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我們如何面對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延續上兩篇「 009| 心理與身體的「創傷」/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010| 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我們如何思考傷。」。

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當真的要「面對傷」時,可能是我們最為擔憂的階段。

很多時候,似乎在腦海裡「傷」光是想像就很痛了,即使尚未明確傷勢,就已經不好碰觸;尤其「想像的疼痛」往往是無邊無盡、無限蔓延的,阻礙我們碰觸傷的同時,也莫名擴散了原本傷勢的大小。


確實,不僅是心靈的傷,在身體受傷的過程,我們就會感到痛苦、恐懼、焦慮、無助等其他負面情緒。

試著想像一下:
當我們不小心割傷手、鮮血直流時,我們往往看不清楚實際傷口的模樣」。

若當下我們越慌亂、不安,越無法停下來,評估傷口的嚴重程度,來判斷如何按壓止血、冷卻傷口、抬高患部,是否用壓迫帶、止血劑,還是需要緊急送醫。

所以,當我們沒能將自己穩住,先將「血流止住、清理鮮血」,我們無法看見實際的傷口有多大、有多深,也無法精確地包紮傷口。

我們必須歷經一段忍耐疼痛、焦躁不安的過程,好好清洗乾淨,才能看見裡頭的傷。

進而判斷,這時的傷勢「是不是可以自己包紮」、「目前身體狀況,能否有足夠的癒合能力來復原」,還是需要「送醫縫線」或進行「清創手術」?


猶如我們前兩篇談的...

時間不能直接幫助我們淡化、復原傷口。

“我們以為置之不理、故作堅強、情緒自然就會自己變好?”

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我們漠視自己的心靈正在受傷...連續幾天幾夜瘋狂工作、不停追劇飲酒,埋頭逃避一切令你難過的人事物、不肯讓自己停下來。

時間久了,你將會發現一昧地逃避,即使時間拉得再長,仍然無法治癒一切;尤其心裡的傷往往藏得更深、也可能被壓抑得扭曲變形。


我想和你說...

#受傷了就是受傷了
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方法回頭去改變。

我們需要認清時間不能直接幫助我們淡化、復原傷口,我們得自己看見傷口的樣貌,並「充分痛過」、「徹底感受」這些情緒;當你開始能忠實於自己的情感,且能反芻思考、代謝消化後,時間的累積,才能成為傷口癒合的良藥。


後記|傷口還沒看清楚時,我們無法包紮治療。

傷雖然很痛,但同時卻有它的意義,它想告訴你「我還沒好,我還很痛,希望你能看見我,且願意好好照顧我」。

希望我們有機會能好好面對心中的傷,找到合適的方式,代謝內在潰爛的傷口、保護體內其他部位不要被影響;好好療傷、好好重生。

後續,我將回到「自傷行為」,再續談私訊收到的問題:「心理與身體的創傷」之「#心理治療如何談傷 」。

謝謝你看到這裡,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考量倫理,我不適合在私訊回覆私人問題,但對於我們談的內容有疑問,或有希望一起談論的主題,歡迎繼續私訊給我。

祝 好


/A healing space💡
#心理內耗 #自我覺察 #厭世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讓傷向我們說的話有了意義。 將這空間獻給所有在生命路上受傷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聊傷與療傷。 /A healing spac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 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 如同我們內心渴望著有更多自由與選擇的可能, 若我們有一天能走到,那傷向我們說的話便有了意義。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一同找尋內在核心:靈魂所棲之處。 那裡無限安寧、靜謐,沒有對錯、沒有批判、沒有評價,是靈魂等待清澈的活水💡
「你容易對自己、他人生氣嗎?」 「你擔心表達自己,會被拒絕嗎?」 「你容易吸取外在訊息,犧牲自己聲音嗎?」 / 「Norm 」 意思是majority,指「大部分的多數」。 ——被認可的社會準則。 當我們說一個族群是「正常」的同時,其實也正在說另個族群的「不正常」。 這社會根據這樣的認知在
不知道在你的經驗裡, 「完美主義」是助力,還是阻力? 你想像的「完美」是什麼模樣? 很多時侯我們或許無法說得清楚,若與他人核對,彼此對完美的想像也不盡相同。但是這心中想像的「完美模樣」卻深刻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猶如腳鐐束縛了我們對外的行動,而「追求完美」也成為我們逃避面對現實與挑戰時,看似合理的避風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監事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以傷療傷」— 讓曾經的傷有不一樣的樣貌。 如同我們內心渴望著有更多自由與選擇的可能, 若我們有一天能走到,那傷向我們說的話便有了意義。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一同找尋內在核心:靈魂所棲之處。 那裡無限安寧、靜謐,沒有對錯、沒有批判、沒有評價,是靈魂等待清澈的活水💡
「你容易對自己、他人生氣嗎?」 「你擔心表達自己,會被拒絕嗎?」 「你容易吸取外在訊息,犧牲自己聲音嗎?」 / 「Norm 」 意思是majority,指「大部分的多數」。 ——被認可的社會準則。 當我們說一個族群是「正常」的同時,其實也正在說另個族群的「不正常」。 這社會根據這樣的認知在
不知道在你的經驗裡, 「完美主義」是助力,還是阻力? 你想像的「完美」是什麼模樣? 很多時侯我們或許無法說得清楚,若與他人核對,彼此對完美的想像也不盡相同。但是這心中想像的「完美模樣」卻深刻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猶如腳鐐束縛了我們對外的行動,而「追求完美」也成為我們逃避面對現實與挑戰時,看似合理的避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靈創傷的本質、常見的療癒方法以及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建立和解與平和的關係,提供有效的療癒方法,並提出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平共處的策略。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