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堂課「提升整體認知」

第十五堂課「提升整體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透過不斷的練習,我們可以提高孩子的視角,使他們不僅專注於「局部」,而是對整體有更「完整的認知」。這樣的訓練能夠讓孩子練習更多完整的描述,而不是草率地從局部就下定論。

一、在家中

1.可以觀察家裡玩具的描述,並引導孩子說出「有.....有.....還有.....」,這個芭比娃娃有漂亮的長髮,有漂亮的衣服,還有華麗的房屋,讓孩子練習完整事務描述的過程。

2.可以運用圖卡,讓孩子擺設家中的擺設及方位,並讓孩子介紹自己所建構的空間。


二、外出時

1.可以利用天橋,讓孩子從高處俯瞰整個馬路,觀察汽車道、人行道、斑馬線以及紅綠燈之間的交通流動情況。

2.去超商或大型量販店時,可以觀察店內販售的物品分成哪些區域,以及食品、民生必需品、生鮮蔬果和乾糧是如何分類的。(對於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進一步討論沒有分類會造成哪些影響,以及分類的優點有哪些)

帶領孩子大空間、大範圍的觀察,以全部而非局部的面向

==============================

此堂課使用仿真青菜,讓每位孩子都進行介紹,包括外表顏色、分類和單位。例如:這些是屬於蔬果類,有兩顆紅色的青椒、兩顆綠色青椒、兩顆紫色的茄子、兩朵咖啡色的香菇、兩顆白色的蒜頭,蒜頭裡面撥開是一瓣一瓣的。

raw-image

這個蛋糕是圓形的草莓蛋糕,上面裝飾著草莓、藍莓、覆盆子、薄荷葉、巧克力片、草莓醬和鮮奶油。另外,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巧克力蛋糕,由巧克力形成,帶有榛果碎片,還有巧克力海綿體組成的蛋糕。讓孩子練習描述形狀、裝飾和口味。

raw-image

透過語言課的不斷練習,我注意到我的兩個孩子詞彙進步很多。我的女兒目前是大班生,有一天我請她幫忙把枇杷拿給AA老師。下課後,我詢問她是否有幫我把枇杷給老師了。她回答道:「有啊!姑姑先幫我把它拿給值班老師,然後值班老師再把它交給OO老師。OO老師將它放在鞋櫃上面,AA老師進來後看到枇杷,便將它放在櫃子裡面,並將錢裝起來,放進資料袋裡要給媽媽。」當下,我感動得不行,因為女兒能夠完整地描述整個過程。這些陪伴他們練習的時間是非常值得的。其實,許多孩子無法完整描述一個事件,這可能會導致大人無法理解他們的想法,產生誤會。因此,語言的練習非常重要,不僅幫助他們的語言能力,也讓他們能夠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avatar-img
親子邏輯思維共學之路的沙龍
10會員
40內容數
親子生活花絮,歷歷如在眼前,慢慢寫下寶貴親子相處花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就是信任,家庭是我們學習信任的首要地方 一個人的信用能力多少,都攸關著這個人的可信度,可信度影響觀感,也影響機會
這堂課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洞察力,讓他們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來推斷可能的原因和後果,並學習將事情的排列順序整理清楚。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事情背後的原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利用了烹飪時會用到的辛香料,來讓孩子觸摸、嗅覺、味蕾得到刺激,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使用「一⋯⋯⋯就⋯⋯⋯」這種句型,讓孩子在課堂中能夠連貫前後的表達。
「A是B/B在A」主題為讓小朋友了解許多事情與物品像是一串一串的連結,讓孩子們能理解一樣物品背後會有很多連結。 認識柑橘類水果,哪個是柳丁?哪個是
擴展小朋友對於「人際關係」和「社會運作」的全面認識。人際關係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社會聯繫、連結或從屬關係,社會運作不只指涉個 人,也包含團體或組織,例如公司或政府。社會的運作看似自然,但卻是由許多個人和團體,在不同時間、地點,對特定目的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社會行動,所共同創造出來的結果
「A有B」「B在A」的概念 透過實際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這個概念。例如,床在家裡的角色和床在飯店的角色可能不同,但都存在著相同的物品。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就是信任,家庭是我們學習信任的首要地方 一個人的信用能力多少,都攸關著這個人的可信度,可信度影響觀感,也影響機會
這堂課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洞察力,讓他們透過觀察身邊的事物來推斷可能的原因和後果,並學習將事情的排列順序整理清楚。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思考事情背後的原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們利用了烹飪時會用到的辛香料,來讓孩子觸摸、嗅覺、味蕾得到刺激,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使用「一⋯⋯⋯就⋯⋯⋯」這種句型,讓孩子在課堂中能夠連貫前後的表達。
「A是B/B在A」主題為讓小朋友了解許多事情與物品像是一串一串的連結,讓孩子們能理解一樣物品背後會有很多連結。 認識柑橘類水果,哪個是柳丁?哪個是
擴展小朋友對於「人際關係」和「社會運作」的全面認識。人際關係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社會聯繫、連結或從屬關係,社會運作不只指涉個 人,也包含團體或組織,例如公司或政府。社會的運作看似自然,但卻是由許多個人和團體,在不同時間、地點,對特定目的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社會行動,所共同創造出來的結果
「A有B」「B在A」的概念 透過實際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這個概念。例如,床在家裡的角色和床在飯店的角色可能不同,但都存在著相同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