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的目的:在被擁有與給予間尋找生命的意義

2024/05/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因為修了課而在線上聽了

Rick Warren (1954/1/28~ )的 TED Talk ,


講題是個大哉問: 談人生的目的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

很費力才找到那埋在冰凍三尺之下的感覺


心得文如下:

---------------------------------------------------

華里克牧師認為好的人生不是要看起來不錯 (looking good)、

感覺不錯 (feeling good) 或擁有財產 (having good),

而是要做一個好人 (being good) 以及做好事 (doing good)。


他將前三者視為「擁有」的層面,

從而論證因為總會有人擁有的比我們更多,

比較擁有什麼只會讓我們的心成為黑洞,無法企及“好的人生”。那麼相較之下,being good和doing good又從何有別於「擁有」的層面呢? 這其實也是一個我至今還沒完全想得通透的問題。


我對於好的人生的認知其實很簡單,我認為,只要活著的每一刻都能達到“活得自在,死得其所”這點,就是好的人生了。但是,若能擁有具信念以及夢想的人生,並且這夢想是可以幫助身邊乃至全世界的人活得更好的,這樣的人生的確是更能使我感覺踏實與有意義,同時又滿足了“活得自在,死得其所”這點人生指標。


而要達到可以幫助身邊乃至全世界的人活得更好的夢想,有別與「擁有」的層面,being good和doing good此兩「給予」的層面顯然是必經之路。華里克牧師說:「領導者,不是一個擁有者,而是一個引導者。」

無法擁有,意義何在呢?

在華里克牧師的「世界觀」裡,人生的意義來自於給予,這點我是十分認同的。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在台大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把台大五子棋社從停社8年的狀態復興了起來,中間從沒想過要擁有什麼,只有一個念想,希望五子棋社的存在能使更多人快樂。但不可否認的,我從中也獲得了巨大的快樂,認識了許多一輩子的朋友。這些收穫,我將之視為發散出去的「連結」,而非內縮擁有、造成塌陷的黑洞,有種白洞的感覺吧。實驗data的發表也是同樣道理。但發散出去的連結是否又真的能讓我們有快樂的好人生呢? 連結是否又只是另一種「擁有」的偽裝呢?


我想到了最近上映的電影雲端情人,雖然裡面探討的內容專屬愛情,但應也足夠見微知著。劇中的人工智慧軟體莎曼珊對男主角西奧多說: 「我屬於你,但我不專屬於你。」而當西奧多逼問她同時與多少人說話、同時愛著多少人時,莎曼珊回答:「感情不像盒子會填滿,愛得越多會擴張得越大。」


連結,不會因為連結點擁有的其他連結而變得不存在;


連結,是一種交互作用,而不是單向的擁有,


這就是我對於

「發散出去的連結是否又真的能讓我們有快樂的好人生呢? 」的解。


不管是親情、愛情、友情還是所有其他的人際關係,

或許,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可以關係作為輪廓,情緒波動作為內裡,如此構成一個無形卻又存在的大海罷。

如此說來,最終,與大海的連結,就是生命的意義。

--------------------------------------------------

不知大家對於生命的意義看法各是如何呢~


結果到最後腦中還是浮現那麼一句: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2014.2.24 筆

2會員
40內容數
萬物皆空.. 需要的 只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