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睡飽嗎?有睡滿7.5小時嗎?據研究,睡眠時間7.5小時是保護大腦和抵銷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最佳時間。本書副標題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為沃克(Matthew Walker),為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本書核心所要探討或扭轉的,是我們一般對於睡眠的忽視及嚴重低估睡眠而導致的後果。例如:為了明天的考試(報告)熬夜到通霄、視上課(班)遲到的學生(員工)學習(工作)懶惰、態度不佳、有睡眠問題者吃安眠藥即可解決、平日熬夜假日再補回來就好等,忽視、低估睡眠作為佔據一生1/3時間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首先,睡眠是如何運作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即前一天熬夜到通霄,隔天早上精神卻比熬夜時還好。其背後的原因在於,主導我們睡眠的機制有二:即清醒驅力的「近日節律」(circadian system)與睡眠驅力的「腺苷」(Adenosine),此倆機制是互相獨立的。
近日節律,顧名思義,是「接近」日光的作息。經實驗,在一個沒有時鐘、沒有開窗、全黑的環境下,人們的自然作息會較24小時長一些,但還是接近太陽(日光)的升降規律。在太陽下山後,腦內松果腺會釋放一種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其作用為「宣布」睡眠開始(不參加睡眠競賽),如同比賽鳴槍的裁判。褪黑激素在清晨4點左右達到高峰,之後隨著太陽上升,松果腺踩下剎車,停止褪黑激素的釋放。故我們如同光合作用般隨太陽保持清醒。然而,隨著夜間照明及3C產品的普及,人們的「白天」也隨之延長,如此便連帶影響了褪黑激素釋放的時間與數量,導致延後睡眠甚至壓縮睡眠時間。
在想睡的時候,我們會來杯咖啡等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飲料提神,背後是透過咖啡因的作用;即搶奪了腦中本該接收腺苷的位置(受體)。越久沒睡會累積越多的腺苷,讓人產生睡眠壓力、越想睡覺。咖啡因的作用便是一時的阻擋腺苷作用,然而,當咖啡因的效果退去後,反而會比原先更想睡,因為除了原先累積的腺苷外,受體被搶奪期間又累積了新的腺苷。
故隔天早上精神比熬夜時還好的原因在於,此兩條線(晝夜節律與腺苷)的距離越大,越不想睡,雖然熬夜腺苷不斷累積,然而,日光又導致松果腺停止了褪黑激素的釋放。此作用亦如飛機往東飛較往西飛其時差更難調適,一方面往東飛必須提前睡覺(晚睡可靠意志力,早睡則無法),另一方面我們天生的近日節律較24小時長一些,故晚睡一點較早睡容易調適。
接著,睡眠的作用為何?睡眠有兩個時期,即1. 快速動眼期與2. 非快速動眼期(作夢)。我們清醒時接收的重要資訊,先透過非快速動眼睡眠反思,在透過快速動眼睡眠整合,彼此不斷輪替。除了將每日的事件自動「更新」到記憶網路中,另將記憶與人生自傳的目錄「融合」,產生創造力(似曾相似與眾不同)。然而,快速動眼睡眠與非快速動眼睡眠的比例非一陳不變的,在出生前最後一周,快速動眼睡眠每日達12小時,是人生中的巔峰(孕婦飲酒會讓胎兒快速動眼睡眠的強度降低、呼吸次數降低、及母乳出量暫時減少)。出生後,快速動眼睡眠在發育中的角色,讓腦建立平衡的突觸連結,到3、4個月大才開始稍微顯現近日節律。直到青少年晚期,非快速動眼睡眠和快速動以睡眠才穩穩落在8:2的比例分配上。
再者,我們睡得夠嗎?英國牛津大學學者Paul Kell於2017年的調查研究發現,10歲的孩子自然醒的時間是6.5小時、16歲是8小時,18歲則是9小時,顯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不同睡眠的需求。然而,已開發國家中,卻有2/3的成年人無法滿足每晚8小時的建議睡眠量。
台灣最近亦有在研議是否延後學生上學的議題,如:高雄某國小在11月開始,將試辦為期2個月「延後上學時間」的新方案,學生只要在8點前到校即可。然而,筆者認為應該直接延後至9點上學,因為青少年除了需要較多的睡眠(9小時),其生理時鐘與成年的父母不同外,青少年的近日節律又較成人往後推1~3小時。故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早上7點叫醒他們,相當於4點半叫醒50歲的老師。又睡醒前的2小時正好是大腦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最豐富的時間,睡眠紡錘波之電流傳輸,將暫存記憶(海馬迴)移到長期記憶(皮質),故睡眠紡錘波越多者,隔天學習能力、記憶力越好,過早的上學時間正好妨礙了睡眠紡錘波豐富的階段。
睡眠不足所衍伸的問題除了影響學習能力、記憶力、創造力等外,本書還提出以下6點:
1. 疲勞駕駛;疲勞駕駛每年造成數10萬起交通事故與死亡,在美國每小時就有1人因疲勞駕駛事故而死亡。
2. 死亡;不睡覺的危險性,甚至已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可,列為危險動作。然而,不睡真的會死嗎?有種罕見的家族性遺傳疾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患此疾病者因長時間無法入睡,在持續失眠12~18個月後便會死亡,此已為「不睡會死」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3. 心臟病發作;每年北半球3月開始,15億人開始日光節約時間,導致多數人少1小時的睡眠,隔天心臟病發作率升高。相反的,秋天多1小時睡眠,心臟病發作率則驟降,類似的升降關係還有交通事故發生件數。
4. 攝取過多熱量;睡眠短缺時,會增加飢餓感和食慾,讓腦對衝動的控制減弱,增加食物的攝取,降低吃過東西後的滿足感。連續24小時不睡,僅較有睡8小時的24小時多燃燒147大卡,因為睡眠時腦和身體仍處於代謝活躍狀態,如: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腦中教細胞的體積會縮小,程度達60%,使得神經元四周的空間變大,讓腦脊髓亦可以有效清掉一天下來神經活動的代謝廢物。
5. 罹癌;睡眠時間6小時以下的人,相較於每晚睡眠7小時以上的人,罹癌的機率上升40%。
6. 撫平傷痛;美國企業家卡斯曼認為:「從絕望到希望的最好橋梁,是一夜好眠。」撫平傷痛的並不是時間,而是花在做夢的睡眠時間。夢,讓痛苦經驗的人,能夠從事件中擺脫。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正是因為導致腦中正腎上腺素過多,阻擋患者進入與維持正常快速動眼睡眠(做夢)的能力。
最後,睡眠很重要,但就是睡不著時怎麼辦?一般人常見的方法便是喝杯酒或吃顆安眠藥,然而,喝酒與吃安眠藥所獲得的睡眠本質上是不同於真正的睡眠的,酒精的睡眠是片斷化的睡眠,會讓人在夜裡醒來數次,且酒精抑制會快速動眼睡眠,簡單說就是不會做夢。而安眠藥的睡眠,除了安眠藥多屬成癮性藥物外,佐沛眠(Zolpidem,一種安眠藥)的睡眠無法加深記憶,甚至會消除記憶。若有失眠症狀應先從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開始,如:規律的睡眠、運動、遠離咖啡因、睡前少喝東西、不要太晚睡午覺、多曬太陽、睡前少用3C產品等。
綜上,我們會對工作場抽菸、藥物濫用、道德行為以及預防傷害與疾病等方面提出相應政策,但卻對有傷害性與潛在致死力的睡眠不足普遍容忍。睡眠不足甚至奪走大部分國家超過2%的GDP,不適當的睡眠耗費了美國4110億美元和日本1380億美元。疫情期間,除了在家能救地球,睡好睡滿也能救地球。佔據一生1/3時間的睡眠不是沒有意義的,睡得飽的隔天,我們會吃得比較少、吃得較健康,且頭腦較靈活、心情較輕鬆、較積極樂觀,人際之間的互動較順利,能事半功倍的在短時間完成較多工作。
改變就從睡飽、睡好做起,並且認知到每個人的作息型態有所差異,如:本書認為成年人的作息型態可分為早睡早起的「晨型」與熬夜夜貓子的「夜型」,背後很大程度是受「遺傳」所決定,兩者相差4小時。在這個以早睡早起為中心運轉的世界,應該讓晚睡晚起的人也能有睡飽、睡好的權利。下一篇將談談,如何扭轉、改變最熱衷熬夜、忽視睡眠的建築人及其生態。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