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茶道與中國文化情懷 】演講筆記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飲茶法:

1.生煮羹飲

茶葉不晒乾,像煮菜湯一樣在鍋中煮。

大概在戰國時,開始有這種方法。

2.製團研末

製成團塊,以便保存。

自三國開始使用上述方法,主要在唐宋時代,最為流行。

3.茶葉沖泡

現代最普遍的泡茶方法。


陸羽《茶經》

  • 成書於公元758年前後
  • 飲茶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著作,全書七千多字,共三卷十節。
  • 劃分了飲茶的「史前史」和「歷史」。
  • 把種茶的方法、喝茶的場合、方法、茶具、儀式都記載下來。


飲茶的「史前史」

  • 生煮羹飲。
  • 源自神農氏的說法。
  • 原產地在中國西南、中印交界區域。
  • 巴蜀可能是人工採植栽培的發祥地。


南方產茶的證據:

  • 陸羽《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顧炎武《日知錄》:「是知自泰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 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竹簡木牌,有「檟一筍」、「檟筍」字樣。
  • 王褒《僮約》:「武都(陽)買荼(茶)」


漢朝至唐朝

  • 北方人不太飲茶,南方飲茶則從四川沿長江而下,發展到荊楚吳越一帶。
  • 以湯煮羹飲為飲茶的主要方式
  • 皮日休:「必渾而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
  • 開始製作餅茶,研碎使用
  • 三國.魏張揖《廣雅》:「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


唐朝飲茶大盛:有茶政、茶稅、茶馬貿易

a.由南方傳佈到華北以至塞外。

b.禪教大興,飲茶成為了寺院生活習慣,影響民間。

c.茶是日用生活必需品,因此成為經濟貿易大宗。

d.陸羽寫《茶經》,創新飲茶規矩與品味,茶道開始。


陸羽是孤兒,在寺廟長大,他所記載的茶道是比較民間化的飲茶方式。

陸羽創茶道,建立品茶藝術,《茶經》分十節

1.談茶的性質、名稱與形狀

2.羅列採造工具

3.說明種植與採製的方法、辨識精粗之道

4.詳列烹茶飲茶的器具

5.談炙茶、用水、煮茶之法

6.談飲茶的精粗之道

7.列述古代飲茶的記載

8.列舉全國各地茶產

9.談簡略的飲茶方式

10.主張圖繪茶事為背景


宋代有許多茶與酒的對比。喝茶是高雅的表現,喝酒卻會亂性。

  • 宋代團茶研末,精緻點茶。
  • 飲茶情趣的變化:點菜與鬥茶
  • 茶具的變化:崇尚建窑黑瓷


明太祖以擾民為由,禁止生產團茶,改喝芽茶。

  • 「罷造龍團,一照各處,採芽以進。」


元明時的三種用茶方法:

  • 茗茶,指茶芽散裝者,南方普遍使用
  • 未茶,指細碾點試者,「南方雖產茶,而識此法者甚少」
  • 蠟茶,指封蠟上貢的茶,「民間罕見之」


清代飲茶的變化

a.晚明品茗雅趣逐漸衰微,與國勢衰敗、民生凋蔽有關。日本和西方茶飲生活方式的興起

b.茶具的變化,青花白瓷與紫砂茶具的普及

c.福建製茶業的工藝變化,武夷工夫茶、岩茶、烏龍、鐵觀音等半發酵茶

d.普洱茶和紅茶,後發酵和全發酵茶。


日本的茶道,是中國唐宋寺院茶道的一脈相承。


中國現代有人把普洱與法國紅酒相比,普洱可以久存,亦可分出產年份。

20會員
454內容數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