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睡眠的方法》談未思之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前一篇談到Why We Sleep(為什麼要睡眠?),本篇談論How to sleep(如何睡眠?)本書副標題為:「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作者為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或許你會問,如何睡眠還需要談論嗎?不就是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日復一日、自然而然的活動?然而,我們真的理解、思考過睡眠嗎?睡眠佔據我們一生1/3的時間,在人類歷史上卻彷彿未留下任何痕跡,不管是哲學、歷史、文學或藝術,談論睡眠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因為看似無意識、非主體性的睡眠似乎無法被思考;另一方面,睡眠作為一種活動,似乎不與外界產生關係,本書便是試圖思考無意識的意識、未思之思。


  「睡眠不像文化中的任何其他部分,他沒有反思自身情況的能力。在睡眠時,我們就只是睡著。睡眠無可捕捉、無以言喻。」


  睡眠宛如言說,稍縱即逝,不同於可被文字符號化的書寫。然而,睡眠真的不可言喻嗎?不可概念化嗎?若真無可言喻,我們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是正在做夢?


  笛卡爾在《沉思錄》中認為判斷清醒與否的關鍵在於,是否可以回想、回憶過去。清醒時,我們可以回想、回憶剛剛或過去的所做、所思。夢卻無法回想、回憶,除非剛好在快速動眼期醒來,在夢尚未在海灘上遭浪吞逝前快速記下,否則夢宛如不曾存在、不可思。


  然而,睡眠不是只有做夢的快速動眼期,還有非快速動眼期。若「我思故我在」,那麼睡眠時的我,存在嗎?若存在,又是如何存在?睡眠時,其思考不同於清醒時的思考;即非透過語言、邏輯、理性的思考,而是被動的、無對象的、非身體知覺的、無意識的,且無關道德、倫理等所有社會規範的思考。


  睡眠的思考是清醒思考的缺乏,即「未思」,那麼睡眠時我「在」嗎?又是如何存在呢?首先,睡眠有主體嗎?我在睡眠時有可能不是「我」在睡眠嗎?我總是、必須是讓我睡眠的那個主體,且睡眠中的我、與四周環境減少關係的我,依舊保持與外在、與他者有關係,如:物理的地心引力、他人生產的柔軟枕頭、舒服恆溫的冷氣、安靜黑暗的房間等。而非活在真空、無他人、跳耀於世界之外的場域;即非在去脈絡化、自成一類的場域。接著,睡眠作為人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文化的,睡眠中的我就亦受文化、語言等結構的影響,從言說的夢話可得知,睡眠並非完全隔斷文化、語言的結構,依海德格的話便是,睡眠依然「在世存有」。


  除了思考之外,我們清醒時亦有未思的時候(如:發呆),且時時與環境、世界產生關係。那麼,我們睡眠時純粹只是睡嗎?睡眠當然不只是睡而已,睡眠時我們的大腦依然活躍,除了整合白天的資訊形成記憶、排除身體的廢物外,還恢復了身體的體力、機制,亦促進了創造力、專注力等思考的能力。故睡眠並非為睡而睡,相反的,睡眠是一種複合物,非只有一種單一目的、功能,而是包含者許多可能性、力量在裡頭。


  「可以如實說出『我睡著了』這句話嗎?」


  先有世界才有我,才有我得以在其中感受、詮釋、言說,只是睡眠是離世界最遠最遠的存有、意識之外的存有。故我們當然能夠在睡眠中說出「我睡著了」這句話(夢話),只是這句話並沒有意義、並無法被理解。


  「睡眠是人們將自己轉換成客體的方式。」


  睡眠是客體嗎?「我」躺在床上、「我」閉上眼睛、「我」進入非快速動眼與快速動眼期、「我」做夢、「我」說夢話到「我」醒來,這裡的「我」都是主體的我,應該說的是,睡眠主體的我是無意識的我、潛意識的我、未思的我,是無法被結構化抓住的我。


  做為「在世存有」的睡眠,其睡眠如何成為有形的文化?以機能為主導的建築設計為例,在建築設計中,如何知道該空間為臥室,看是否擺張床即可得知,甚至不需要開窗。然而,臥室作為可能是整棟建築使用時間最長的空間(1天8小時),卻通常不是一棟建築最重要的空間,設計的力氣多花在客廳、廚房等公用空間。因為空間的重要與否是以清醒的思考來決定的。然而,若是由無意識的思考來決定,臥室無疑才是最重要的空間。這時首要考量的便不再是空間的美觀、便利、整潔,而是床是否舒適、床到廁所之間的距離是否夠近、隔音遮光是否夠好、夜間行走是否夠安全等。故並非所有空間都適合拿來睡眠,雖然人累到極致時連站著都能睡,然而,公車不是拿來睡覺的、桌子不是拿來睡覺的、電影院不是拿來睡覺的,睡眠時不可將身體至於未知與危險之中,而是在熟悉的、安全的場域中才有高品質睡眠的可能。


  最後,每一次的睡眠都是不同的,如同每一天都是不同的。若說睡眠是人類生命原初的、最初的狀態,那麼清醒則是後來才從睡眠中出現的、是次要的。透過思考睡眠,發覺睡眠的重複與差異,思考未思之思。從「未思故我在」到「我思故我在」,我的存在包含著思與未思。而正是在那無意識的空間,存在了絕對的自由。

俄國建築師梅利尼科夫(Konstantin Melnikov)為工人設計的睡眠奏鳴曲Sonata of Sleep

2021/11/1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20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4/03/18
  昨天中午得知鳥山明(1955-2024)逝世時,大批網友貼出《七龍珠》的相關圖片,悼念鳥山明。筆者卻不以為意,逝世的是《七龍珠》嗎?漫畫《七龍珠超》(中文版至第二十二集)與《七龍珠SD》(中文版至第八集)皆尚在連載,年底還有劇場版《七龍珠:DAIMA 》。若是鳥山明原作的《七龍珠》,亦早
Thumbnail
2024/03/18
  昨天中午得知鳥山明(1955-2024)逝世時,大批網友貼出《七龍珠》的相關圖片,悼念鳥山明。筆者卻不以為意,逝世的是《七龍珠》嗎?漫畫《七龍珠超》(中文版至第二十二集)與《七龍珠SD》(中文版至第八集)皆尚在連載,年底還有劇場版《七龍珠:DAIMA 》。若是鳥山明原作的《七龍珠》,亦早
Thumbnail
2024/03/17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最為人熟知的畫作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一生皆生活於荷蘭台夫特(Delft),故又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同被稱為荷
Thumbnail
2024/03/17
  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最為人熟知的畫作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一生皆生活於荷蘭台夫特(Delft),故又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與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同被稱為荷
Thumbnail
2024/03/17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2024/03/17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Why We Sleep:The New Science of Sleep and Dreams 以科學根據解釋睡眠的重要性。
Thumbnail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Why We Sleep:The New Science of Sleep and Dreams 以科學根據解釋睡眠的重要性。
Thumbnail
晚睡,是沒有勇氣結束今天;那些習以為常的慣性,我們選擇忽略。如果這些思維像是植物一樣,由內心為出發而成長著,那我們如何改變這些深根蒂固的思維?
Thumbnail
晚睡,是沒有勇氣結束今天;那些習以為常的慣性,我們選擇忽略。如果這些思維像是植物一樣,由內心為出發而成長著,那我們如何改變這些深根蒂固的思維?
Thumbnail
我們呼呼大睡的時候,身體其實忙著幫你修復升級 ? 睡眠不但真的有深淺眠之分,而且還會不斷交替 ? 淺眠、 深眠和做夢其實對身體都超級有用 ? 少睡一些,體內的工作做不完,真的會累積出問題 ?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些什麼吧 !
Thumbnail
我們呼呼大睡的時候,身體其實忙著幫你修復升級 ? 睡眠不但真的有深淺眠之分,而且還會不斷交替 ? 淺眠、 深眠和做夢其實對身體都超級有用 ? 少睡一些,體內的工作做不完,真的會累積出問題 ?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些什麼吧 !
Thumbnail
《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可以增加我們對睡眠真正的認識,本篇文章先短暫的分享對我來說覺得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其他有時間會再慢慢分享,因為裡面很多觀念跟一般人所想的不同(我覺得可能是迷思,例如飲酒助眠其實是個迷思),非常推薦給所有人閱讀。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睡眠剝奪」或睡眠時數不足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
Thumbnail
《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可以增加我們對睡眠真正的認識,本篇文章先短暫的分享對我來說覺得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其他有時間會再慢慢分享,因為裡面很多觀念跟一般人所想的不同(我覺得可能是迷思,例如飲酒助眠其實是個迷思),非常推薦給所有人閱讀。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睡眠剝奪」或睡眠時數不足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
Thumbnail
睡眠是人體健康和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睡眠困擾,睡不著可能源於各種因素,包括壓力、焦慮、環境因素或生活習慣。然而,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睡眠困難,都存在許多可以採取的方法來改善睡眠品質和促進入眠。
Thumbnail
睡眠是人體健康和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都曾經或正在經歷睡眠困擾,睡不著可能源於各種因素,包括壓力、焦慮、環境因素或生活習慣。然而,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睡眠困難,都存在許多可以採取的方法來改善睡眠品質和促進入眠。
Thumbnail
  前一篇談到Why We Sleep(為什麼要睡眠?),本篇談論How to sleep(如何睡眠?)本書副標題為:「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作者為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或許你會問,如何睡眠還需要談論嗎?不就是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日復一日、自
Thumbnail
  前一篇談到Why We Sleep(為什麼要睡眠?),本篇談論How to sleep(如何睡眠?)本書副標題為:「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作者為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或許你會問,如何睡眠還需要談論嗎?不就是躺在床上、閉上眼睛、日復一日、自
Thumbnail
  昨天有睡飽嗎?有睡滿7.5小時嗎?據研究,睡眠時間7.5小時是保護大腦和抵銷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最佳時間。本書副標題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為沃克(Matthew Walker),為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本書核心所要探討或扭轉的,是我們一般對於睡
Thumbnail
  昨天有睡飽嗎?有睡滿7.5小時嗎?據研究,睡眠時間7.5小時是保護大腦和抵銷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最佳時間。本書副標題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作者為沃克(Matthew Walker),為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本書核心所要探討或扭轉的,是我們一般對於睡
Thumbnail
你知道嗎?睡眠不只是讓我們休息,還能提升免疫力、維護心理健康,讓我們在白天精神飽滿!😊
Thumbnail
你知道嗎?睡眠不只是讓我們休息,還能提升免疫力、維護心理健康,讓我們在白天精神飽滿!😊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英國科學家沃克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睡眠對身體和心智的重要性。書中透過大量研究數據,剖析睡眠對人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是一本兼具科普與研究深度的書籍。透過對睡眠階段、記憶、夢境等內容的探索,提供睡眠品質對健康和效率的影響。對於睡眠需求高度要求的人來說,這本書將帶來新的視野和理解。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英國科學家沃克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睡眠對身體和心智的重要性。書中透過大量研究數據,剖析睡眠對人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是一本兼具科普與研究深度的書籍。透過對睡眠階段、記憶、夢境等內容的探索,提供睡眠品質對健康和效率的影響。對於睡眠需求高度要求的人來說,這本書將帶來新的視野和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