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我所遇到的腸病毒 | 志在交流,而非指導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警語:文中的經驗只適用我家小孩,每個小孩的體質、特性不同,疾病治療等相關問題請詢問專業人士,必要時請即早就醫,感謝您的支持及配合。


簡介腸病毒(資料來源,衛福部)

相關海報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

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潛伏期:

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腸病毒4大重症檢核表:


回到主題:我所遇到的腸病毒

請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人事物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腸病毒,不是停課當下,瞬間植入孩子的身體裡的。

究竟,如何快速將病毒排出體外呢?

那就,請聽我娓娓道來...

淺聊飲食、隔離、排毒、情緒

醫院的產房,迎來孩子犀利的哭聲,臍帶被剪斷的當下,身體正式與母體分開,也正式展開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人生。

足月正常的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從母親肚裡的無塵室,馬上與媽媽同在一個空間,不需要隔離;但是在飲食上,卻得階段性的餵養。 大致上的飲食歷程: 奶,放在有殺菌消毒過的奶瓶裡 ->全熟的副食品 ->全生的副食品(水果) ->牙齒越長越多;力氣越來越大,所吃的固體食物越來越大塊 ->跟大人吃同樣的食物。

階段性的飲食,也透露出身體對細菌、病毒的「耐受力」,是因人而異的。當然,想怎麼養孩子,每個家庭文化不同,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就好。

食物如何影響免疫力?(檔案下載):

++++++

圖片來源(書籍目錄我列在文末):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全是重點,無法一言概論裡面的內容,可惜書已經絕版。

書名: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The Dental Diet)
作者:史蒂芬.林 (Dr. Steven Lin)
譯者:楊心怡
出版日期:2020-01-15
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們再回到主題。

對細菌、病毒的耐受力越低,呈現的身體狀態,通常是免疫力低下,容易遭受感染。減少接觸外在環境,是常用的策略。而隔離,能減少外界的細菌、病毒再入侵身體,讓身體盡可能的降低發炎反應。 同住家人的衛生習慣也很重要,沒注意的話,家裡可能會成為病毒的溫床。

如果您是有抵抗力的人,身旁意外出現一位正處於腸病毒「潛伏期」、無症狀且有傳播力的人,其實自己被感染成「重症」的機率,不高。

那,隔離是趕走細菌、病毒的唯一選擇嗎?

其實不是,人類是需要社交、群聚的,除了「人為的隔離」,身體還會做「排毒」的工作,幫自己清除不需要的毒素,讓身體運作順暢,例如:流汗、排泄。


人既然有排毒力,那班上因為有人得腸病毒而停課,在停課到發病之間,我能做什麼事呢?

答案是,在孩子身體好的前提下,去人少的戶外適時曬太陽、運動流汗、遊戲,並保持心情輕鬆愉快。

*兒童每天運動量參考(衛福部):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為發展動作技巧及培養運動習慣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所奠定的健康基礎與運動習慣,將是未來人生健康重要的基石。運動習慣要從小養成,父母於運動習慣的培養扮演一個很關鍵的角色,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與以身作則能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使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

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於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運動可改善或維持心血管、呼吸、骨骼、肌肉等等系統機能;運動促進腦內啡的分泌,可減少焦慮及產生愉悅感;研究已證實運動可強化腦部的連結,使各個腦區運作更活絡;運動可有效提升思考、專注度、記憶能力、執行功能、認知功能等等,因此增加身體活動量有助於提升學業表現;另外,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及骨質密度下降相關。

本文將摘要目前世界對每個階段兒童與青少年運動及運動量之指南:

嬰兒(0-1歲)

此階段嬰兒活動皆需在大人陪伴下進行,活動應散布在一日中以避免疲勞。針對還無法執行動作的嬰兒,陪伴者可鼓勵孩子每天維持30分鐘趴姿;針對可自主執行動作的嬰兒,根據其動作發展的階段,可鼓勵抓握、翻身、翻身到坐、站立、爬行或行走。另外,坐式生活型態(例如:坐在汽車安全座椅內)每次不可超過一小時,此階段幼兒不應接觸電子產品(例如:電腦、手機、電視)。

幼兒(1-2歲)

此階段幼兒每日應有至少三小時以上的身體活動,可包含行走、跑步、跳躍等等,三小時的活動時間應散布在一日中以避免疲勞。另外,避免一次坐超過一個小時或一天坐很多小時,此階段幼兒不應接觸電子產品。

學齡前兒童(3-5歲)

學齡前兒童每日應有三小時以上輕度、中度(從事10分鐘以上時,可以一邊活動一邊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的強度)或費力(從事10分鐘以上時,無法一邊活動一邊輕鬆說話的強度)的身體活動,活動應包含不同形式之活動,例如:行走、跑步、騎腳踏車或三輪車、跳躍、踢球、丟球等等,三小時的活動時間應散布在一日中以避免疲勞。另外,學齡前兒童應避免過久的坐式生活型態,每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可超過一小時。

學齡兒童與青少年(6-17歲)

此階段兒童及青少年每日應參與六十分鐘以上中度至費力的身體活動

活動應包含以下三種不同種類之活動:

1.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為維持一段時間而有節律的大肌肉運動,有氧運動可增進孩子呼吸循環系統的功能。孩子每日參與的運動大部分應為有氧運動,項目可為跑步、騎腳踏車、單腳跳、跳繩、游泳、跳舞、體操等等活動,除此之外,每周至少應有三天以上之費力有氧運動。

2.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為可增加肌肉力量的訓練,增加肌肉力量的訓練可增加肌肉量,增加肌肉量可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消耗更多的熱量,有助於維持體態。此階段的孩子每周應有三天以上的肌力訓練,活動可以只是單純地啞鈴訓練或彈力帶訓練,也可透過遊戲執行,例如:玩公園內的遊樂設施、球類運動、拔河、攀岩、體操等等。

3.骨質強化訓練:

增強骨骼訓練會增加骨質密度,而人體骨質增強最大期為青春期,因此增加骨骼訓練對此階段之兒童及青少年非常重要。此階段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周應有三天以上的增強骨骼訓練,一般來說,此種訓練在運動時會與地面產生碰撞,藉以增加骨質密度,骨質強化訓練之項目可結合有氧訓練或肌力訓練,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體操等等。

提醒您,孩子的健康與運動習慣有賴於您的協助,良好的運動習慣將會使孩子贏在起跑點上。


排毒日記分享:

第一天,停課:

去學校領回被子、枕頭等衣物。確定孩子沒有腸病毒相關症狀後,去人少的地方運動、遊戲,過程玩得很開心。


第二天,發病:

孩子整天嗜睡,房間冷氣微涼。

1.孩子頭部狂流汗,我將毛巾墊在頭下吸汗,不定時幫他擦汗。

體溫,低燒(攝氏37.5以下)。

2.孩子口渴會自己醒來

共醒來3回,喝水3回,喝好繼續睡。

每次醒來,我會問三個問題:「1 想不想上廁所? 2會不會肚子餓? 3會不會喉嚨痛?」,孩子每次有問必答,皆否。

3.我嘗試幫小孩換衣服,順便觀察一下他的意識反應。結果我被拳打腳踢(拒絕)。

...

直到18:30,孩子喊肚子餓,自己點了白飯、荷包蛋、玉米筍、鮮奶。

我在廚房忙,小孩繼續睡。

用晚餐時,孩子告訴我他心跳跳很快。

吃好晚餐(吃不多),孩子只想回房繼續睡,不要洗澡。

回房後,冷氣我改調強一點,孩子汗流變少了。

半夜01:30帶孩子去廁所,尿多。(有流汗或尿尿,會降體溫)

我也一起降低活動,睡了一天,無症狀。

本日結論:
小孩發病症狀,共3項: 1嗜睡 2心跳快 3低燒。

X喉嚨痛

X手足疹子

X嘔吐

孩子全身的能量,全挪去攻擊病毒,無力活動、無力洗澡,只有意識清楚(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病毒可真毒啊!

孩子表示不想出門看醫生,只想睡覺。
最終做法:孩子意識清楚,可以溝通,那就繼續在家觀察,沒有因為嗜睡、心跳快馬上就醫。


第三天,就醫:

早上07:30,小孩自己開心的下床,精神明顯恢復正常,喊說要吃早餐。小孩吃了三口,開始眼眶泛淚的說:「媽媽,我喉嚨痛,我不要再吃了!」 我面對孩子驚恐無助的語氣,束手無策。我建議:「那喝穀粉加鮮奶?」,還好孩子同意喝。

吃完早餐,就醫。

中醫師說:「體溫攝氏37.2度,低燒。喉嚨痛但吃得下,表示喉嚨還沒有傷口。我開一些讓喉嚨涼、清熱解毒、開胃,以及一點點順利排便的藥,加快毒素排出,提升免疫力。一天三餐飯後,5天份。下回可以回來調一下身體唷!」

本日結論:
小孩發病症狀,共3項: 1喉嚨痛 2心跳快 3低燒。

X嗜睡

X手足疹子

X嘔吐

孩子流滿頭汗的頻率,明顯降低。


第四天起,沒有再出現與腸病毒相關的其他症狀,原本心跳快及喉嚨痛的問題也解決了。會繼續按時把藥吃完,生活恢復正常。


接下來,分享一下我家的日常習慣:

什麼時候洗手,比洗了多乾淨「重要」
取自衛福部

取自衛福部


外出:

1.由於病毒可能隨時在身邊,所以不會高頻率的使用酒精(傷手)。

2.會避免直接用手接觸眼、口、鼻,需要時用衛生紙或手帕擦拭。

3.在用餐前、如廁後,用「肥皂」洗手再擦乾手。

4.外出用餐,如果沒有將手事先用「肥皂」洗過,想直接用手拿食物的話,一律戴拋棄式手套。


家裡:

1.不用消毒的區域:放在玄關的物品、放冰箱內的食物。

2.想拿進客廳、房間的用品,一律用酒精消毒或清潔劑清洗過。

3.不能用酒精的物品(皮製、手機螢幕保護貼),我會改用物理抗菌產品〈歐惟淨抗菌除臭噴霧〉,噴完馬上用衛生紙擦乾。

4.進屋,先換穿乾淨衣褲或直接去洗澡。污衣褲會盡量在當天晚上洗。

5.小孩洗完澡才能玩家裡的玩具。

6.因為家裡有分乾淨區,所以我會為了減少用肥皂洗手的頻率,有計劃的安排拿物品及做家務的順序。

7.室內適時開除濕機。

浴室保持乾燥,可減少病毒繁殖;室內適度降低濕度,能減少異味。

8.適時開窗,讓空氣流通。


最後,分享書本的目次:

書名: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The Dental Diet)
作者:史蒂芬.林 (Dr. Steven Lin)
譯者:楊心怡
出版日期:2020-01-15
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目次:

整體健康的守護門——口腔狀況與牙齒排列 劉博仁(科博特功能醫學診所院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

第一本針對打造全人健康所提出的絕佳指引 馬克‧海曼(美國自然醫學權威、《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前言

Part 1:牙齒的真相

Chapter 1 牙齒為何如此重要

+食物如何幫你整臉型

Chapter 2 現代飲食中遺失的拼圖

+營養界的達爾文

+世界各地的臉孔

+原始飲食的智慧

++遺失的一片拼圖:脂溶性維生素

+重建齒質的開端(新飲食,身體恢復一些自癒力

Chapter 3 牙齒的古老智慧

+「氧氣」是人體最需要的營養素(改變飲食,練習更好的呼吸法)

+食物能讓腦部變大,並縮小上下顎

++烹飪造就人類?

++全盤皆錯!牙齒歪斜完全是現代毛病(偏軟的加工食品,容易改變我們的骨骼姿勢、呼吸、代謝氧氣的能力,甚至是臉型)。

+臉部表情的骨骼結構

+上顎骨

++上顎骨發育不良恐影響氧氣攝入

+下顎骨

++下顎骨恐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及其他呼吸問題

+人類臉部背後的生物學及數學理論

+牙齒跟呼吸有關?

++如何保持面部及下顎的健康?

+++用鼻子呼吸,別用嘴巴。

+++用正確的方式說話、咀嚼、吞嚥。

+++攝取粗食,保健你的下顎關節。

+呼吸障礙的流行病學

++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

++磨牙症

++上呼吸道狹窄症候群的症狀

++兒童行為障礙、睡眠障礙、經口呼吸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幫助你正確呼吸的訓練

++腹式呼吸練習(每天3分鐘)

++舌頭運動(一天2次,每次3分鐘)

++聲音訓練

Chapter 4 遺失的神祕維生素

+弔詭的牙齒照護(牙齒是有生命的,會由內生長、保護並自我修復,可以透過正確的營養素來對抗蛀牙或其他口腔疾病)

+維生素D:骨頭、牙齒與免疫細胞的執行長

++鈣質的悖論(牙結石不只是口腔衛生的一個指標,它也顯示身體無法將礦物質運輸到該去的部位,才會聚積在牙齒上)

+維生素A、D與K2如何活化牙齒內的免疫系統?

Chapter 5 細菌的語言

+你的嘴巴控制著你的腸道

+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工業革命起,人類口腔內的細菌多樣性驟降了(白麵粉與精製糖)

+口腔細菌如何決定你的全身健康?(親餵母乳)

+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纖維)是好菌的食物?

+牙齦出血、腸道與你的免疫系統(失衡的免疫系統促使牙周疾病發生)

++腸道與自體免疫疾病

++牙周病與其他慢性疾病

+如何保持微生物菌叢的平衡?

++間歇性斷食(適當斷食,細菌多樣性↑)

++壓力(高壓環境,細菌多樣性↓)

++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良,會改變細菌多樣性)

++運動(可促進腸道代謝)

++接觸泥土(如同古人獵捕動物及摘採植物)

Chapter 6 無關基因

+牙齒歪斜是營養不良所引起?

+波廷傑的貓咪們

+環境、食物如何改變細胞內的DNA?

+荷蘭的饑荒(孕程營養不良)

+表觀遺傳學與慢性疾病(自體免疫失調、糖尿病、肥胖、癌症)

+食物的表觀遺傳語言(如何選擇食材?)

++吃自然農法、有機耕作的食物(草飼、放牧)

++吃在地食物(如果保存不當、食材放越久,則營養流失越多)

++吃當季食材

Part 2:現代食物如何摧毀我們的健康

Chapter 7 食物如何致病?

+糖(跟纖維一起攝取比較好)

+未加工的穀物(浸泡、發酵、發芽過的穀物,易消化)

+植物油和精製的種子油(少攝取人造奶油、棉籽油)

+加工處理過的乳製品(均質化乳品、巴氏殺菌,高溫殺了幫助消化牛奶的好細菌)

+玉米(高果糖玉米糖漿,易打亂身體的新陳代謝、易蛀牙、易增加肝臟負擔)

+大豆(少攝取大豆沙拉油)

+草飼牛VS.榖飼牛

+原型食物VS.精緻食物

Chapter 8 從低脂看膽固醇

+脂肪與心臟「假說」

+低脂高糖飲食導致牙周病及糖尿病

Part 3:健牙營養-如何吃出口腔與身心健康

Chapter 9 吃對食物,讓你看牙不緊張
Chapter 10 重建齒質飲食法及食物金字塔-理論篇
取自書本

取自書本

Chapter 11 6週重建齒質飲食法-實踐篇

結語:許自己一個能自信微笑的未來

參考文獻


感謝您看到這裡,如果內容對您有些幫助,剛好身上又有點閒錢,為了支持我繼續分享更有價值的內容,歡迎打賞!

打賞連結

祝您一切順利!

(全文完)

═══

方格子vocus內容創作平台

https://vocus.cc/salon/cvdreamlife/about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方格子vocus | X(twitter)

搜尋:CV 教養生活

═══

任何合作邀約請洽
Email :[email protected]

220會員
187內容數
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 X 親子互動 X 生活體驗。我是一位媽媽,有感於生活上需要的知識量越來越大,例行的家事一件也沒少。希望透過這個頻道可以提供一些自己覺得好用的育兒方式,讓大家多出時間去陪伴孩子。合作邀約請洽Email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