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斷食善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像傅達仁先生一樣—,「斷食而亡」,對家屬,對病患來說,應該算是一種較為可行,也較為人道的處理方式—尤其是看著長期接受加工延命的親人的痛苦和掙扎者來說,更是如此。即令原先是為了長者或病者著想,時間久了,觀察多了,也一定會有些感觸,質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有待商榷?至於沒有親歷者,對此既無知,也未必想了解吧?

 

那麼誰會對此質疑?質疑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誰會對此質疑

會對此質疑者我想有二,其一是法界,然而在昨天的報導中也有檢察官提到:「斷食善終」與「加工自殺罪」的構成要件不符,它是遊走在法律和道德間的灰色地帶,既屬灰色地帶,因此法界大概也不會想介入;另一會對「斷食善終」產生質疑的則應是與病患直接有關的醫界。

 

醫界質疑的可能原因

那醫界質疑的可能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醫界應該也瞭解健保有近四分之一的費用是用在「無效醫療」—"即使在沒有希望可以改善病患狀況,仍然堅持進行的醫療行為"—上面,。而這些「無效醫療」的執行者是誰?就是接受過嚴格醫學教育和訓練的醫師。他們為何明知是「無效醫療」卻還願也還在繼續執行?而且執行者如是眾多(所以才會一年花費二千億左右在無效醫療上頭)?我認為這與他們所受專業教育和訓練有關,醫者主要是在診斷和治療,是對病症的積極處理上。病人來了,總要做點什麼,否則就醫做啥?另外呢?他們也害怕病人死在自己手裡,他們不相信醫療是有極限的;有些病症現代醫學還無法處理這個事實,他們不相信也不接受,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再者他們畏懼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怕被告,既影響聲譽,也需耗費時間和精力在跑法院,或接受專業調查上面。他們所知所長就在醫療—即令是無效醫療也是醫療—而在家屬要求或詢問他們關於「斷食善終」一事時,他們因為專業上沒經過此種教育或訓練,所以他們其實也不很清楚,但卻會覺得自己的專業受到了質疑,他們會有被業餘牽著走的不自在感。(當然還有人質疑與廠家有關,但我以為不至於。)

 

換言之,醫者之所以質疑「斷食善終」乃因:

  • 違反專業:
  • 良心不安:
  • 被牽著走:

 

我不知道各位看出來了沒有:有的時候,越專業,越難改變,也越偏執。

 

討讑

面對死亡這個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的課題,普羅大眾的相關知識自有提高的必要,然而,醫界對生死課題的探討和共識更為重要,畢竟不管是病患或家屬最信任的人都是醫生(這從無效醫療的費用中也可看出),醫生的提醒或建議對患者及家屬影響重大且深遠。也許「斷食善終」仍有改進的空間,但最少不失為方法之一。如若醫界有更好也更人道的做法,大家也較易信服。但,在加工延命只會帶給患者和家屬負擔和苦痛的情況下,只質疑卻又提不出更好的解方,則顯非負責之舉。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梁旅珠家的狗狗四處搞破壞,到處去尿尿,怎麼打罵都沒用,後雖送到狗學校去住校受訓兩個月,學會了聽從”起立","坐下"等口令,然而,原先的破壞、尿尿等都依然如故,打罵也都失效。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她四處打聽、並請教,終於找到一名業界聞名的狗教練。她
孩子有問題,很可能源自養育者有問題 前言 人的成長比狗慢很多,習慣的養成也比狗要慢得多,因此透過狗的訓練或培養或可更快速的了解兒童的習慣養成究竟應如何進行?又有那些原則或做法需要注意?這是《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秘笈》一書的啟示,因為她在書中提及家中的狗的訓練狀況讓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前言 協會舉開會員大會,會後聚餐,並送米兩斤,因此可以預期的參加者眾。雖都是球友,但多半並未深交,因此有位平常較熟絡的球友,就約了幾個較常對打,較為熟悉的球友湊成一桌,如此一來,也較不會因沒話聊而覺得尷尬,老實說,參加這種餐會,如非熟友,心裡也會有些排斥,既湊成桌了,也就欣然起行了。到了會場才發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職場心理三階段:駱駝、獅子與嬰兒的超然境界。本文以尼采的哲學觀點,探討人類精神成長的三個階段,並解釋為何以看似弱小的嬰兒作為最終階段的象徵。透過放下負擔與抗爭,回歸純粹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創造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耳鳴的成因、治療方式與現況,說明目前醫學技術無法治癒耳鳴,只能與之和平共處,並期盼未來仿生科技的發展能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強調坊間許多治療耳鳴的廣告皆不可信。
Thumbnail
「天川牛肉麵食館」用餐空間備有2廳,環境乾淨舒服,桌位不少,高朋滿座,服務親切熱情,裝潢古風有講究,牛肉麵料理多元,傳統美食吃粗飽,營養均衡,最重要週日也有營業,這次貝蒂沒有點牛肉料理而是分享其他好吃的餐點。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職場心理三階段:駱駝、獅子與嬰兒的超然境界。本文以尼采的哲學觀點,探討人類精神成長的三個階段,並解釋為何以看似弱小的嬰兒作為最終階段的象徵。透過放下負擔與抗爭,回歸純粹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創造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耳鳴的成因、治療方式與現況,說明目前醫學技術無法治癒耳鳴,只能與之和平共處,並期盼未來仿生科技的發展能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強調坊間許多治療耳鳴的廣告皆不可信。
Thumbnail
「天川牛肉麵食館」用餐空間備有2廳,環境乾淨舒服,桌位不少,高朋滿座,服務親切熱情,裝潢古風有講究,牛肉麵料理多元,傳統美食吃粗飽,營養均衡,最重要週日也有營業,這次貝蒂沒有點牛肉料理而是分享其他好吃的餐點。
Thumbnail
以下為主觀意見: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養生: 如果上半生,為了溫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下輩子就應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在家放空,或回憶前半輩子的榮光與悔恨,我的爺爺與前婆婆,都已有失智的徵兆,無所事事、抑鬱、空洞的眼神、人生全然放棄、喪失意志,只覺長嘆,找不到生活的目標,與喪屍無異。 我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兩個方面的觀點,一是解決失智症的困擾行為,另一個是利用芳療技術來緩解情緒困擾、減輕焦慮和壓力、改善睡眠等等。此外,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照顧者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病人以及減少因應周遭人的眼光和不精準的照顧策略帶來的痛苦。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皮諾主義(Pyrrhonism)的塞克斯圖斯(Sextus empiricus),其理論屬古典懷疑論,認為懷疑主義不是一種可陳述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力」或心理「態度」,我們產生心靈的懸而不決狀態,是為了達到「不被擾亂」或「寧靜(ataraxia)」,因此先將矛盾的苦惱懸擱而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