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想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書名《忿恨的囚徒》

認知療法之父Aaron T. Beck, M.D. 亞倫·T·貝克 —著

譯者 蔡心語


焦慮還是憤怒?

書上是這樣寫得:
"無論是尖銳工具帶來身體疼痛還是尖刻文字帶來心理痛苦,個體都會自動準備應對攻擊。前者造成是局部而有限的疼痛;後者引發的是非局部和無形的痛苦。”

這表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所受的傷害都是一種受苦,人會不遺餘力地防止身體損傷並維持生理機能;同樣也會不遺餘力地避免冒犯者的不當行為(例如:被拒絕或被羞辱等不當行為),也凸顯心理痛苦的重要性。受害者可能會進行身體或口頭報復,也可能縮進自己的世界,照料身體或心理的「傷口」。

哪些因素會特別導致焦慮或憤怒?
我們對於威脅的反應取決於如何運用一套準則,這準則可以平衡我們覺察到的風險與應對威脅的信心。大腦本身會迅速計算,評估因威脅而造成的風險是否超過我們用來降低攻擊的資源。
⭕當我們估計風險的損害將超出我們應對它的能力時→感到焦慮→不得不逃避或遠離威脅
⭕當我們推測不會遭到無法承受的損害而且抵擋得住冒犯者時→可能感到憤怒→準備反擊
~~~~~~~~~~~~~~~~~~~~~~~~~~~~~~~~~~~~~~~~~~~~~~~~~
閱讀隨想

你常常感到焦慮嗎?你常常感到憤怒嗎?

我發覺我個人的焦慮比憤怒的頻率來得多一點,焦慮和憤怒都是一種情緒感受的反應。焦慮好像比較是跟自己在賽跑,畢竟跟自己比賽不論是輸或是贏,結局都是自己去承擔。而憤怒的話就比較需要跟互動者有言語或是其他的反擊,比較像是要爭取到名次。

吵架是好還是壞?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要如何「吵架」,因為吵架意味著有不同的想法觀點,不同的信念、價值觀。似乎如果我們有所不同,便無法繼續相處與生活在一起。「吵架」被賦予負面的文字解釋,但其實沒有被發掘出來的內含是吵架能夠更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價值觀等等,人與人本就不同,吵架只是一種相處的方式,重點在於取得平衡的關係,而非敵對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沐子的閱沙龍
18會員
21內容數
沐子的閱沙龍 一個自由書寫與觀察的驛站 閱讀日常與生活的心情點滴
沐子的閱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5
八百萬種...難道不會太誇張嗎? 想想看,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有幾個親人、幾個知己(閨密 或 紅顏知己)、幾個同事、幾個網路上的朋友。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先是嬰兒,孩童,青少年,成年人,以至於老年人。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願不願意,總會扮演
2024/08/05
八百萬種...難道不會太誇張嗎? 想想看,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有幾個親人、幾個知己(閨密 或 紅顏知己)、幾個同事、幾個網路上的朋友。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先是嬰兒,孩童,青少年,成年人,以至於老年人。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願不願意,總會扮演
2024/05/28
每個人的生命裡,應該都存在著美好回憶的幸福時光, 那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非賣品」。 是與相愛的伴侶共度一生的點點滴滴; 抑或是生命中長駐於心、有著重要地位的人所遺留下的珍寶。 生命從出生開始就逐漸走向死亡, 然而,也不必因此而心生恐懼。 我們只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非賣品
Thumbnail
2024/05/28
每個人的生命裡,應該都存在著美好回憶的幸福時光, 那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非賣品」。 是與相愛的伴侶共度一生的點點滴滴; 抑或是生命中長駐於心、有著重要地位的人所遺留下的珍寶。 生命從出生開始就逐漸走向死亡, 然而,也不必因此而心生恐懼。 我們只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非賣品
Thumbnail
2024/04/28
半個月前發現一位老朋友在去年年底走了,在得知她的臉書有了代理人之後,我驚訝到無法思考,我用僅有的臉書訊息,試圖去推敲,應該是幾個月前,她離開這個世界。她的最後一次發文是一年前,最後發文的那天,就是她傳來訊息給我,希望表達對於另外一位好友的生日關懷,我答應她會轉達,而確實我也將訊息轉達給另外一位友人。
2024/04/28
半個月前發現一位老朋友在去年年底走了,在得知她的臉書有了代理人之後,我驚訝到無法思考,我用僅有的臉書訊息,試圖去推敲,應該是幾個月前,她離開這個世界。她的最後一次發文是一年前,最後發文的那天,就是她傳來訊息給我,希望表達對於另外一位好友的生日關懷,我答應她會轉達,而確實我也將訊息轉達給另外一位友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Thumbnail
書名《忿恨的囚徒》 認知療法之父Aaron T. Beck, M.D. 亞倫·T·貝克 —著 譯者 蔡心語 焦慮還是憤怒? 書上是這樣寫得: "無論是尖銳工具帶來身體疼痛還是尖刻文字帶來心理痛苦,個體都會自動準備應對攻擊。前者造成是局部而有限的疼痛;後者引發的是非局部和無形的痛苦。”
Thumbnail
書名《忿恨的囚徒》 認知療法之父Aaron T. Beck, M.D. 亞倫·T·貝克 —著 譯者 蔡心語 焦慮還是憤怒? 書上是這樣寫得: "無論是尖銳工具帶來身體疼痛還是尖刻文字帶來心理痛苦,個體都會自動準備應對攻擊。前者造成是局部而有限的疼痛;後者引發的是非局部和無形的痛苦。”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