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周」代表封建城邦時代,「秦」代表編戶齊民時代。傳統想法認為周與秦不是一貫,周代及以前都是美好的,秦代及以後都是不好的。問題回顧漢宣帝討論漢制與周政,顯然為不同政體與做法。柳宗元〈封建論〉否定聖王創制。李覯〈元紀二首〉質疑周代是否真的行仁政。毛澤東〈讀封建論〉認為秦代雖然滅亡,但後世繼續沿用秦朝管治方法。沈剛伯提出「秦法出自周禮」的觀點。引經入法從劉安謀反案的判決,可見是以意圖入罪,並不是罪行法定。(延伸閱讀:〈杜正勝院士過度簡化理解《春秋》的「無將」〉)使用儒經判案,用的是原心定罪原則。到了唐律時,只要不是犯了十惡,都可以原情議罪。《春秋》是議事以制,意即統治階層作內部討論,法律不向外公佈。鑄刑書和刑鼎都受到批評。肅殺的周道〈詩譜序〉的「憂深思遠」比「憂患意識」更深刻。《盤庚》顯示賞罰分明、恩威並施的施政風格。《康誥》同樣顯示法度明確的施政方針,對周朝本族人則重家族倫理,無不敬重法典、敬重文王。周秦兩極化嗎?周初文獻有許多軍事文獻,描述戰爭慘烈。《荀子・強國》記載了荀子在秦國看到了文武周公之道。秦朝任用官吏的標準是德重於才。秦皇統一天下後,頻繁前往東邊改正風俗、推行華夏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