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來時路:失而復得的七千多個分頁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過去的文章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數位來時路:失而復得的七千多個分頁〉2024-05-13


  這幾天看到一則新聞,一名軟體工程師Hazel一時失手關掉了自己兩年間在瀏覽器上累積的分頁,於是在X上求助,最終透過快取功能成功找回不小心關掉的七千多個分頁。(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雖然一方面會覺得,這樣的事件有什麼道理飄洋過海,需要台灣各家媒體紛紛寫成新聞?(隨手搜尋,至少TVBS、中天、聯合新聞網都有報導)但另一方面,這個故事意外地讓我有些共鳴。



  當然,我並沒有像那名軟體工程師那樣喜歡在瀏覽器上累積上千分頁。我會留著的分頁基本上就是要看的。有時候為了寫作,會先把找到的參考資料通通開在分頁裡面,一邊把文章完成、一邊把不會再用到的部分關掉。


  如果要看的東西累積太多,就會像APP上的紅點和數字,帶來一種煩躁感,讓我很想趕快把它們處理掉。如果是Youtube影片,確定今天沒空看就存到稍後觀看;如果是FB,加到儲存貼文之後滑過去。而如果是其他網站,把它拉成書籤後關掉,有空時再重新打開。


  隨著時間積累,書籤列愈疊愈長。不得不每隔一段時間開一個新資料夾整理這些書籤。一開始這類資料夾叫做「待整理」,之後則會叫做「未整理」,然後新的一年又過去,加上年分,又開一個資料夾存放。



  新聞裡工程師宣稱這些分頁宛如她的回憶之旅,有時她會轉過身去看看自己前幾天(或甚至前幾個月)做了什麼。我也從一個時間開始,每個月照「上中下旬」開三個資料夾存儲這些書籤。到了這個「反正也不可能看得完」的狀態之後,連那些已經看過但覺得值得留下來的分頁都會存成書籤。一個月可能會存下近百個。


  雖然是鮮少回去看,而且其實也有歷史紀錄可以查。但總覺得把這些留起來有可能用的上。就像每天無論如何要寫點東西一樣。持續數位囤積,以一種沒有盡頭的方式重複行徑。



  另一件令我有些感觸的事情是,工程師Hazel使用的瀏覽器不是最多人使用的Google Chrome而是Firefox。事實上,從我對於「瀏覽器」產生概念的時候開始,我就一直是Firefox的使用者。最初僅僅是基於某種青少年非常素樸的對企業壟斷之反抗,我相信使用自由與開放原始碼軟體是某種「更好的選擇」。但很快地,它形構了我的數位習慣。


  我並未時間比較過不同瀏覽器之間的優劣或介面差異。但我清楚地記得,是使用Firefox之後我才養成了對分頁的使用習慣。在多數的狀況中,我是用滑鼠滾輪而非左鍵去點頁面中的連結(當然,在其他的瀏覽器上也能這麼做)。如此我便可以如同去閱讀書本中的註釋那樣,先過去另外一個頁面,得到收穫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向下繼續推進。這也使得我始終沒能像許多現代人一樣能熟練地使用筆電觸控板,記憶中那些不得不失去滾輪的場景實在相當艱難。



  在Hazel成功找回她失而復得的分頁後,Firefox官方也在對《個人電腦雜誌》(PCMag)的回應中(或許也些得意地)證實了「打開Firefox大量網頁分頁幾乎不會消耗任何記憶體」,指出他們在過去幾年一直努力地提高Firefox的效能,很高興在Hazel的事情上看到回報。

 

  雖然他們顯然沒有讓所有人都開七千多個分頁的計畫,但他們也表示未來將有更多能帶給「熱愛開分頁的用戶」便利的新功能。雖然某種意義上,我對於什麼場景之下我們會需要(有別於當前書籤功能的)分頁管理功能沒有太多想法,但或許相當值得Hazel期待吧。

 

 

  另一方面,如果是我自己那些儲存了好幾年--雖然多數的內容同樣幾乎不會再去看--的書籤消失。大概也會有些焦急地想要把它們救回來吧。繼續去堆在角落裡面也好,或許人們需要的,不過是那種「只要我想,隨時都還能回去看看」的安心感。就像故鄉,以及還在那裡待著的家人。





延伸閱讀:

〈未登入者乾淨首頁:YouTube對你的一種新理解與互動嘗試〉

〈人是流變,或數位的存在〉

〈Homotron:資訊時代人的另一種故土〉

〈Please be True in other Words.〉

〈我們都是賽博格〉

〈「作為其本身的記錄」與「存在主義困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Thumbnail
但現在又有誰會看報紙呢?24小時的誠品要熄燈了;創刊32年的晚報要停刊了。8年前,我可能還會看實體小說,5年前的我可能用手機看網路小說。但現在影音串流的內容已經都看不完了。我的人生故事,就像是書寫在停刊的晚報社會版小角落,書寫在不起眼的文學小說裡。 我鎮定地打開大門,所有的擺設完好如初,只有一個包
Thumbnail
但現在又有誰會看報紙呢?24小時的誠品要熄燈了;創刊32年的晚報要停刊了。8年前,我可能還會看實體小說,5年前的我可能用手機看網路小說。但現在影音串流的內容已經都看不完了。我的人生故事,就像是書寫在停刊的晚報社會版小角落,書寫在不起眼的文學小說裡。 我鎮定地打開大門,所有的擺設完好如初,只有一個包
Thumbnail
逐一檢視它們,我好像看見自己多年來到底累積了什麽。
Thumbnail
逐一檢視它們,我好像看見自己多年來到底累積了什麽。
Thumbnail
如果不把失去看得太重,那麼失去就算不上什麼。
Thumbnail
如果不把失去看得太重,那麼失去就算不上什麼。
Thumbnail
研究很久的一套網路工具,兩個月前因朋友介紹的一本書,便又開啟了我的閉關模式,雖不像以前那樣瘋狂,但也是只能專注的,將其它不相干的事物都暫時放到一邊。 回神過來,發現已累積了太多照片還未處理,都已接近交件日期。於是又繼續了閉關模式,花了半個月時間,一口氣將所有照片處理完畢。
Thumbnail
研究很久的一套網路工具,兩個月前因朋友介紹的一本書,便又開啟了我的閉關模式,雖不像以前那樣瘋狂,但也是只能專注的,將其它不相干的事物都暫時放到一邊。 回神過來,發現已累積了太多照片還未處理,都已接近交件日期。於是又繼續了閉關模式,花了半個月時間,一口氣將所有照片處理完畢。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在數位的時代裡,電腦、手機、相機幾乎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各種3C的儲存單位也從GB來到TB,文檔、照片、影片和各式各樣的程式、APP,海量的資料佔據每個人的資料庫,混亂的資料庫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容易打亂思緒,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做數位整理呢?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Thumbnail
各位晚安 不瞞各位說,我其實是個重度手機沉癮的人大概是在2021或是2022開始染上這個惡習 近期...恩,其實也不算近期,我大概已經執行了6個月以上了 我開始封鎖了某些好友的現實動態,為甚麼? 因為我實在是太在意那些人的動態了 那些人裡面有好友/同事/陌生人/甚至是我追蹤的部落客像是那些
Thumbnail
各位晚安 不瞞各位說,我其實是個重度手機沉癮的人大概是在2021或是2022開始染上這個惡習 近期...恩,其實也不算近期,我大概已經執行了6個月以上了 我開始封鎖了某些好友的現實動態,為甚麼? 因為我實在是太在意那些人的動態了 那些人裡面有好友/同事/陌生人/甚至是我追蹤的部落客像是那些
Thumbnail
近一個月未更新,不是懶不是累,而是在年前大掃除,分享一點日常心情和整理心得,但僅僅只是打掃自己的房間,就花了大約四天,因為東西實在多,加上一些細節整理,所以花了超多時間~~
Thumbnail
近一個月未更新,不是懶不是累,而是在年前大掃除,分享一點日常心情和整理心得,但僅僅只是打掃自己的房間,就花了大約四天,因為東西實在多,加上一些細節整理,所以花了超多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