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談-道德經之【無為】的反思與生活應用/ 如何盡速結束一場無效的對話(2/1)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某一次與房仲大哥的意見歧異,讓我有再一次的機會,對於人際關係的溝通問題的反思。


生活中與對方發生爭執紛論,跟對方就事論事,對方卻氣呼呼回:「這是奇摩子問題!」

跟對方談他所謂的奇摩子問題,他又說「你不要玩文字遊戲!」並且開始三寸不爛之舌、歇斯底里模式。


這時,若爭執紛論的問題是芝麻綠豆、雞毛蒜皮、枝微末節的小爛事,但是當下就是一口氣嚥不下去,即使再怎麼不爽、內傷,也請一定要吞下去,並且適度退讓、適度妥協。



「是的、你(您)說的有道理!原來是這樣啊!不好意思!」

看似讓他稱心如意、實則盡快結束這場無稽之談又沒意義的談話。


因為不這樣做,他不會善罷甘休,越是跟他一來一往,他就越不服氣,火力更加猛烈,就是要你投降、要你認輸。


而我妥協讓步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我想拯救、贖回我最重要的資產籌碼:「時間。」


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時間的高貴。若不結束,正是讓對方得逞,恣意地糟蹋自己寶貴的一分一秒。這才是我最大的損失。

因此請發動「好的收到、再麻煩了謝謝您」魔法卡,結束這回合。


世上沒什麼事是需要如此氣得臉紅脖子粗,非要爭得誰輸誰贏,

贏了又如何? 贏的人真的贏得什麼了嗎?

輸了又如何?輸的人真的失去了什麼嗎?


這又我聯想到,近期正在上紀老師的老子道德經的課程,其中的【無為】的概念。

【無】有時並非真的無,無也是一種有,

【有】有時也並非真的有,有或許是一種無。

而【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更並非現代人所詬病的耍廢、躺平。

依照道德經的意旨,【無為】是比起強迫、高壓、勉強、刻意、過度損耗心神的強行為之做事方式,以自己最適性、最自然適度的心神與姿態去行事,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


因此,在爭論上的雙方,

贏的人看似贏了這次的爭論【有】,

卻在背後失去了對方對於他的信任與敬意,自己仍深陷於己狹隘的井底世界而不自知【無】;

輸的人看似輸了這次的爭論【無】,

這次的經驗,卻使輸家有機會在當下進行自我反思,設法把這次的經驗納入舊有的言語溝通系統中,再次調整,理出一套更圓滑、更八面玲瓏的處世待人之道。【有】


當輸家成功擴張自己的視域,累積了無數的人生經驗值後,看待事物就不僅是看到事物的淺層表面問題。

而是能夠以更宏觀大器的視角與態度、更深刻的思辨與批判,權衡各種條件與關係後,理出其中那個至關重要、足以徹底翻轉整個既有僵固現狀的那個關鍵樞紐。


而這才是真正的【有】、真正的【贏】,當中還自然地贏得漂亮優雅、贏得輕盈自得。


4會員
56內容數
哈囉你好嗎 我是伊蓮👋 近期從工作的桎梏中解放開來,30歲的我矗立於第一個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我將為人生留白一段時間,進行沉澱、行動、揭露、經歷、對話及回饋,並將身為社會局外人的生活玩味凝結成點,藉由寫作把它們刻劃下來。未來將何去何從,敬請期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