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禱告為什麼是真實的?(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可是,基督徒見證、相信禱告的真實性是一回事,我們如何向非信徒、慕道友解釋禱告的真實性,就是另一回事。後者需要說明禱告作為一種宗教經驗是真實的。

「經驗」是指我們意識(consciousness)的改變,體現在構成我們神智清醒生活的一連串事件,包括言語、行為、記憶,以及辨識和描述事物等。(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experience; Fifth Dimension, 99)經驗按內容分類可以有兩種(FD99, 110, 169),一種是感官經驗,即意識到屬於時間空間維度(dimension)的物理現實。例如我們在禮拜堂看到講台後面的十字架,我們的感官分辨到這十字架高約一公尺、呈淺黃色、屬於木頭材質等,這就是感官經驗。另一種是宗教經驗,即意識到不屬時間空間維度的超驗(transcendental)現實。例如我們同樣在禮拜堂看到講台後面的十字架,我們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聽到上帝對我們說話的聲音,甚至看到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上帝的同在、聲音,以及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並非物理現實,無法用時間空間維度向別人證實或解釋。經驗按結構也可以分類為感官經驗和宗教經驗。感官經驗的結構由屬物理現實的概念組成,包括長寬高(尺度)、重量(質量)、顏色(表面反映光線的波長)、質感(物理性質),以及所發出的聲音(聲波震動頻率)等。宗教經驗的結構則由不屬物理現實的宗教概念組成,基督教的宗教概念包括上帝、救恩、赦罪、信心、天堂,以及新天新地等。

福音派基督徒參考聖經的整體教導,理解禱告為人與上帝的溝通,包括言語和非言語的展演行為。(參第()章)我們禱告時與不屬時間空間維度、超驗的上帝溝通(作為經驗的內容),提到祈求上帝「赦免罪孽」、「賜下恩典」、「堅固信心」等不屬物理現實的宗教概念(作為經驗的結構),因此禱告可以理解為一種宗教經驗。

宗教經驗的真實性可以從三方面得到印證: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角色、宗教作為普遍心理現象,以及超驗現實與物理現實的關係。

先從人類歷史的角度認識宗教的真實性。帕德生(William Paterson,1860~1939)是個體格壯碩的牧師,成長於蘇格蘭南部丘陵地帶。山川風月、四時更替,造就他對上帝沉穩的信仰;兒子先後命喪戰爭壕溝,讓他學會憐憫和同理他人,更昇華為對教會合一和普世宣教的關懷;他晚年所著的神學作品意味深長,牧者典範造福後世。帕德生年輕時鍾情於各種運動,高中畢業後考進愛丁堡大學,學習古典學和神學,之後到德國不同學府進修。四十出頭的時候,他擔任愛丁堡大學神學教授,兼顧教學、研究、牧養,直到七十多歲才退休。(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OUP, 2004, Paterson, William Paterson (1860~1939))

帕德生學術成就的高峰,就是擔任吉福講座(Gifford Lectures)的講師。吉福講座是英語世界的頂尖神學講座,自一八八八年開始,定期在蘇格蘭四所古老大學舉行至今。這講座的創立歸功於樂善好施的蘇格蘭仕紳吉福(Adam Gifford,1820~1887)。吉福是個主日學老師,熱心陪伴窮困無依的兒童在教會成長。在職場上他擔任出庭律師(barrister),後來能力得到肯定,分別獲委任為檢察官和法官。他在一八八七年去世前立下遺囑,把遺產等值約三分之一的款項捐給蘇格蘭的大學,舉辦講座,「以推廣、發展、教導,以及傳播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即廣義而言關於上帝的知識」。(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OUP, 2004, Gifford, Adam, Lord Gifford (1820~1887))歷屆吉福講師包括巴特(Karl Barth)、鄂蘭(Hannah Arendt)、田立克(Paul Tillich)、呂格爾(Paul Ricœur)等思想巨人。

一九二五年,帕德生在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進行的吉福講座,發表題為「宗教的本質」(The Nature of Religion)演講,透過人類歷史中的實證,指出有神論,尤其是基督信仰的真實性。他在講稿修訂而成的著作表示,宗教在人類歷史經驗中一直發揮實際作用,是各個民族生活的共同元素,一種宗教形式的衰落,會以另一個形式崛起。他認為這是無庸置疑的歷史證據,最少點出,宗教一直有利於人類適應身處的環境,協助他們保存生命和繁衍發展。他言簡意賅地解釋「上帝」的觀念,堪稱蘇格蘭改革宗的經典護教示範:「『上帝』是人類心智所能運用最偉大的觀念。這觀念尋求理解和詮釋存在(existence)的整體,並建構一套本體論(ontology)。為了這個目的,有另外兩個觀念可用――世界和自我。但上帝的觀念遠超這兩個,因為前者包含那些使後者得以有尊嚴的元素,同時抬舉後者至符合至善存有(being)的程度。上帝的觀念能夠合理地涵蓋存在的整體,按照一個最高原則來組織關於存有的知識和內容。」(William Paterson, The Nature of Religi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25), 473, 475-476, 48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
54會員
133內容數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2025/04/28
我們可以參考傅士德的建議,在居所為自己設計一個獨處與安靜的角落,也許是房間掛了聖經經文的一面牆,或者是放著聖經和十字架的書桌,定時在那裡禱告、讀經、安靜。我們也可以規畫定期退修,例如像傅士德建議一年四次,用上半天的時間,在主面前安靜,省察自己生命景況,尋求上帝的引領,校正人生方向。
Thumbnail
2025/04/28
我們可以參考傅士德的建議,在居所為自己設計一個獨處與安靜的角落,也許是房間掛了聖經經文的一面牆,或者是放著聖經和十字架的書桌,定時在那裡禱告、讀經、安靜。我們也可以規畫定期退修,例如像傅士德建議一年四次,用上半天的時間,在主面前安靜,省察自己生命景況,尋求上帝的引領,校正人生方向。
Thumbnail
2025/04/21
我們可以參考以上馬可福音所記載耶穌獨處與安靜的典範。當我們處於別人給我們的期待、壓力之下,也許就是我們抽身出來、獨處與安靜之時。在此期間,我們可以透過禱告,察驗自己現在的學業、事業、家庭,以及教會生活,正落在天國事工藍圖的哪一個位置上,正處於基督徒成聖旅途的哪一個階段中。
Thumbnail
2025/04/21
我們可以參考以上馬可福音所記載耶穌獨處與安靜的典範。當我們處於別人給我們的期待、壓力之下,也許就是我們抽身出來、獨處與安靜之時。在此期間,我們可以透過禱告,察驗自己現在的學業、事業、家庭,以及教會生活,正落在天國事工藍圖的哪一個位置上,正處於基督徒成聖旅途的哪一個階段中。
Thumbnail
2025/04/14
尤蘭諾與丈夫在書中提醒我們,主耶穌親身示範如何順服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己意)、與恐懼共存(而不是逃避)。我們能夠做的是禱告,讓己意趨近上帝的旨意,把恐懼交託予祂。
Thumbnail
2025/04/14
尤蘭諾與丈夫在書中提醒我們,主耶穌親身示範如何順服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己意)、與恐懼共存(而不是逃避)。我們能夠做的是禱告,讓己意趨近上帝的旨意,把恐懼交託予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講到宗教你心中是否跳出迷信兩個字?其實宗教是非常科學的存在。宗教提供了三類問題的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解釋關於死亡的種種疑問。
Thumbnail
次級禱告則是對活生生禱告經驗的模仿或定型(congealment)。(頁354)從思想層面而言,活生生的禱告經驗受外在的律法和原則檢視,按照形而上、倫理學的標準修正,變得更深刻有力。從群體宗教生活層面,禱告儀式、敬拜詩歌、禮拜程序中的公禱文,都把活生生的經驗改變為客觀、非個人化的形式和規條。
Thumbnail
次級禱告則是對活生生禱告經驗的模仿或定型(congealment)。(頁354)從思想層面而言,活生生的禱告經驗受外在的律法和原則檢視,按照形而上、倫理學的標準修正,變得更深刻有力。從群體宗教生活層面,禱告儀式、敬拜詩歌、禮拜程序中的公禱文,都把活生生的經驗改變為客觀、非個人化的形式和規條。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首先,聖經告訴我們要測驗一切事物,並保持警醒,以確定它們是否與神的真理一致(提前4:1;彼前4:1) 其次,聖經教導我們要審查先知的話語,看看它們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賽8:20;太7:15-20) 最後,聖經也提醒我們,神的話語是真實的,並且能夠改變人的生命(約17:17;提後3:16-17)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宗教可以是一個很美好的事物。他使人有力量、獲得寬慰。  不知為什麼,有一些些人卻會誤用裡面的論點, 無論是有意無心,用了裡面的故事來審判別人。
Thumbnail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Thumbnail
但現實上要人以善勝惡,不説負面話語,並不容易。以基督信仰來説,常用的方法是:祈求聖靈光照自己在成長過程所承受的負面話語,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宣告饒恕説這些負面話語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