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呼吸的探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沒有配合上呼吸,就不是在做瑜伽。」-Mi

關於呼吸,可以說的實在太多了,基本上要活著需要呼吸。而瑜伽的挑戰幫助我發現,我可以打開更多的空間,更能夠呼吸。


這個月的主題是後彎,我們可以站著後彎、高跪姿後彎(駱駝式)、趴著後彎(蝗蟲式)、躺著後彎(橋式及輪式)。而這些後彎有一個呼吸上的共通點,就是因為前側充份的伸展,後側肌群用力地收縮,呼吸的時候只剩下側邊可以擴張。所以老師先預備了一系統的動作,打開側肋,幫助能在呼吸之中進入動作。


呼吸的可能性打開之後,就是整條脊椎的暖身,可以利用貓牛式,由骨盆核心啟動整條脊椎運動,此時要注意肩胛中間的位置必須飽滿,不可讓整個胸腔往地面掉落,肚子也不可垂下來。整個核心穩定,肌肉才有適當的張力能夠協調運動。而後由四足跪姿,膝蓋離地,進入下犬式,像貓咪一樣地伸懶腰,讓脊椎變成一個溜滑梯。


脊椎前後的熱身完成,即進入胸椎旋轉打開的動作。這個動作也能幫助胸肋活動度增加。


今天最後的動作,是以磚靠牆作為支撐,嘗試完成半輪的動作。還記得去年這個動作引起我好大的恐懼,今天我發現自己更有力量了,雖然還不能撐起完成式的半輪,但已經可以撐到頭頂地,向後看了。


另外,我也發現自己下課後,回想課堂上的動作,幾乎可以記起八至九成的動作。這些都是我以前辦不到的。


醫師誓詞裡說道:「身為醫業一員:. 我鄭重地保證將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病人的健康與福祉將為我的首要顧念。」

我想我是很認真的看待這幾句話,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並不懂得何謂健康?也不懂得何謂服務?然後我離開了,過程中有苦有樂,也有很多的茫然。但是冥冥之中,一切仍照著我的曾經立下的誓言在走。

為了更了解身體的健康,我學習瑜伽 ;為了更了解心靈的健康,我學習心理學和佛法。

感謝自己的認真,在醫學院和醫院累積了人生經驗,在學習能量心理學的時候打開宇宙的視野,在聖嚴書院佛學班建立佛學的架構,在接觸瑜伽的時候認識了自己身體的侷限和可能性,也體會到關於各種平衡的智慧。

這些文字和實踐,就拿來獻給此生的自己,謝謝自己一直認真勇敢而誠實的活著。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天晚餐吃小火鍋,孩子看見鍋子裡冒出陣陣白煙,突然問大人們:「為什麼煙看得到,空氣看不到?」爸爸眉頭一揚說:「ㄟˊ,這個問題很有趣,問得很好。」接著說:「你看這個火鍋裡有什麼?所以會產生煙?」孩子說:「水。」接著又說:「可是燒香沒有水,也會看到煙啊。」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緣起論的種類, 不管何種都是為了斷苦因苦果,那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是為了順應不同眾生的根器。
世間的一切都有相對應的兩個面和中間,不執著任一邊,也不執著中間,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恆存不變的特質,即是空、無自性、無我。
佛法的正見,合乎三法印,合乎因果因緣觀,是中道的空觀
第一講是宗教與佛教。講的是「何謂宗教?」「宗教有哪些分類?」「佛教是不是宗教?」和佛教的起源。 這種研究學問的講題,看了讓人退後三步,聽完卻釐清我內心很大一部份的困惑。
昨天晚餐吃小火鍋,孩子看見鍋子裡冒出陣陣白煙,突然問大人們:「為什麼煙看得到,空氣看不到?」爸爸眉頭一揚說:「ㄟˊ,這個問題很有趣,問得很好。」接著說:「你看這個火鍋裡有什麼?所以會產生煙?」孩子說:「水。」接著又說:「可是燒香沒有水,也會看到煙啊。」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而提倡人間佛教,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緣起論的種類, 不管何種都是為了斷苦因苦果,那為何要有不同的說法?是為了順應不同眾生的根器。
世間的一切都有相對應的兩個面和中間,不執著任一邊,也不執著中間,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恆存不變的特質,即是空、無自性、無我。
佛法的正見,合乎三法印,合乎因果因緣觀,是中道的空觀
第一講是宗教與佛教。講的是「何謂宗教?」「宗教有哪些分類?」「佛教是不是宗教?」和佛教的起源。 這種研究學問的講題,看了讓人退後三步,聽完卻釐清我內心很大一部份的困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年輕的時候不喜歡瑜珈,總覺得是靜態的運動,加上本身身體僵硬,幾乎很少有動作可以完美的達成,後來經過學習,才知道運用呼吸以及對動作的了解,需要配合意念,雖無法做得跟老師的動作一樣,但對身體確實產生極大的幫助,漸漸的越來越喜歡這個能夠伸展及放鬆的課程。 其實跟對老師也很重要,有些老師一直要求學員的動作
Thumbnail
透過呼吸運動進行自我療癒,讓身體與內心同步,相互調適。對自己好一點,走在自己的選擇裡,透過放鬆的體驗,練習持續著生活,讓放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
現代「瑜伽」的一系列修身養心方法 呼吸法加上冥想法 能達到身心的合一 體肉上的富足與心靈愉悅之感 #寫作練習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科學證明,瑜珈具有療癒、恢復和幫助人們維持健康的力量。但同時瑜珈也是我們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瑜珈療法」(Yoga Therapy),雖然多著重於改善身心健康,但它也有可能指引和及協助我們轉化生活。 如果瑜珈或瑜珈療法要成為一種指引和轉化生活的方式,它必須包括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從貓式基本動作、單舉、行走、貓牛式 你獲得的效果是 #潛沉靜心 頭頸一直線的覺知 背部肌肉 全身筋膜 健康不見得要多努力去追求 而是能一天天地 在看似微小卻真正有益的事上踏實地做,那就對了 瑜伽可動亦可靜。相對於操練式瑜伽,「出乎於心」的瑜伽則可活絡身心,亦即:身體上可暢通氣血,情緒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年輕的時候不喜歡瑜珈,總覺得是靜態的運動,加上本身身體僵硬,幾乎很少有動作可以完美的達成,後來經過學習,才知道運用呼吸以及對動作的了解,需要配合意念,雖無法做得跟老師的動作一樣,但對身體確實產生極大的幫助,漸漸的越來越喜歡這個能夠伸展及放鬆的課程。 其實跟對老師也很重要,有些老師一直要求學員的動作
Thumbnail
透過呼吸運動進行自我療癒,讓身體與內心同步,相互調適。對自己好一點,走在自己的選擇裡,透過放鬆的體驗,練習持續著生活,讓放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
現代「瑜伽」的一系列修身養心方法 呼吸法加上冥想法 能達到身心的合一 體肉上的富足與心靈愉悅之感 #寫作練習
Thumbnail
呼吸,乍似簡單自然,甚至是本能的生存必須,卻反而平時都被忽略。好好地深吸一口、穩穩地緩慢吐出,隨著瑜珈練習,一次一次,感受這項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似乎也連帶地觸發善待之心,更感謝了這副應著我的任性,日夜勞累的身軀。
科學證明,瑜珈具有療癒、恢復和幫助人們維持健康的力量。但同時瑜珈也是我們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 近年來受到全世界關注的「瑜珈療法」(Yoga Therapy),雖然多著重於改善身心健康,但它也有可能指引和及協助我們轉化生活。 如果瑜珈或瑜珈療法要成為一種指引和轉化生活的方式,它必須包括
Thumbnail
所謂修身養性,或許這也是其中一環。不牽連、不過度,隨著一個一個瑜珈動作,感謝這個容納我們的空間,包容一切伸展,也涵括輕鬆的笑語或低落的汗珠,好的累的,一概承受。
Thumbnail
從貓式基本動作、單舉、行走、貓牛式 你獲得的效果是 #潛沉靜心 頭頸一直線的覺知 背部肌肉 全身筋膜 健康不見得要多努力去追求 而是能一天天地 在看似微小卻真正有益的事上踏實地做,那就對了 瑜伽可動亦可靜。相對於操練式瑜伽,「出乎於心」的瑜伽則可活絡身心,亦即:身體上可暢通氣血,情緒
Thumbnail
瑜珈課總是能讓我看到更多,不同於以往對於世界的探索,更多的是對內的自我審視。例如引言,是真切地感受到身體的實物與內部的每個環節,以及各項的身體素質,是息息相關的。能不能做到某些動作、能持續多久,如同木桶效應,終究是取決於木板最低的一個邊。綜合性的自我成長,或許才能支撐起更大的願景。
Thumbnail
喜歡瑜珈,是真正的專注。還搞不清楚太多姿勢的名稱,隨著老師的口令,左腳右腳、點地抬起,身體嘗試從未做過的動作,延展的、痠痛的,是已知脆弱無力的舊傷部位,或從未動用過的肌群,在自己的極限內,緩緩復健也好、開拓未知也有,一點一點探索藏在身體裡的更多可能性,覺知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認識自己,即使是物理層面上
Thumbnail
從《瑜伽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到個人在練習瑜伽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探討瑜伽體位法的意義以及對身心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悟,鼓勵讀者不斷提醒自己瑜伽的目的,並將這些想法融入每一次的練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