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曾經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感到被冒犯,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傷人的言辭冒犯他人,隨後深感懊悔。然而,往往在類似的情境中,人們經常習慣性地重蹈覆轍,再次使用可能傷害他人的措辭。
作者本來也是一位虎媽,因為孩子生病的關係,為他去學習薩提爾的契機,在書中有許多家庭中常見的爭執,從作者的内線法到事後溝通,讓讀者能夠學到更有效的溝通技巧。
我是家庭裡重要的母親,也是家庭中第一個改變者,我的所有反應、回應的語言,以及我看待事情的觀點,都將影響者家庭裡的每一個人。
母親就是家庭中的潤滑劑,記得我當初要決定結婚時,不知如何跟爸爸開口,也是我的媽媽事先跟爸爸溝通,讓他不至於反應太大,這再次凸顯了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大女兒與爸爸吵架負氣離開,由於爸爸對大女兒有較大的期待,如果孩子們在吵鬧,都會責罵最年長的孩子,這讓大女兒跟爸爸的關係較為緊張,有一天作者為了帶大女兒去看牙醫,特定排出時間帶孩子去,但是在路途上,爸爸與女兒又吵了起來,大女兒的受不了直接下車離開,作者面對這樣的情況,先穩定自我,與丈夫溝通行程變動的困難,如果是我在當下的情況,一定會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責怪丈夫,也會把擔心以負面的情緒轉到孩子身上,這會讓自己與家人都受傷,作者雖然也是非常擔心孩子的安危,但卻可以不把自己情緒拿來傷害他人,另一方面也覺得孩子真的長大了的感慨。
最讓我感動的行為是,孩子在外冷靜過後回到家,打電話給媽媽報平安,孩子在事後有表達她其實也猶豫是否要報平安,但不想讓媽媽擔心,這樣的行動讓作者深感感動,也反映出良好的母女關係。
我們常常會忘記在孩子展現正確的行為時給予正向的回饋,往往都是孩子做錯誤才去反應,這樣的忽視會減少孩子們表現正確行為的動力。就像是吸引力法則,如果想的都是負面想法,那吸引來的都會是負面的事件。
一句教養的初心為「連結」,只有連結,才能讓家人在爭執時,不受撕裂的傷害。
短短的一句話可以傷人也可以救人,書中的内線法,先穩定內在,設立界線,再以溝通連結孩子的內心,連結家人,遠比改變家人更重要。
我們是父母,不是警察,不要急於揪出孩子的錯誤;我們不是法官,不用來判定孩子的未來;我們不是老師,不及於教導孩子什麼才是正確。作者在書裡一直強調「聽核心」,以不解決問題為依歸,用真誠聆聽的方式貼近孩子,以欣賞的語言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