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糯米為基底的亞洲風味糕點,其實更適合素食者和無麩質飲食者享用。不需加蛋增稠或打發,製作上也少見利用高溫烤焙,大部分是利用蒸氣及水煮而成;水溫最高僅100度C,減少了高溫對油+糖+澱粉的變異影響,對重視健康的朋友來說,應該是較好選擇。
印尼、泰國、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都有著相似卻又各具特色的米製糕點,上一篇文章分享的「草仔粿」即是一例。吃完鹹的就想吃甜的,同時也為了相挺傳統米食,這周再度以糯米粉和艾草為主材料,繼續和大家分享適合春天享用、傳統又新穎的甜味米點心。
該如何稱呼它?其實我有點苦惱。
大概是受日本的影響,糯米製成的甜點,台灣人慣稱為麻糬Mochi 。台灣麻糬的傳統做法有二種,一是將糯米浸泡一晚之後磨漿,把水分瀝乾後再蒸熟。第二種是將糯米煮成飯之後,直接放入容器用木棒搗捶,等飯變成黏黏的糰狀,最後沾裹上芝麻粉、糖粉、花生粉享用。
這周的做法偏向第一種,但口感又有點像第二種,所以我決定稱它為「紅豆艾草糕」。幸福的我使用磨好的現成糯米粉,混合所有材料蒸熟後,整形即完成,步驟和時間比傳統做法節省好多。調味及外型較偏向韓式,甜度低,而且外層裹的紅豆粒是乾的。去過濟州島的讀者可能有吃過,他們使用的紅豆粒甚至是不加糖的,但我還是加了一點點糖。若覺得不夠甜,可以自行再加糖,但建議大家不要做成蜜紅豆版本,黏黏濕濕軟軟的蜜紅豆,容易讓人忽略要細細感受紅豆的香氣,那就太可惜了。電鍋剛煮好的台灣紅豆,大概是很新鮮的關係,真的超級香又有滋味,請大家務必不加糖吃吃看,一粒紅豆咀嚼30秒再吞下,會愛上。
提到紅豆,順便再提一下這次的紅豆煮法稍有不同。以往我是將紅豆泡水一晚,再換新的水用電鍋煮,以為這樣即可去除掉豆類表面都會有的凝集素(Lectins,有一說會影響腸胃)。這次除了浸泡還多了一個殺青步驟,水滾後煮10分鐘,瀝掉水分再加新的水進電鍋煮,對腸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而言,會更體貼喔。
完成後的紅豆艾草糕散發著艾草清香和台灣紅豆的自然甜香,放到第二天依然維持柔軟Q彈。端出去分享時迅速光盤,連擔心長輩吃糯米不好消化的鄰居,吃完的隔天還想要跟我下訂單買來送人,哈哈!(沒在賣喔,一個人能力有限) 所以又做了第二回,並變化方式將艾草糕尺寸再縮小,外層改裹紅豆沙,剩餘的紅豆沙則大氣的舖滿在盤上,看著看著越發覺得像「土」哩,本來還想學日本庭園玩一回餐盤「枯山水」,可惜時間不夠,最後只搭配上堅果擺飾,也是蠻美的啦~(有嗎?)
春雨連綿,假日就在家做紅豆艾草糕吧,配著熱茶享用,沒想到竟創造出笑呵呵暖洋洋的家庭氛圍喔~
☆紅豆餡
☆艾草糕材料
如果我的內容對你有用,歡迎動動手指訂閱或分享給需要的人,來支持我,讓我可以持續前進,把台灣米的無限創意製作出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