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談說話藝術——荀子〈解蔽〉的論說技巧(下篇)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秩序,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說話效果呢?

秩序,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說話效果呢?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解蔽〉論說技巧的分享,上篇我們討論了「引用」的效果,如果論說時能夠引用大家感興趣的書籍或名人,更能提高他們的興趣還有說服力喔。比如,當我們想議論生態保護和個人的關聯時,那就引用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1934 年—):「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可以造成改變 」。(註一)如果我們要強調科技發展的危險性,就可以引用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1967年):「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註二)作為論證。

除了擅長引用技巧提高話語的被信任度外,荀子的〈解蔽〉還有哪些論說技巧呢?想知道麵包圖片的秘密嗎?一起看下去就知道了!

秘訣二:「比」「比」皆是——增強議論氣勢,幫助聚焦重點的「排比」。

 

除了「引用」法,在〈解蔽〉一篇荀子也善用了排比技巧。比如,第二段探討「蔽」的成因時,他運用排比將所有導致人被蒙蔽的因素一氣呵成地呈現,毫不拖沓:

 

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上文說:什麼會造成蒙蔽?喜歡會造成蒙蔽,憎惡會造成蒙蔽;只看到事情的開始會造成蒙蔽,只看到事情的結果會造成蒙蔽;只看到遠處會造成蒙蔽,只看到近處也會造成蒙蔽;太廣博會造成蒙蔽,太淺陋會造成蒙蔽,只了解以前的事情會造成蒙蔽,只知道現今的事情會造成蒙蔽

 

先以簡單的問句,再透過排比法,有次序又詳細地把複雜的成因都說出來了,達到精簡易懂的效果,能夠詳盡舉例的同時,讓人覺得讀起來不吃力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用了排比法就能達成,透過相似的句型——「○為蔽」,我們更能發現這些原因中有兩兩一組成為對比的特色,這就是排比讓人容易找到重點的優點發揮了作用。

此外,排比這種讀起來有韻律的修辭,能如水洩千里般的把論點通順道出,達到震撼讀者、聽眾觀感的效果。你不妨挑戰一口氣念完,體會一下排比的磅礡氣勢。同樣的排比運用,也出現在〈解蔽〉第五段,荀子批評各家學者的「蔽」時:

 

子蔽於而不知文。宋子蔽於而不知得。慎子蔽於而不知賢。申子蔽於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而不知實。莊子蔽於而不知人。

 

語譯:墨子蒙蔽於節用之主張而不知文飾的功用;宋(宋鈃)蒙蔽於寡欲之主張,而不知欲望的功用;慎(慎到)蒙蔽於法治之主張而不知任用賢才的功用;申(申不害)蒙蔽於權勢管理之主張而不知智慧對治國的功用;惠(惠施)蒙蔽於辨析名詞邏輯之主張而不知實用的功用。莊子蒙蔽於自然之道之主張而不知人之道的功用

 

從上文可以看出荀子在批評各家時,也運用排比使論述既充分又流暢,透過同樣的語句結構,使之帶有韻律,使之氣勢磅礡。接著,除了第二段整體的排比之外,在大的段落結構中也能發現排比,荀子利用排比聯繫例子和例子,也在段與段之間形成連結。如: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成湯鑒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王而受九。文王鑒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王而受九

 

上面例子都出於第三段,在君王的蔽(被蒙蔽)與不蔽(不被蒙蔽)兩種例子中,反面的兩個例子和正面的兩個例子都各自運用排比手法,讓讀者在看舉證時能輕鬆聯繫例子和例子,並將之歸類。運用排比連結讓人有流暢感、規律感減輕讀者、聽眾吸收複雜資訊的負擔,這也是有利於議論的策略運用。(發現麵包圖片的奧秘了嗎?秩序能讓我們輕鬆找出不同類別,圓的麵包、長的麵包,有秩序的擺放方式,讓相同類別的麵包集中,能讓消費者輕鬆找出自己想要的物品,降低吸收資訊的壓力,提高購買慾,這些優點運用在說話行文時,也會有好的效果喔!)

 

    另外,荀子也利用排比在段與段之間增加可讀性。比如〈解蔽〉第三段講述君王的蔽與不蔽,第四段講述臣子的蔽與不蔽,第五段講述遊士(來往各國的學士)的蔽與不蔽,這些大段落雖然冗長,但利用相似的文句結構聯繫起來後,文章整體呈現出流暢的閱讀感(下文看粗體字即可):

 

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鑒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監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遠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號,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夫是之謂至盛。《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於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於宋,奚齊戮於晉。逐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故以貪鄙、背叛、爭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傳曰:「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長。」此之謂也。此不蔽之福也

 

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埶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孔子仁知且不蔽

 

雖然上面舉例都是歷史人物又情節冗長,但每一段的開頭和結尾都使用了相似的文句,讀起來反而頗有節奏,更是邏輯清晰,重點明確。排比讓這三段的重點內容鮮明了起來,而我們只要讀每一段的第一句就能知道這段大概要講什麼,這一段和前一段的關聯了。

 

不知看完後你有沒有發現——荀子不管反例還是正例都至少舉兩個呢?如果你發現了,代表你非常敏銳喔!為了提高人們的信任度,為了增加說服力,我們通常都會想多舉一些例子,而在此時如果好好運用「排比」,更是錦上添花,既能讓讀者聽眾不會感到舉例雜亂無章,更幫助他們快速聚焦在重點上,更透過韻律感增添氣勢,實在是值得我們學起來的重要技巧!

 

最後,荀子為了說明專心一志的重要性,更是在〈解蔽〉第十段舉證了十個例子。讓我們一起好好欣賞一下: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好樂者眾矣,而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獨傳者,壹也。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

 

此段標明的粗體字是十個專心一志的人物,荀子透過「好○者眾矣,而+人名+獨○者,壹也」、「人名+作○」、「人名+精於○」這三種句式,排比舉例出十個例證,氣勢恢弘,效果十足。當然一般行文或說話時,不太建議舉到十個案例,通常舉兩、三個舉證就能達到說服的效果了。

這一段大家可以反覆重讀,品味他有序中帶有變化的精美排比,欣賞他結尾引用的文句(曾子說:「看他唱歌時,想著用打節拍的棒子去打老鼠,這樣怎麼能達到和我有相同的歌唱能力呢?」)的趣味性。光是前段荀子排比精妙的十例,就能體會他行文功力之深厚,更不用說他同時結合了排比之氣勢,還有引用之餘音繞樑,造成我們反覆咀嚼和回味此段之美。

回想「引用」和「排比」在〈解蔽〉通篇的穿插運用,真的會不禁讚歎:荀子真不愧為韓非、李斯的老師,光是作文技巧就隱藏了這麼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藏。讓我們共勉有朝一日也能嫻熟運用荀子的技巧,在日常說話中,在寫作文章中。

 


註一)珍·古德女爵士是英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維基百科)

本文句子,出於「台灣珍古德協會」。網址:https://www.goodall.org.tw/zh/。 原文為 Every individual matters. Every individual has a role to play. Every individual makes a difference.”網址:https://janegoodall.org/?_ga=2.153447480.1044461329.1719018488-619988223.1719018488。

註二)奧本海默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在二戰期間領導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其參與的曼哈頓計劃研發出轟炸廣島與長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維基百科)本文所引用的句子原文為“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網址: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j_robert_oppenheimer_101189。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感謝大家撐到這裡,這次是文言文系列的最後一回啦(灑花)。回我們將把視野拉更大一點,看「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係」,並且提供幾個讀文言文時可以注意的小訣竅。
   這回我們說古漢語文法。初學者會先碰到幾個問題:倒裝、連接詞、省略。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後,可以幫助你看懂更多文言文的句子。覺得文法很難嗎?沒關係,告訴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熟讀課本,用課本類推!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韓非〈五蠹〉篇的議論技巧來到最終章, 今天要講述的是議論說服最核心的技巧。 Step 3  一針見血,不蔓不枝(註一)——找出議論成敗之關要,集中火力攻擊,才能強化說服力度。 議論說服最核心的技巧——圍繞主題以展開論點。趕快來看看吧!
想看懂文言文,就得先看懂文言文的句子。想看懂文言文的句子,就得先看懂句子裡的詞。 「但我就是看不懂那些詞啊!」 放心!這回將告訴你如何用「猜詞義」讀懂文言文的句子!
〈五蠹〉中運用的第二個技巧——「影響的極限化」,也可稱「後果的極限化」。或許,這個說話藝術是讓秦王贏政也被韓非打動的原因呢!當中到底藏著什麼神奇,讓我們看看吧!
感謝大家撐到這裡,這次是文言文系列的最後一回啦(灑花)。回我們將把視野拉更大一點,看「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係」,並且提供幾個讀文言文時可以注意的小訣竅。
   這回我們說古漢語文法。初學者會先碰到幾個問題:倒裝、連接詞、省略。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後,可以幫助你看懂更多文言文的句子。覺得文法很難嗎?沒關係,告訴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熟讀課本,用課本類推!
大家好,上回的韓非篇是否讓你收穫滿滿呢?今天說話藝術課的儒家代表,是於戰國學術中心稷下學宮擔任祭酒(註),還教過辯論高手韓非、李斯的思想家——荀子!筆者將透過他的〈解蔽〉分析荀子的辯論技巧,帶領大家窺其堂奧!   Step 1: 「引」人入文——大佬的話就是香,「引用」是加乘說服力的幫手。
韓非〈五蠹〉篇的議論技巧來到最終章, 今天要講述的是議論說服最核心的技巧。 Step 3  一針見血,不蔓不枝(註一)——找出議論成敗之關要,集中火力攻擊,才能強化說服力度。 議論說服最核心的技巧——圍繞主題以展開論點。趕快來看看吧!
想看懂文言文,就得先看懂文言文的句子。想看懂文言文的句子,就得先看懂句子裡的詞。 「但我就是看不懂那些詞啊!」 放心!這回將告訴你如何用「猜詞義」讀懂文言文的句子!
〈五蠹〉中運用的第二個技巧——「影響的極限化」,也可稱「後果的極限化」。或許,這個說話藝術是讓秦王贏政也被韓非打動的原因呢!當中到底藏著什麼神奇,讓我們看看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Thumbnail
話說商鞅被車裂後,秦惠王恨他歸恨他,但卻很理智,商鞅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繼續沿用。 因為他發現商鞅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太好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秦國從被看不起的西戎小國到被周天子官方封為西部大總管,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一碼歸一碼的處理方法,顯示出了秦惠王的政治水平。 政治,是一種需要極高理性的遊戲,還是
Thumbnail
所以整個學術史就這樣被疑古派的無知、荒謬、虛假、暴力,夾雜著人海戰術、學術潛規則,給整個搞亂了!這跟四人幫、破四舊沒有兩樣。甚至我們今天早已經看不到四人幫(早已經遺忘),破四舊的損害也早就終止,但疑古派的勢力與影響力卻仍在繼續!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錢穆在目前所揭露的「考證」中使用的幾個主要伎倆:
Thumbnail
列子公案是一個可以跟老子公案的熱鬧程度相提並論的公案,涉案者有諸如錢鍾書、季羨林等令人「景仰」的大師在其中。牽涉到的文章文字數量破百萬字,不是一本專書不能盡數收納。
Thumbnail
估計看到這裡,老讀者都已經猜到錢穆要怎麼做了!確實,就是把涉案的兩個季梁合併起來,直接說成是一個人!所謂的「考證」就完成了!簡單粗暴。這樣,楊朱就自然只能是那一個人的朋友了!也就是說,錢穆再次的不容許同名同姓、甚至只是稱謂形式相同的人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之中了!而這當然是違背常識與客觀事實!
Thumbnail
「中山公子牟」事件牽涉到列子公案,列子公案又牽涉到楊朱公案、季梁的考證,要解決列子公案,必須先解決幾個小公案,這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從這個公案先說起。 那麼錢穆是怎麼把戰國初年的中山公子牟說成戰國末年的魏牟的呢?
Thumbnail
既然連「李零、顧實」都有這種鐵粉了,對於錢穆,這個已經被包裝成大師,卻其實缺乏大師應有水準的學者,自然有更多的非理性擁護者。「非理性」蒙蔽了這些人的雙眼!錢穆在考證老子時甚至隨意找了兩個都會釣魚的人就說他們兩個就是同一個人,為什麼?因為都會釣魚!很震驚嗎?這真的就是錢穆的水準!
Thumbnail
認真去看錢穆的文章,越看越會好奇,他究竟是怎麼走到今天這種地步,被包裝成國學大師的!今天只是隨機挑一篇來寫,就發現可笑錯誤。 結果維基百科相關條目的人,既要引用錢穆的說法來捧一下錢穆,又要幫忙遮掩一下錢穆的失誤。於是把「戴驩」改名、把「皇喜」去名,以免把大家引導到正確的連結,真可謂用心良苦啊!
Thumbnail
也就是說錢穆在考證一個人的歷史、一本書的真偽時,可以完全忽略去討論這本書究竟在講什麼?可以完全忽略所有不利於他這種主張的證據!甚至,直白的說,我們難道不該懷疑,其實錢穆壓根就沒看過《子華子》嗎?
Thumbnail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Thumbnail
話說商鞅被車裂後,秦惠王恨他歸恨他,但卻很理智,商鞅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繼續沿用。 因為他發現商鞅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太好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秦國從被看不起的西戎小國到被周天子官方封為西部大總管,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一碼歸一碼的處理方法,顯示出了秦惠王的政治水平。 政治,是一種需要極高理性的遊戲,還是
Thumbnail
所以整個學術史就這樣被疑古派的無知、荒謬、虛假、暴力,夾雜著人海戰術、學術潛規則,給整個搞亂了!這跟四人幫、破四舊沒有兩樣。甚至我們今天早已經看不到四人幫(早已經遺忘),破四舊的損害也早就終止,但疑古派的勢力與影響力卻仍在繼續!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錢穆在目前所揭露的「考證」中使用的幾個主要伎倆:
Thumbnail
列子公案是一個可以跟老子公案的熱鬧程度相提並論的公案,涉案者有諸如錢鍾書、季羨林等令人「景仰」的大師在其中。牽涉到的文章文字數量破百萬字,不是一本專書不能盡數收納。
Thumbnail
估計看到這裡,老讀者都已經猜到錢穆要怎麼做了!確實,就是把涉案的兩個季梁合併起來,直接說成是一個人!所謂的「考證」就完成了!簡單粗暴。這樣,楊朱就自然只能是那一個人的朋友了!也就是說,錢穆再次的不容許同名同姓、甚至只是稱謂形式相同的人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之中了!而這當然是違背常識與客觀事實!
Thumbnail
「中山公子牟」事件牽涉到列子公案,列子公案又牽涉到楊朱公案、季梁的考證,要解決列子公案,必須先解決幾個小公案,這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從這個公案先說起。 那麼錢穆是怎麼把戰國初年的中山公子牟說成戰國末年的魏牟的呢?
Thumbnail
既然連「李零、顧實」都有這種鐵粉了,對於錢穆,這個已經被包裝成大師,卻其實缺乏大師應有水準的學者,自然有更多的非理性擁護者。「非理性」蒙蔽了這些人的雙眼!錢穆在考證老子時甚至隨意找了兩個都會釣魚的人就說他們兩個就是同一個人,為什麼?因為都會釣魚!很震驚嗎?這真的就是錢穆的水準!
Thumbnail
認真去看錢穆的文章,越看越會好奇,他究竟是怎麼走到今天這種地步,被包裝成國學大師的!今天只是隨機挑一篇來寫,就發現可笑錯誤。 結果維基百科相關條目的人,既要引用錢穆的說法來捧一下錢穆,又要幫忙遮掩一下錢穆的失誤。於是把「戴驩」改名、把「皇喜」去名,以免把大家引導到正確的連結,真可謂用心良苦啊!
Thumbnail
也就是說錢穆在考證一個人的歷史、一本書的真偽時,可以完全忽略去討論這本書究竟在講什麼?可以完全忽略所有不利於他這種主張的證據!甚至,直白的說,我們難道不該懷疑,其實錢穆壓根就沒看過《子華子》嗎?
Thumbnail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