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長出三粒麥:基因啟動的高產幻象?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從田裡發現的「三胞胎小麥」


在上個世紀的小麥田裡,農民偶爾會看到一種奇特的植株:

它每個穗不是只有一顆麥粒,而是兩個、甚至三個!

科學家研究了以後發現,原來這種小麥每朵花有兩個、甚至三個子房。因此,他們將這種變異被稱為多子房小麥(multi-ovary wheat),簡稱 MOV(可不是影像檔喔)。


它不是基因改造的產物,也不是放射線誘變的結果,而是田間自然出現的突變株。

研究人員把這株「天然突變株」保留下來,成為觀察花器官發育的珍貴材料。


2025 年,德國與日本的團隊(Schoen et al.)終於解開了這個現象背後的基因祕密:之所以每朵花能有超過一個子房,是一個叫WUSCHEL-D1 的基因。


WUSCHEL 是控制植物分生組織的關鍵基因,在正常小麥裡,這個基因會在適當時機關閉,讓花的分生組織結束工作、形成一個子房。這個基因最早在阿拉伯芥中發現,他們發現缺少WUSCHEL的小芥,其頂芽分生組織會亂成一團,呈現失去秩序的狀態(就像格主的頭髮)。


因為當初發現突變株的研究團隊是德國人,德文裡面形容這種混亂的頭髮的詞是「wuschelig」,所以他們就把這個基因叫做WUSCHEL了。


但在 MOV 小麥裡,WUSCHEL-D1 所在的染色體(2D 長臂)發生了一次自然的基因重組:約 40 萬個鹼基對被刪除,又插入了 3 萬多個鹼基對。


這場分子級地震讓WUSCHEL基因啟動子旁邊多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促進表現」片段,使得它不僅變得很「愛現」(基因表現卡在開啟狀態)、還在不該表現的地方也表現,於是花的分生組織不停分裂,結果每朵花都長出超過一個子房(常見是三個),就像植物界的「三胞胎」。因為這個突變造成的性狀是顯性的,但是基因本身蛋白質序列並沒有改變,這樣的突變按照規定要給一個大寫的D(不是大寫的讚喔),意思就是它是一個「功能獲得型突變(gain-of-function mutation)」。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高產的好消息。


實驗數據顯示,MOV 小麥每穗平均有 204 粒穀粒,比一般小麥的 119 粒多了七成。

不過,這份「豐收」其實暗藏代價。

圖片取自:PNAS。

圖片取自:PNAS。


從論文的圖四(Fig. 4,見上圖)可以看到,雖然穀粒數量暴增,但每粒明顯變小、變輕。

雖然研究團隊並未提供確切重量,但如果根據比例尺估算的話:

MOV 穀粒長約 2.5 毫米;

正常或基因刪除型穀粒約 4 毫米;

換算成體積後,MOV 穀粒僅約為正常的30~40% 大,也就是說,突變株的穀粒縮小了六到七成。


因此,即使粒數增加七成,若每粒重量減半,整體產量可能只略增一成,甚至相差無幾。這正是典型的「粒數與粒重的權衡(trade-off)」。


為了確認的確是這個基因的作用,研究團隊又以輻射誘變刪除了 MOVWUSCHEL-D1

結果這些突變株恢復為單子房花──只結一粒,但那一粒又大又飽滿。從圖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刪除株的穀粒幾乎回到正常大小,甚至略大。


這說明當 WUSCHEL-D1 被關掉時,花會將資源集中給單一子房,穀粒因此長得更大。


反之,當基因啟動無法停止,雖多結了幾個穀粒,但每粒營養不足。就像人類的多胞胎,多子房小麥穀粒數目雖多、但個別穀粒重量卻變輕。


但是,從農民與加工業的角度來看,「穀粒大」往往比「穀粒多」更重要。


大粒的麥子容易收割、碾磨、篩分,粉質均一、出粉率高;

而小粒穀物在脫殼與磨粉過程中容易漏失或碎裂,反而降低商品價值。


因此,即使 MOV 理論上增加了穗粒數,實際收穫量並不見得更高。


不過,如果就此率爾認為這個突變沒用,那也是太快下結論了。對於現代育種者來說,他們未來的目標是要想辦法來「微調」 WUSCHEL-D1 的表現量,只讓花稍微多增生一點點子房(例如長出兩個子房而不是三個),而不犧牲穀粒大小:這才是真正高產的方向。


最後來提一下「迷信」的部分。如果在古代,人們看到這樣的作物,一定會視為天降祥瑞。


《尚書》有「嘉禾生於郊,民用和」,歷代帝王凡遇到「一莖多穗」或「五穗並秀」,都被記為太平盛世的象徵。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他出生時「嘉禾生於庭中,五穗並秀」,因此被取名為「秀」。


在古人的眼中,這正是上天昭示「德政感物、五穀豐登」的天命象徵。


如果當年的「嘉禾」被現代科學家拿去研究,他們大概會找到某個像WUSCHEL-D1一樣的基因被意外啟動。


所以,古人以「祥瑞」之名傳頌,現代人則以「分生組織調控」來解釋。


MOV 小麥的出現,是自然突變留下的奇蹟,讓我們看到小麥花器官的可塑性,也看見自然的創造力。


對古人而言,這是「嘉禾之瑞」;

對現代科學而言,這是「基因重組」的自然現象。


兩千年後,我們用儀器而非祭壇,

繼續凝視那株「五穗並秀」的禾苗——

依然懷著同樣的敬意與驚嘆。


參考文獻:

Schoen A., Yoshikawa G. V., Sharma P. K., et al. (2025). WUSCHEL-D1 upregulation enhances grain number by inducing formation of multiovary-producing florets in whea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 (42), e2510889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08891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6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據說鉛可能是讓古羅馬文明崩潰的原因? 但是,最近有一群科學家懷疑,在古羅馬文明之前,人類真的都不會接觸到鉛嗎? 畢竟鉛存在於自然界! 於是,他們去看了許多古人類與靈長類的牙齒化石, 他們發現:古人類其實也受到鉛污染的威脅! 那麼,我們是如何克服鉛的威脅的?
Thumbnail
2025/10/24
據說鉛可能是讓古羅馬文明崩潰的原因? 但是,最近有一群科學家懷疑,在古羅馬文明之前,人類真的都不會接觸到鉛嗎? 畢竟鉛存在於自然界! 於是,他們去看了許多古人類與靈長類的牙齒化石, 他們發現:古人類其實也受到鉛污染的威脅! 那麼,我們是如何克服鉛的威脅的?
Thumbnail
2025/10/23
如果你聽過「大型語言模型」(LLM),就知道它們靠著讀取大量文字,從中學會人類語言的規律。然後,他們運用這種規律來跟人類「交談」,甚至讓有些人以為AI是好朋友! 但最近有研究團隊把這套方法運用在自然界── 不是去「讀」語句,而是去「讀」植物。 「讀」植物能做什麼?用處可多了!
Thumbnail
2025/10/23
如果你聽過「大型語言模型」(LLM),就知道它們靠著讀取大量文字,從中學會人類語言的規律。然後,他們運用這種規律來跟人類「交談」,甚至讓有些人以為AI是好朋友! 但最近有研究團隊把這套方法運用在自然界── 不是去「讀」語句,而是去「讀」植物。 「讀」植物能做什麼?用處可多了!
Thumbnail
2025/10/22
在植物生理學裡,我們常把植物分成「C3型」與「C4型」兩種。 水稻、大豆、小麥屬於C3植物,而玉米、甘蔗等屬於 C4植物。 但是,C3如何演化成C4? 雖然之前曾經介紹過C2植物,但是C2植物並不是從C3到C4的唯一解答喔!
Thumbnail
2025/10/22
在植物生理學裡,我們常把植物分成「C3型」與「C4型」兩種。 水稻、大豆、小麥屬於C3植物,而玉米、甘蔗等屬於 C4植物。 但是,C3如何演化成C4? 雖然之前曾經介紹過C2植物,但是C2植物並不是從C3到C4的唯一解答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經過我二月初有分享的農田 竟然已經收成完畢了 我就這樣錯過了嗎? 我一直以為春天插秧、秋天才會收成欸 查了一下,原來一年有兩期的稻作 種稻的過程: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收成 再繞了一下 還好,還有一片稻田還在 金黃色的飽滿稻穗🌾 形成一片黃色波浪
Thumbnail
今天經過我二月初有分享的農田 竟然已經收成完畢了 我就這樣錯過了嗎? 我一直以為春天插秧、秋天才會收成欸 查了一下,原來一年有兩期的稻作 種稻的過程: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收成 再繞了一下 還好,還有一片稻田還在 金黃色的飽滿稻穗🌾 形成一片黃色波浪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六月芒種節氣,「 安苗」任務跟著指令「走節氣」的意識。 看著種子發芽的孩子們,應該很開心吧~ 而看著孩子很開心的爸爸媽媽,一定更開心。 在節氣任務裏,挑戰了許多行動。 走出門買豆苗,準備容器把豆苗種下去, 看似簡單,不過就是個種綠豆, 但這行動是生活中多出來的小事, 要做小事,得要有特
Thumbnail
六月芒種節氣,「 安苗」任務跟著指令「走節氣」的意識。 看著種子發芽的孩子們,應該很開心吧~ 而看著孩子很開心的爸爸媽媽,一定更開心。 在節氣任務裏,挑戰了許多行動。 走出門買豆苗,準備容器把豆苗種下去, 看似簡單,不過就是個種綠豆, 但這行動是生活中多出來的小事, 要做小事,得要有特
Thumbnail
上禮拜小黃瓜的結實的情況漸入佳境,而這禮拜回到阿媽家,阿媽就立刻跟我說「你的瓜仔妮生足濟!(你的小黃瓜生了很多!)」,跑到田裡一看,又驚又喜,果然小黃瓜結實累累,每條都好漂亮! 光是一天就摘了十條左右,隔天又摘了十幾條,兩天總共收成了二十幾條,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Thumbnail
上禮拜小黃瓜的結實的情況漸入佳境,而這禮拜回到阿媽家,阿媽就立刻跟我說「你的瓜仔妮生足濟!(你的小黃瓜生了很多!)」,跑到田裡一看,又驚又喜,果然小黃瓜結實累累,每條都好漂亮! 光是一天就摘了十條左右,隔天又摘了十幾條,兩天總共收成了二十幾條,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Thumbnail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的是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的狀態。《黃帝內經》揭示的「五穀為養」,對古人而言,稻米不僅僅是果腹的糧食,更是拿來入藥的藥材!稻米的各個階段均可用來蒸露:正在開花的稻穗、新鮮白米、發芽的稻穀來蒸露,均有各自有不同的療效。
Thumbnail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的是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的狀態。《黃帝內經》揭示的「五穀為養」,對古人而言,稻米不僅僅是果腹的糧食,更是拿來入藥的藥材!稻米的各個階段均可用來蒸露:正在開花的稻穗、新鮮白米、發芽的稻穀來蒸露,均有各自有不同的療效。
Thumbnail
春日的果園裡,酪梨花開始盛放,但大家卻可能不知道,酪梨的花其實有著獨特的開花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酪梨花的開花時間與方式,以及農夫們在果園中的生活點滴。同時也分享了一些米的保存方法以及果園的永續經營困境。從唯美的自然景觀到務實的農耕生活,讓人深入瞭解了果園的魅力。
Thumbnail
春日的果園裡,酪梨花開始盛放,但大家卻可能不知道,酪梨的花其實有著獨特的開花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酪梨花的開花時間與方式,以及農夫們在果園中的生活點滴。同時也分享了一些米的保存方法以及果園的永續經營困境。從唯美的自然景觀到務實的農耕生活,讓人深入瞭解了果園的魅力。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Thumbnai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插秧體驗。為了理解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我們都會體驗人工插秧的辛苦。一次次下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也不會對泥巴反感了。 這次老師特別介紹了秧苗的種植。每次收割時,農夫都會保留一些稻子,將其浸泡在水中,稻子便會發芽,再種植到專門的水田,一段時間後就能用了,當然現在都已經自動化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