《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近幾年接二連三地有畢業校友因為藥物過量和自殺等原因離開人世,死亡人數已超過百人。

看完這兩部紀錄片,跟家人分享重點內容後,二個小孩、我和外子回憶起家中曾經發生的tough love現象,一家四口笑到翻掉。我們現在能笑看那段日子的痛苦記憶,能視為輕如羽毛的過往雲煙,最重要的基礎是因為我們是家人。

讓二個小孩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大人總認為看太久手機或平板會傷眼睛,而關掉家裡無線網路或是把平板藏起來,是一種tough love的表現。在我和外子還沒下班回家前,二個小孩以十幾歲小學生的力氣,居然合力徒手搬動一個原木櫃子,試圖將櫃子後面無線網路開關打開,卻因為櫃子實在太重,整個櫃子差一點倒下。

而兒子為了找到藏起來的平板,把家裡所有櫃子、書桌、衣櫃的抽屜全都翻遍,整個客廳和房間滿地衣物,看起來就像遭小偷的犯罪現場,大人只好拖著下班疲憊的身體,邊罵邊整理。

有些小孩的個性,就是沒辦法接受tough love。他們會極力的反抗,用言語頂嘴,用肢體砸壞東西,甚至暴力對待親人的方式反擊,更有可能不小心接觸壞朋友,成為幫派或毒品的受害者。

Netflix的這二部紀錄片主是就是描述教養機構利用父母的擔心和焦慮,付出白花花的銀子,據報是一個月美金三千到五千(折合新台幣十幾萬),讓機構人員強行將十幾歲的小孩帶走,在近乎虐待人的機構中,一待就是一年以上。

我回想當時二個小孩的叛逆期狀況,如果有一個機構出現對我洗腦,宣稱可以感化我的小孩,讓他們好好上學讀書。

或許我會買單。

但幸好,當時沒有出現這種機構。

我永遠記得,當時在辦公室坐在我旁邊的同事,在我教養情緒最低潮的時候,她只跟我說一句話:「你就多看一些書吧!」

我把她的話聽進心裡。認真把圖書館教養類書櫃上的書看了大半,還報名參與各種教養的論壇、課程、講座,甚至每週請假到「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上課。更誇張的是我跟同事朋友講家中小孩的狀況時,只要他們說他們的親戚小孩也有類似的狀況時,我還主動聯絡朋友的那幾位親戚,就像陌生拜訪一樣,透過聊天瞭解彼此的想法,研究解決之道。

在觀看《誰叫你不乖:青少年矯正計畫內幕揭秘》時,紀錄片裡的家長事隔多年後在鏡頭前訴說內心懊悔痛苦的過程,一方面覺得鼻酸,一方面覺得還好當時我們決定改變我們自己,而不是決定把孩子交給別人試圖改變他們。

該改變的人,永遠是自己!

8會員
49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