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已走過五個年頭,有六屆高中部學生經歷了這一系列課程。在系列課程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二林譜課程的「譜」,原來意旨為家譜的意涵,是透過認識自我與生活環境來進行的學習方式。然而,「譜」同時也是能夠記錄音樂的形式之一,循著這樣的連結,才催生了這門獨特的課程,對於生活在二林的孩子們而言,鮮少能夠接觸到正式的音樂演出,對於創作歌曲的想像,多半受到主流流行文化的影響,較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出發,進而產生創作的動機。這門課程,曾經邀請黃瑋傑、台青蕉樂團、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吳志寧、曾立馨、食土不二植人實驗室阿盧、裝咖人、微醺開根與鄭宜農,每一個音樂人都帶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和音樂風格。這篇文章,我們將帶著大家一起回顧這些年課程當中發生的故事,也藉由一首歌曲,一起認識每一位創作者。
來到二林譜水泥地音樂會的首位音樂人,是來自高雄美濃的黃瑋傑,在《街聲》的個人介紹上,如此寫道:
來自高雄美濃,從事客家及多種音樂創作,關注及參與許多社會、環境議題,創作多聚焦農鄉各面描寫、傳統文化傳承、社會現象觀察及自然環境珍惜等面向,核心關懷為人與土地細微之聲,期望透過音樂將許多真實故事帶到更遠更多地方。2014年底發行首張客語創作專輯《天光。日》,以罕見<不定價>方式進行專輯販售,期望讓喜愛的聽者能視自身狀態取得及共享。專輯入圍第26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客語演唱人獎,獲第6屆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中國2016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客語專輯獎。2017年發行第二張專輯《夜色》,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最佳客語歌手獎。
黃瑋傑作為一位以母語進行創作的音樂人,同時也關注許多臺灣社會中的種種議題,許多創作的根本,即是取自於社會,也因此有了「不定價」販售專輯的想法,讓取之於社會的創作,再以每個人可負擔的方式回到社會之中。在這堂課程中,他分享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在升學、啟蒙與探索之間,發生了許多自我追尋與探問的時刻,爬山溯溪、走路回家、出走西藏、再闖內蒙,大學期間一次次眼界大開,在那些決定中,夾雜著許多害怕、惶恐與不確定,與此同時,內心也逐漸變得強壯。
看似找尋到人生方向的時候,接連著的社會運動,再次讓他選擇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樂生保留運動、美麗灣事件、霄裡溪汙染、中科四期徵收案,乃至於家鄉的美濃反水庫,都成為歌曲創作的內容,一首首歌唱的都是對於土地與人的關懷。這些創作,都是來自於十分深刻的積累與沉澱。關懷社會,同時也關注於自身的家族故事,《阿芳仔个家族農業史》就是從自己的家族故事中,發現台灣農業發展的縮影,而後的創作,也開展至社會中的勞動身影、移工族群與家鄉風景。
課堂的最後,他提到三個面對人生的關鍵:第一是要有勇於夢想的勇氣,第二則是為他者付出的心意,最後則是別忘了回望故鄉。
推薦歌曲:〈相思仔寮〉
接續登場的音樂人,是來自同樣來自高雄的台青蕉樂團,深耕旗山的他們,如此介紹自己:
台青蕉樂團成立於2008年,組成的元素為「台灣」、「青年」、「香蕉」。創作基底從農村出發,為香蕉產業發聲,以對家鄉濃厚地情感入歌,為故鄉高雄旗山唱出一首首真摯流暢的搖滾歌曲。台青蕉是台灣少有將農村產業與音樂做結合的樂團,初衷為推廣家鄉旗山的香蕉產業,在歌曲及現場演出中傳達對於土地的關懷、產業興衰的觀察及對於實踐的熱情,結合音樂人及農民的角色發展出極具特色的樂團取向,吸引更多人關注在地青年的聲音。
這個台青蕉,並非那個「台清交」,他們是來自土地的優良學府,在音樂創作的同時,也從事農務、開店、社區營造等工作,運用自己的種種知識、技術,讓自己留在自己家鄉生活。台青蕉的團員們在課堂中輪番分享,提出許多專業能力,不僅是能夠運用在城市,農村也很需要年輕人的投入,回到農村不僅是務農,不管是理科知識、文科知識或是社會科學,都應該能夠找到相對應的位置。
主唱老王在分享中,問了問現場的同學們,有沒有日後想要回到二林來發展的想法,全場僅有幾個人舉手,大部分的同學或許仍然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若日後真的要回到農村,我們究竟還能有什麼樣的想像?台灣長久對於農村的想像缺乏,造成「遠離農村」似乎成為一件必然。台青蕉在地實踐的過程裡,也曾經歷過一段不被人看好的時光,遭人質疑為什麼年輕人要回到旗山種香蕉?做香蕉蛋糕真的有人會買嗎?在地的文化有什麼值得關注?
旗山是如何被「香蕉」產業撐起來,這個水果對於地方而言,究竟有什麼不可撼動的力量?台青蕉的經驗告訴我們,地方本來就該充滿想像,且是一個充滿生活感的所在,當我們仔細去觀察、探究和反思的時候,或許就能找到一條歸鄉的路。
推薦歌曲:〈種下青春〉
109學年度,在黃瑋傑、台青蕉所帶來高雄美濃與旗山的故事後,這學年度兩位音樂人,都是來自彰化在地,上學期是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街聲》的樂團介紹寫著:
2007年成軍,以台語民謠、搖滾精神為創作基底,透過音樂書寫表達對台灣農村、底層社會與永續土地的關懷,在風格上打造出獨樹一格的台式農村民謠搖滾。透過音樂分享對文明、進步的省思,始終走在追求真理與正義的道路上,對土地充滿熱情與理想。把每一次的表演都當作一趟旅行,把每一首創作都當成是給台灣的美麗詩篇。秉持著對於土地的愛與信仰,將其強大的能量灌溉在音樂裡,反饋給台灣土地。旋律時而憤怒激昂,時而溫柔傾訴。但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都是這塊土地所孕育的,最樸實自然的力量。
農村武裝青年的誕生,與許多土地議題相關,早期經常會出現在許多街頭抗爭的場合,為了不同的群眾發聲。主唱阿達出身彰化,他提到自己從高中開始玩音樂,十分好奇同學們有沒有類似的音樂夢?並提到當我們接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時,就會覺得許多事很難達成,在還沒有認真看待自己身邊的環境時,很常只是想要盡快遠離。
整天想著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時候,是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回到農村生活的。阿達如此說著他人生中的某個時刻,也如同社會中大部分的人一樣,想像著自己在遠方,而不是回到故鄉,然而,我們從阿達所創作的歌曲當中,可以看見許多對於家鄉土地的關懷。〈望水〉告訴我們水圳滋養了糧食,〈濁水溪出代誌〉訴說著母親之河數百年來的悲傷,〈白海豚之歌〉則是西海岸媽祖魚的記憶,一首一首歌曲源自於彰化平原這塊大地飽滿的養分。
其中,〈白海豚之歌〉創作的時空背景,是國光石化設廠時所引發的白海豚危機,雖然這是一首兒歌,卻承載了許多當時的記憶。從事後看來,國光石化最終沒有設置在芳苑、大城一帶的海岸濕地,白海豚的棲地保留了下來,但這段歷史對於學生們來說,可能是相當空白的一段。在課程的尾聲,阿達帶著學生一起練習大聲唱出〈白海豚之歌〉,學生也積極地詢問歌詞內容,以及如何正確的發音,透過這樣的過程,彼此一起透過歌曲去理解,人類與土地、海洋,都應該相互尊重而非相互掠奪。
推薦歌曲:〈白海豚之歌〉
109學年度下學期,來到二林譜的音樂人是同樣出身彰化的吳志寧,在一則衛武營的演出資訊上如此介紹他的創作經歷:
吳志寧,他是929樂團的主唱,更是929的創作靈魂,929所有動人的歌曲,都是透過他誠摯的歌聲,深刻的傳達給你。他是鄉土詩人吳晟的兒子,也就是大家在課本裡都讀過的〈負荷〉裡的甜蜜的負荷,他不只傳承了爸爸豐潤的文采,更承接了吳晟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
在這場分享裡,吳志寧就是從自己和父親的關係開始說起。他提到自己經常被稱為吳晟的兒子,因為國文課本收錄的〈負荷〉,讓他人生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去思考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他說:「我的爸爸是吳晟,在我國二那一年,同學和老師都覺得我應該考一百分。」從國高中的時候開始,他就知道自己想要走向音樂這條道路,也一心想要到台北生活,不過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之下,最後去到了中興大學森林系,但也巧妙地開啟音樂創作的日子。然而,為了拉近與父親之間的距離,他開始為吳晟的詩作譜曲,把父親的詩唱成歌曲,甚至寫了第一首台語歌曲〈全心全意愛你〉。
〈全心全意愛你〉原詩名為〈制止他們〉,是一首心疼臺灣母親的作品,在改編為歌曲後,更添增了吳志寧自己的思考與意涵。從人生志願的選擇、與家人相處的日常,到不同階段看待人生的轉變,吳志寧重新看待自己所生活的這塊土地,寫出一首又一首動人的歌曲,這其中有著土地的故事、家人的故事,還有父親為台灣這塊島嶼所書寫的文字。
推薦歌曲:〈全心全意愛你〉
時間來到110學年度,在這個學年來到二林譜的兩位音樂人,都是從他鄉來到彰化落腳的女性創作者,上學期登場的是曾立馨,他在《街聲》如此介紹自己:
倔強的創作人,出生於台中。2017年發行第一張獨立創作專輯《你想聽到的那些?》後,覺得自己的音樂不夠有趣,為了學習北管定居彰化,試圖將生活的所見所聞寫成歌,雖然台語不好,但認真學習,並嘗試創作台語歌,目前正在準備閩南語創作專輯。
對於曾立馨而言,成為音樂人的過程就是一場冒險,她從2015年30天的環島之旅說起。在那趟旅程中,她以歌唱來交換食宿,63場的演出之後,走到了更遠的地方,也看見音樂創作更多的可能。她說:「有些事情只要勇敢開口,就會有很多的可能性。」
曾立馨認為很多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因為沒有展開行動。然而,憑藉著一顆大心臟,她不僅走入社區聆聽長輩的聲音,移居彰化學習北管,並且將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融合,走出一條自己的音樂路,也唱出屬於自己的音樂故事。
從他方到地方,是一條不容易的道路,曾立馨藉由音樂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理想,勇於為生活冒險及負責,透過生活所累積的情感,都顯現在她許多描寫土地的歌曲裡,每一首歌,就像是唱給土地,以及居住於土地之上的人們所聆聽。
推薦歌曲:〈kuxul yaku isu balay〉
110學年度下學期,遭逢疫情停課期間,但仍然邀請到食土不二植人實驗室創辦人,同時也是農村武裝青年樂手的阿盧(2023年離團),她從事過各種非典型工作,包含喜事與喪事的樂師、民宿管家、街頭藝人、農村臨時農工、樂團樂手,到個人品牌「食土不二」的創立,在非典型工作的生活裡,沒有所謂的固定上下班時間,也沒有既定的工作模式,在每一種身分轉換的背後,其實都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來學習。
在這些工作堆疊的背後,不管是對於地方故事的熟悉,對於音樂的執著,以及將土地與人化為作品的力量,相信從土地而來的養分,就是我們每個人立足於這個社會的根,而這些滋養也成為一個又一個行動的開始。在阿盧的農村生活裡,每一個環節都緊緊相扣,所謂的半農半X,其實也就是生活的實踐。
在分享的最後,阿盧也鼓勵同學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多去看看和自己不同領域的人們,感受和自己原本截然不同的生活樣貌,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並勇於實踐自己的天賦。她也提到,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在農村生活,但不管在哪裡生活,都是必須好好的評估,詢問自己究竟適合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111學年度,邀請到兩組以母語為創作基礎的樂團來到課程當中,上學期是入圍2022年金曲獎年度新人獎的裝咖人:
「裝咖人Tsng-kha-lâng」音樂結合傳統北管,注意著臺灣的庄跤、受難孤魂故事。慣勢用陰神、陰身、鬼怪神摻入歌曲故事。
簡短的介紹,以臺文進行書寫,這也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上。裝咖人的作品《夜官巡場》,以文學與音樂進行跨域呈現,藉由小說文字與音樂歌曲兩種方式,嘗試想從不同的形式當中,產生作品之間獨特的互文性。裝咖人的創作源自於鄉間傳說、白色恐怖記憶,甚至是所謂的鬼故事。
主唱張嘉祥分享了和專輯同名的小說作品《夜官巡場》的故事片段,同時訴說在他記憶裡的民雄鄉間,廟宇、水圳、林道和各式產業的景色,他藉由文字和音樂來爬梳台灣土地過往的記憶,而另一位主唱戴睿駿也向同學們提醒,不要認為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沒什麼,反倒是要去好好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未來都有可能成為自己創作的養分。
在裝咖人的音樂中,具有十分深厚的故事性,並且結合北管樂器、電吉他以搖滾樂的方式來呈現,而這些創作基礎,都源自於主唱張嘉祥自小在民雄火燒庄的成長經歷,而這些記憶與台灣歷史的揉合,成為《夜官巡場》專輯與小說的血肉。
推薦歌曲:〈林秀媚〉Lîm Siù bī
111學年度下學期,登場的是微醺開根,他們是以原民語言作為創作根本的樂團,這是二林譜講唱會首次邀請到以原民元素作為創作內涵的音樂人:
開瓶酒 點根菸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當火生起的時刻來臨請記得,保持微醺◉‿◉
微醺開根 Radiw Raliw從原民的視角出發,讓同學們一起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的多元族群,並理解其文化故事,他們以「從文化認同到創作發想」為題,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他們創作的歷程。微醺開根的成員來自台灣各地,涵括泰雅、阿美、布農、排灣和漢人,試圖唱出年輕世代與原鄉之間的關係。
課堂上,多首歌曲如〈我們〉、〈西邊的太陽〉、〈沒有名字的人〉都唱著不同角色在面臨回家這個議題上,存在著許多矛盾與糾結的心情,在失根與尋根之間來回擺盪。在音樂之間,團長Teymu Boya 和 FUIS 也和同學們有許多互動,像是一起認識二林的地名由來,是來自於巴布薩族的社名,以及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加分議題的種種刻板印象,開啟了許多理性的對話。
這樣的對話過程,微醺開根期盼能夠讓大家一起思考,在臺灣這樣有著多元文化的島嶼,彼此互相尊重,才是自由的前提,沒有尊重的自由,很有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刃。
推薦歌曲:〈沒有名字的人〉
112學年度,二林譜有幸參與由音樂人鄭宜農所發起的【金黃色的種子】校園巡迴講唱,2023年鄭宜農榮獲第3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獎,及第14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另類流行歌曲獎,在她的《街聲》如此介紹自己:
從遺世獨立的《海王星》,經歷組成樂團「猛虎巧克力」與參與Special Project「小福氣」,2017年開始,宜農回歸個人,陸續發行了第一次自己全編曲、製作的《Pluto》,以群體意識為題的《給天王星》,再到2022年,一張探討溝通與語言的全台語專輯《水逆》,加上期間撰寫的電影、電視劇、電玩主題曲,宜農至今參與的音樂作品多達上百首,同時,從2007年至今累積多部戲劇作品的演出、編劇與配樂,以及四本文字作品的出版,這位創作者似乎擁有無限能量,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變化。
在這場分享裡,鄭宜農從自己的名字開始說起,她提到這個名字對於來自宜蘭的她,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接著,她則是說到出道以來,經歷過許多角色的轉變,從一開始的演員,到後來的歌手和文字工作者身分,直到現在時不時都依然會有徬徨的時刻。
從自己的出身,成長的歷程,人終其一生似乎就在他人與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那些先天的條件與後天的框架,都成為每一個人複雜的組成,對於鄭宜農來說,那些過程都是成為創作的重要養分。講唱過程,鄭宜農為大家帶來她在全台語專輯《水逆》中收錄的〈人如何學會語言〉:
大雨沃佇你的身軀
寒風伸入我的龍骨
咱展翼親像初生的鳥仔
用全身的氣力
命運淹過你的目睭
寂寞哽佇我的嚨喉
咱展翼親像初生的鳥仔
用全身的氣力
啊 不知不覺
這無人之境煞想著 你定定唱的歌
並無改變的 想欲輕輕仔放
開喙才發現 猶原是深深的願望
毋願從今以後 只有永遠拄袂著
用阮全部的意志 往彼此來飛
這首〈人如何學會語言〉,同樣入圍第34屆金曲最佳作詞人獎,歌名源自於吳明益於 2019 年出版的短篇小說《苦雨之地》中的篇章〈人如何學會語言〉,是鄭宜農在閱讀之後所書寫出來的作品,最重要的核心在於人學習語言如果是為了溝通,那我們是否真的學會語言?而台語作為她的語言,又該如何重拾這個語言?
從這些思考裡,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為什麼鄭宜農在不斷變化的過程裡,卻又回歸台語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語言,這樣的經驗彷彿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特且不可取代的,對於自身的探索,以及生活的覺察,便是充滿養分的土壤,伴隨著生命不斷成長茁壯。
推薦歌曲:〈人如何學會語言 How the brain got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